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采石场景观改造策略

2016-09-02 13:20陈伊
现代园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生态恢复策略方法

陈伊

摘要: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废弃采石场逐渐增多,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经济、环境和社会等问题。在废弃采石场的治理研究方面,虽然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已经获得了相应的成果,但是基本上都是从单一的生态恢复方面来对其废弃采石场进行整治的,实践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本文从“景观设计”的角度,通过运用景观改造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提出我国废弃采石场景观改造的策略方法。

关键词: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景观改造;策略方法

1 研究的意义

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不但能改善被破坏的生态环境,缓解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的状况,而且给人类创造美好的景观环境空间,使更多的废弃地重新焕发生机,使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全面发展,从而为城市带来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以利于城市的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对废弃采石场进行景观改造,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主要有对植被的改善,自然景观的改善,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与土地肥力提高等方面。通过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不仅能缓解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给当地人提供了一个旅游休闲的好场所。

我国废弃采石场及其他工业废弃地的土地退化的景观规模巨大,这些有限的土地资源,通过整治和可持续利用,能使人地矛盾得到缓解,力求获得更大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 废弃采石场改造策略

2.1 自然景观改造

2.1.1 土壤基质的恢复。土壤基质的恢复在废弃采石场的生态恢复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良好的土壤才能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也有利于废弃采石场更进一步的开发。废弃采石场土壤整治的方法:①回填表土法: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土壤,要将它重新换土,因为受损了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不利。而有些土壤受污染程度一般的,还可以再次使用,可采用覆盖一定厚度表土的方法来处理。②化学措施:由于工矿区的废弃土地受到污染或破坏,导致土壤的结构受到破坏,土壤养分流失快,受污染后很容易含有过高的重金属或盐渍化,所以一定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土壤的酸性变低,从而增强土壤的肥力。

2.1.2 生物措施。生物措施主要有植物修复法和微生物修复法:①植物修复法:主要利用植物能吸收重金属的作用,改善土壤受污染的程度,将在地下的重金属转移到地上来,然后集中处理地上部分,从而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这是一种较为有效且能廉价处理类似有害物质的新方法。②微生物修复法:通过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来降低土壤中有毒物质的浓度,使受污染的土壤尽量可以恢复到被污染前的状态。目前我国正在研究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原理。当前的修复技术主要有:添加营养、生物通气、接种外源降解菌、堆肥式处理、土地处理等。

2.1.3 植被景观的恢复与设计。(1)植被景观的恢复:植被恢复是废弃采石场生态恢复的关键,根据具体环境条件来选择适合种植的植物是自然生态恢复的重要技术之一。植物品种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6个原则:①针对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的重金属,应该选择对有毒有害物耐受能力广,且对干旱、贫瘠条件等有较强抵抗能力的植物;②根据工矿废弃地的条件,最好种植一些根系较发达,能固氮、固土,且能快速生长,生命力较强,可以阻止水蚀与风蚀的植物;③选择播种较易、发芽力强、苗期抗灾害能力强且容易存活的植物;④选择枝叶茂盛,容易分解且可以快速形成蓬松的枯枝落叶层的植物,以增强土壤的水分与肥力;⑤最好选择当地优良的乡土树木,也可引进外来的速生植物;⑥尽量选择可以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树种,既能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又能恢复当地生态的树种。(2)植被景观的设计:废弃采石场植被的重新建设不仅仅是简单的复绿,而是要根据植被的特性,进行不同的植物组合搭配,从而规划废弃采石场独具特色的植被景观。利用植物的季相美、色彩美和形态美,设计出独具一格的环境景观来。

2.1.4 采石场地形与表面痕迹的处理。人类的开采活动造就了废弃采石场多种多样的地貌特征。这些采石活动在自然中留下了多种痕迹,大多数的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希望将这些痕迹保留下来,或是通过艺术加工的手法进行处理,在尊重场地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美学的观念和一些工程技术措施对其废弃采石场进行规划和改造,创造出更具有场地特色的景观。

2.2 人文景观改造

2.2.1 场所精神的挖掘。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了“场所精神”这个概念。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提到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场所精神”这一说法。古罗马人认为,全部独立的本体,包括人和场所,都有其“守护神灵”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与本质。废弃采石场是工业遗迹的一种,也是人们了解工业文明的一个重要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废弃采石场历史的变迁过程、自然与人为活动所带来的种种改变,以及人们对于这座城市所带来的记忆等等,这一些都是“场所精神”。为了延续当地的场所精神与历史文脉,景观设计师应该对废弃采石场原有的一些景观进行保留与利用,充分挖掘与保护废弃采石场的历史文化等,体现场所精神,尽可能少地破坏原有的历史景

2.2.2 景观记忆的保存。在对废弃采石场的景观特征有了充分认识之后,怎样保存和延续场所精神是人们建造人文景观的重要任务。保存景观记忆的设计手法有以下4种:①修复。修复主要是指对废弃采石场所遗留下来的一些景观进行整修,使材料、形式和工艺都能恢复到原本的面貌,这种修复手法不但使当地的历史景观得到了整修,而且使采石场历史信息的识别性得到了保留。例如在巴拉斯特角公园中,将建筑物和构筑物的一些部件进行保留,并将它们改造成雕塑。②调和。调和主要是指在原有景观特征的基础上,寻求某种新的景观表达形式,体现旧景观的内涵,将废弃采石场原有的建筑物、材料或设施融入到新的景观中去。例如辰山植物园的设计就是运用了这种设计手法,将原有工业景观与现代景观相融合,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③片断组合。片断组合主要是指片断性地保留场地原有的景观,再穿插进去新的景观,利用片断的组合形式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隐喻景观自我完善的特性与历史地段的真实性。④转化。转化主要是指把原有场地的文化特质转化到新的景观中得以重现,在新的景观中体现出场地的意境并抒发感情。例如河南焦作的缝山公园中竖立的缝山针,寓意着人们把山体当作有生命的物体,就像人类的朋友一样,像做手术那样来缝合“受伤”的采石山体,从而恢复健康的“体魄”,为人类造福,因此把它称之为“缝山公园”。

2.2.3 地域文化的融入。在我国,地域文化主要为特定区域源远流长、具有特色,流传至今但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即特定区域的民俗、生态、习惯、传统等文明表现。在景观改造的设计过程中融入一定的地域文化元素后,形成具有特色的景观作品,体现出民族历史的文化韵味。

在废弃采石场的规划改造中,除了保留原有的场地精神外,再将地域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去,将这2种文化相结合,使其丰富了废弃采石场的人文景观。例如浙江绍兴的东湖,在保留原有采石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江南的地域文化,如设置的遗留湖洞体验、乌篷船游湖登山等项目。这一些都表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韵味。

3 结语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废弃采石场的景观改造提供一些启发与借鉴。同时也为今后石材开采得到一些认识,不应先开采后治理,而是采用先规划后开采的方法,尽量减少环境的破坏。

(收稿:2016-05-16)

猜你喜欢
生态恢复策略方法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规划原则及方法研究
苏州太湖湖滨湿地生态恢复模式与对策
幼儿教育有效策略探究
指导学生英语预习摭谈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乡土景观设计在玛纳斯河生态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