风雨同舟十五载民主建言共创新 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十五周年回顾

2016-08-29 09:26于丽妍骆春华实习
华东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浦江民主党派中科院

文 于丽妍 骆春华(实习)

风雨同舟十五载民主建言共创新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十五周年回顾

文 于丽妍 骆春华(实习)

自2002年创建以来,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实现了民主党派相互沟通、学科合作,并为上海市科技创新和发展建言献策的目标。

“十五年来,浦江学科交叉论坛紧紧围绕全市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重要任务,充分发挥科技系统民主党派智力密集的优势,学术研讨的深度和广度都在逐步拓展,已经成为科技系统统战工作的重要品牌,成为科技创新与统战工作紧密融合的典型范例。”今年6月,上海市科技党委副书记陈龙在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说道。

自2002年创建以来,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基本实现了民主党派相互沟通、学科合作,并为上海市科技创新和发展建言献策的目标。未来,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和科技系统其他的统战工作,需要做好“传承、创新、发展”,紧紧围绕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这一总体目标来设计交流的主题,组织深入研讨,着力促进上海科技的长远发展。

从学科交叉的小论坛,到民主建言的大品牌

论坛自创始以来经历了从无主题论坛到有主题论坛的成长之路,不但秉承了学科交叉的特色,而且融入了科技为社会发展的新内涵,为科技创新与发展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成为科技界参政议政的新舞台。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已经从最初促进学科间交流的小论坛,发展成为民主建言的大品牌。

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褚君浩院士介绍,举办学科交叉论坛的构想始于2001年,当时科技部、中科院都提出要重视交叉学科的发展,鼓励科研工作者多从事学科交叉研究。当年秋天,九三学社中科院上海分院委员会刚完成换届,在领导班子会议上讨论如何开展党办活动时,大家提出一个建议:可以组织学科交叉论坛,打破院所界限,促进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学科交叉论坛原计划在九三学社内部举办,后来得到了科技党委和其他民主党派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因此从第一届开始,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就成为跨党派、跨学科的学术论坛。

浦江学科交叉论坛现场

在第三届论坛举办时,论坛已经有了明确的主题,当时的主题为“城市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之后又提出了要促进循环经济,科技进步、科技给力、科技转化、科技保障、科技创新等口号。最初,褚君浩等专家认为,参会者在一起可以促进学科交流,但经过前两届的实践以后,他们认为瞄准一个主题能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因此以后每一届都围绕一个主题来展开讨论。2016年的论坛主题是“观‘人机大战’、论智能上海”,针对智能时代的发展前景、问题以及解决方案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引起了广泛影响。

十五年来,论坛主题的变化反映出科技创新被摆在了更为重要的位置,科学技术与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

“近日召开的国家科技大会吹响了建设科技强国的号角,1978年是科技春天,1995年是科教兴国,2005年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现在我们是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任务很重,对我们也是一个重任。”褚院士在论坛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上说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强,科技强则国家强,要实现两个100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的科技创新。这次讲话有很多精采的话语,比如说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成果转化在科教兴国的实践中。”

中共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盛亚平则回应道:“论坛是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发展起来的,我们将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五点要求,在科技强国和上海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上,还要继续前进。”

除了论坛主题变化以外,论坛的部分重心也在转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参会人员也从早期的仅限于市科技系统内部、各民主党派成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升级为参与嘉宾不分系统内外、不分党内党外、不分体制内外,论坛不断流入的新鲜血液为整个队伍的长远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势必带来更为宽阔的视野,形成更大的格局。

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学科间交流的论坛,它更多地体现了科技系统“智力集聚、创新发展”的特色;发挥了科技系统民主党派的作用,为政府职能部门献计献策,成为一个具有鲜明专业特点的民主协商的有效载体。

碰撞思想的火花,收获惊人的科研成果

历届浦江学科交叉论坛,是增进各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成员之间了解、加深友谊的一次盛会,也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相互碰撞思想火花的平台。

早在第一届论坛上,褚君浩院士就作了红外物理学报告,向各个学科的民主党派科研人员介绍国际上方兴未艾的“量子点”。这种由第三、第五族化学元素形成的颗粒物,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在红外物理领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随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研究员、九三学社社员阮康成作了报告,介绍他的团队通过荧光标记,跟踪研究蛋白质的进展。两个报告结束后,褚君浩与阮康成在交谈中产生了灵感:能否将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研究的“量子点”用于生命科学?量子点发出的荧光具有强度高、光谱宽、波长与激发光差别大等优势,能使科学家更好地“跟踪”蛋白质。经过进一步的讨论研究,便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中科院上海生科院、上海大学联合申报国家“863计划”课题并获得立项。这样的科研收获令储君浩大为欣喜,没想到在一个学科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经过学科交叉竟然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成果。类似这样两个看似不相干学科的“联姻”远不止这一个事例。

中科院院士、九三学社社员张永莲也认为,学科交叉研究对科技创新非常重要。她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所组建了精子健康研究中心,目前该中心集聚了一批生命科学专家和产业界人士,但还缺少其他学科的专家。“生命科学是最需要学科交叉的领域。”张永莲说,“比如我和一个研发纳米材料的科学家交流后,就觉得可以利用纳米材料,把小分子送到靶细胞。”因为纳米灵敏度大,有很多在生命科学里不能实现的科学研究,放在交叉科学里就变得可行,这就是一种创新。

浦江学科交叉论坛,是一个学科交叉互惠互利的平台,也是新的思路和新的课题的孕育地。它通过学术交流形式,增进了各党派及其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强团结和友谊,提高了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学术交流,开拓新领域、发现新生长点,也为推进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乃至科技强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整个学科交叉论坛里面参加人员的层次都比较高,15年以来共有9位院士,一共有100名科学家在论坛上做报告,各民主党派市委主要领导都出席报告,其中还有一些亲自做学术报告,对科技进步与城市建设提出真知灼见。”褚君浩解释道,“我们既关注基础科学前沿研究,也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在城市建设与解决民生问题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服务社会的职能。”除了做报告还有很多讨论,通过这些讨论,民主党派为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积累,为服务社会作出了贡献。

建言:推进科普走出论坛、面向社会

浦江学科交叉论坛从2002年发展至今,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从不同角度对“科技创新”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正如民建科技委原副主委尹京苑所言,论坛始终呈现两个特点,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交叉,但仍缺少第三点—科普;从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角度来看,科普是必不可少的。他认为,科普不仅要面向专业人士,还要面向老百姓。只要把科普纳入到论坛的程序里,论坛的社会性就可以体现出来。

农工党上海科技委顾问沈建华认为,在公众科普方面,论坛其实能够联系一部分社会群众,表达他们的诉求,因为论坛的参会者们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彼此之间没有具体的利益诉求;另外,在场的参会人员有很多发言稿,如果将浦江学科交叉论坛这个平台以更大开放度加以运作,或许能够起到正视听的作用。民建上海科技委原主委许中伟对此表示同意,浦江学科交叉论坛要加强社会的辐射作用,要把论坛上好的报告和收集的论文转化为科普文章,并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对公众进行科学普及。

然而,科普固然非常重要,但如何把原本就非常难的研究工作实现科普化,进入老百姓的社会生活?这或许是一个难题。

对此,上海市科技党委副书记陈龙谈道,为了充分发挥论坛带来的后期效应,可以利用上海市科技系统各民主党派专家为市委组织部和全市干部组织学习,甚至发展一批浦江学科交叉论坛志愿者团队,利用各个区县的志愿者将科学普及开来。参会人员还提到,可以把历届的交叉论坛报告推荐到其他地方,然后再和社会民众进行沟通,将科学研究传播到社会,并力争获得社会的理解与肯定,长此以往,科技创新便能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惠及民生。

猜你喜欢
浦江民主党派中科院
浦江游览
红孩儿扮演者已成中科院博士
加大授权力度中科院先行一步
连长帮我卖牛肉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发挥民主党派作用 多献务实良策
浦江高科技园信息化建设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