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银耳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启示

2016-09-01 03:52钟长科福建省古田县农业局福建古田3500福建农林大学福建福州350000
食药用菌 2016年4期

钟长科  黄 毅(. 福建省古田县农业局,福建 古田 3500;.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古田银耳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启示

钟长科1黄毅2
(1. 福建省古田县农业局,福建 古田 352200;2.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0)

关键词银耳产业;升级换代;成功启示;福建古田

1 古田县银耳产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福建省古田县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其银耳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5%,“古田银耳”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古田县银耳产业的快速发展,一是得益于古田县优越的地理环境,县内 37平方公里的翠屏湖,为稳温结实的银耳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小环境气候条件;二是得益于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银耳属“短、平、快”栽培品种,栽培周期仅 38~45天,栽培者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使生产效率逐渐提高;三是得益于几届古田县政府 30余年来对产业持之以恒的引导,县食用菌管理局的传承、发扬;四是得益于银耳产业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一朵银耳养活 24种人”,汇集成银耳产业,推动银耳产业链的延伸;五是得益于日益完备的物流体系。银耳产业带动当地数万从业者共同致富,推动古田县城房价提升至每平方米过万元。这在全国县级城市中极为罕见,开创了居民群众和政府双赢的局面。银耳产业毋庸置疑成为古田县农业支柱产业。

2 古田银耳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

古田银耳产业经历了30余年的积累与沉淀,30年前古田人戴维浩成功开发出银耳袋式栽培模式,实现了银耳从野生(段木)到人工栽培的质的转变。这是银耳栽培的第一次革命。经过古田数以万计栽培者的不断实践和完善,逐渐形成稳定、高产的银耳栽培产业。随后有人开始雇佣专业生产菌棒制作队伍,完成银耳菌棒的制作与灭菌,继之银耳产业生产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生产节点都出现了细化的专业社会分工团队,古田县银耳生产得到大规模普及。这是银耳产业的第二次革命。近几年,劳动力成本的日渐提高,迫使古田银耳产业再次转型升级。通过政府引导,民间投资,成立菌棒(菌包)制作中心(以下简称为中心),转变一家一户分散菌棒生产模式为企业集约菌棒制作模式,将菌棒制作、灭菌等最繁琐、最费力的生产环节,全部交给企业完成。全自动银耳菌棒生产线由此诞生,并迅速得到推广。这是银耳产业化生产的第三次革命。

企业开发出全自动机械化的工业生产模式,完成菌棒制作的前端工艺。每台设备可以自动完成套袋、填料、封口、打孔、贴胶布等环节的操作程序(图1~10)。每个工作日,每台(班)设备的效率为1万棒,1位操作工可以同时管理4台设备;而传统的简单机械填料方法每完成1万棒需要9名操作工。该设备不仅适用于银耳菌棒生产,也可用于香菇、猴头菇等的菌棒生产。虽然一台自动填料设备的投资额高达 40万元,但是只要每日稳定满负荷生产,仅需要一年多,所节省的人工费就可抵消购买设备的费用。

图1 搅拌好培养料提升至“双子星”分配槽

图2 全自动制棒机

图3 自动套袋

图4 自动扎口

图5 全自动打孔

图6 全自动帖胶带封口机

图7 人工上灭菌架

图8 使用液压叉车

图9 送入常压灭菌锅

图10 灭菌后料棒送栽培户

填料后,料棒置于专用灭菌架上,使用铲车推入双门常压蒸汽灭菌锅进行蒸汽灭菌,灭菌结束后用液压铲车将料棒搬至运输车上,送到附近乡村栽培者指定接种室内卸车,各家各户自行接种。古田栽培所需要的银耳菌种,来自当地30多家菌种企业,由于银耳属于双菌丝类型,并非单一菌丝类型,接种有一定技术难度。栽培者购回银耳菌种后,由专业团队完成菌棒接种,在适温下培养。这种做法,既减少了菌棒(菌包)制作中心的接种设施与设备投入,又使其规避了菌种风险。

古田银耳栽培者积累了二三十年银耳接种、培养、出菇管理的经验,栽培银耳早已轻车熟路,家里老人与妇女常利用农闲时间进行管理,栽培规模多控制在2万~5万棒。采收后的鲜耳,送到专业烘烤企业加工,再由专业经销商发送到全国各地市场销售。

古田不同海拔高度的地理环境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小环境气候条件,菌棒(菌包)中心可以根据各乡镇所处的地理环境结合菌棒供应的时间差,安排生产。全县食用菌菌棒(包)年生产量高达 10亿棒,仅银耳就达5.5亿棒。仅仅3年,原来遍布全县各角落的1 000多个作坊式灭菌锅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迅速发展起来的大小菌棒(包)中心30余家,其中年生产菌棒数量达2 000万棒的企业有十多家。

古田银耳产业成功升级换代,彻底告别了传统农家作坊使用船型灭菌锅灭菌的时代,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的同时,使数以万计的栽培者从季节性生产中解放出来,他们只需要致力于接种、培养、出菇等环节。其生产的新鲜银耳供给专业厂家进行烘干,或由专人冷链包装,发往全国各地消费市场,也有的进行粗加工或深度加工成延伸产品后出售,同时废菌棒也有专人收购后进行再开发利用(作燃料或作冬季金针菇栽培原料)。社会分工的细化,带动了古田银耳产业的健康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当地栽培者的生活水平。

3 古田银耳产业成功转型升级的启示

3.1天时、地利、人和

一个新产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解决省会福州用电问题,拦溪建坝蓄水,建成古田水电站,旧县城被淹,37平方公里翠屏湖由此诞生,宽广的湖面调节着古田县的春夏秋冬气候,为当地提供了风调雨顺的稳定气象条件,加之古田全县境内海拔高度差60~1 200米,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环境。栽培者能够根据其所在地的气候条件,安排相适应的栽培品种,形成多品种周年性连续栽培。广泛的群众生产基础,众多栽培者30年实践积累的丰富经验,才成就了今天的“中国食用菌之乡”。

3.2推广古田菌棒(包)制作中心模式应思考的问题

目前,各地食用菌主产区不断出现菌棒(包)制作中心,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者事先必须认识到,制作中心与工厂化栽培存在本质的不同,工厂化栽培属于天天生产,设备几乎是在满负荷状态下运行,在人工控制环境下有序定时定量产出产品;而“中心”属于季节性生产,为分散的季节性栽培者服务。从目前各地情况看,有不少由政府推动的项目,运行都不甚理想。

(1)投资风险。我们认为,在推广古田菌棒(菌包)制作中心模式前,应考虑当地是否有足够的传统群众生产基础,是否有相当的规模。近来各地多将发展食用菌当成精准扶贫项目,愿望是好的,但在新区,发展时间短,栽培者积累经验不足,难以贸然接受“中心”所提供的菌棒,无法像古田菇农那样自行完成接种及培养工序,各“中心”只得再添加接种、培养工序设施设备的投入,增加净化车间、培养房、培养架等,必然存在投资与运行风险,即使政府有补贴也是杯水车薪。

(2)回报率问题。投资建设“中心”应根据所在地的地理资源,以多品种合理配置。而食用菌发展新区大多资源较贫乏,不具备如古田县千米海拔高度差所形成的不同小环境气候条件,新区栽培品种比较单一,群众自主性栽培欲望较低,基础较薄弱,往往“被栽培”。即使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但大多数仅是季节性生产,“中心”所添置的设备无法连续使用,设备利用率过低,难以取得理想、预期的经济效益。

因此,笔者建议各地在引进古田“中心”模式前须慎重考虑,寻找适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市场接受度高的“短、平、快”区域性栽培品种组合。利用各地食用菌工厂化企业每年 3~5月生产淡季,穿插生产部分菌棒(包)提供给栽培者。经过几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再确定是否建立“中心”。

总之,菌棒(包)供应中心模式尚属于新事物,应全面考察当地是否有市场,技术是否跟得上等情况,否则,“剃头担子一头热”,往往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中图分类号:S6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934(2016)04-2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