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016-09-03 08:06王景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6年14期
关键词:一体化标准化绿色

文|本刊记者 王景

众所周知,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突出,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8.08万亿,占GDP近27%,从业者超过5000万,是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全民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责任重大。但从客观上讲,建筑业虽然对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贡献很大,但弊端也十分突出。粗放式生产、环境污染严重、质量通病、劳动力成本提高等难题正在影响着建筑业的发展。因此,对于建筑业而言,必须加快转型发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

2014年,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概念,并指出要抓紧研究制定支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实际上,产业现代化是指用当代科学技术武装产业,使产业体现在经济上和科技上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过程;产业现代化包括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产业工人、产业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关键词则涵盖工厂化、信息化、标准化、绿色、一体化。

工厂化——开创建筑业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要求“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

经过将近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有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模式。

中国建筑业协会会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副主任王铁宏对此总结到,一是以万科和远大住工等为代表的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式建筑,也就是PC,这种模式适合于量大面广的多层、小高层办公、住宅建筑,在传统框架和框剪基础上侧重于外墙板、内墙板、楼盘等的部品化。部品化率大约是40%到50%,并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成本进一步压缩,已接近传统技术成本,并略有优势。

二是以中建钢构等为代表的钢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模式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建筑,部分应用到住宅建筑,在传统技术核心筒的基础上,侧重于钢结构的部品部件,尽可能的工厂化。还可以延伸至现场装修一体化,部品化率为30%--40%,强调集成化率。

三是以远大工厂化可持续建筑等为代表的全钢结构预制装配式,这种模式适合于高层、超高层办公、宾馆、公寓建筑,完全替代传统技术,更加节能、节钢,特别是节省混凝土、节省水,部品化率能达到80%—90%。部品是工厂内一步制作,现场快捷安装,高度标准化、集成化,使成本比传统技术压缩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可以做到每天1到2层,能够体现六节一环保。这种方式也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又好、又省、又快,实现了从粗放的建筑业向高端制造业的转变,是建筑业转型发展的一次深刻变革。

成本方面,以我国已经在建的11栋高层建筑为样本,对80~120层超高层建筑,按现行钢筋混凝土核心筒+钢结构传统技术施工并简装后,合同总价平均约为14500~16000元/平米,同比可建成套交付价可节省1/3;对30~70层高层建筑,传统技术竣工合同总价平均约为5500~6500元/平米左右,同比可建成本交付价可节省1/4;对20~30层小高层建筑,抽样样本偏少,可节省1/6。

眼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广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发展,已有13个省市自治区和6个副省级、省会城市等率先推出了鼓励政策,包括土地、财政资金、税收优惠、建筑面积奖励、行政审批、绿色通道、购房优惠、物流运输保证等方面,这些地区也在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

王铁宏认为,要想加快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发展,一是要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范的若干意见》,同时也要对地方政府进行合理引导,避免造成一窝蜂圈地现象。二是要重新审核现行有关标准,看看是否还有阻碍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发展和不具备科学依据的条款,并进行整理、调整。

信息化——助推建筑业升级

相关专家指出,大数据技术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大数据技术对建筑产业的深刻影响已悄然而至。除了大数据技术之外,BIM技术也是变革建筑产业的重要抓手。BIM技术覆盖勘察、设计、施工、运维等过程,BIM技术的应用正在促进建筑业技术升级,降低材料和能耗,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工厂化装配式建筑发展,并起到促进建筑产业全产业链发展的效果。

当然,BIM技术仅仅是建筑产业信息化的抓手之一,并不是全部。关于互联网技术在建筑产业中的应用,有些在BIM技术中体现了,有些还在摸索当中。“而推广BIM技术则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我国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筑市场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分割模式,即设计施工等分别对应业主,不能形成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总承包体,客观上限制了其优化和创新动因,没有形成‘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交钥匙’的真正总包方。对BIM技术推广带来的问题一是BIM优化的效益无法获取,只有成本没有收益;二是设计、施工两张皮,各自BIM技术难以贯通。此外,由于发展不平衡,虽有许多BIM技术应用的成功范例在国际上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大多数设计、施工单位由于上述原因还处于‘要我搞’、‘应景式’阶段。”王铁宏总结到。

实际上,上述两方面问题都是市场体制所造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市场模式,相信随着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和EPC的快速推广会为BIM技术应用发展带来根本性的改观。王铁宏对此建议要加快推进房屋和市政基础设施建筑市场模式的深化改革,积极推广这方面的成功经验,引导地方政府投资方式,在PPP模式下与EPC模式的有效结合,研究现阶段推广应用BIM技术的鼓励支持政策,包括资金奖励,成本抵扣等。

标准化——提高建筑业管理水平

我国建筑产业标准化自始至终都具有全国性、战略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以房屋建筑为重点的标准化工作成就斐然,具有全面覆盖、全寿命周期等特点。

我国自2005年开始全面推行建筑节能标准,2007年实现了 “三个全覆盖”,即地区全覆盖,类型全覆盖,过程全覆盖,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还基本上实现了绿色建筑标准,即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境保护(简称“四节一环保”)。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国现在的新建建筑每年可以达到节约标准煤1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将近3亿吨。

当然,建筑产业标准化仍有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标准体系中国标与行标职责划分不清,以及对技术创新的影响问题。许多国标的条款有越来越细的倾向,一方面使得国标与行标的职责划分很难理清,势必出现一些标准之间的条款矛盾;另一方面,一些缺乏严格科学依据的条款可能会阻碍技术创新。针对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梳理国标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工厂化装配式建筑的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工作。

二是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中反映出来的标准国际化问题。建筑业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国家标准国际化的问题。王铁宏表示:“在信息时代真正的赢家是那些‘会讲故事’的国家和组织,美国政府及其企业在这方面做得一直很好。现在需要把我国标准用国际标准化的语言讲好。可以说,国家标准国际化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短板,需要加快做好我国标准与欧美标准的全面对接,以及标准的翻译工作,并要作为国家层面的战略性工作来抓好。”

绿色——建筑业发展的主旋律

绿色已成为国家发展理念,并列入新时期建筑方针。绿色发展的核心在于低碳,绿色发展的趋势一是尽可能减少钢材、水泥、玻璃用量;二是尽可能实现工厂化装配式,减少工地消耗和污染;三是尽可能从方案论证开始排除碳排放高的建筑方案。

当前的全球低碳经济运动无疑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低碳经济不仅成为当今世界潮流,更成为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道德制高点,同时也揭示了城市建筑的实质。我国的经济总量主要聚集在城市,抓低碳经济就要抓低碳城市,而建筑的运行能耗加上建造能耗又占全社会总能耗的将近一半,所以抓低碳城市必须抓好低碳建筑。

中国的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前后超越美国,在2050年前后将占世界经济总量的约三分之一,这表明中国将引领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因此,我们不但要对世界城市规划建设发展方向有正确的把握,还要结合国情,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从而坚定引领世界发展方向的自信。今后,建筑产业的竞争可能更多是在EPC市场模式下的竞争,必须做到在“交钥匙”的基础上更好、更省、更快,由此可以预见建筑产业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将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关注PPP模式的深刻影响,需要关注的是在EPC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改革,以及PPP模式。EPC的关键在于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化设计,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的甲乙双方理性契约关系。PPP则是更深入的改革,是投资方式改革的深化,必然产生公共投资项目全面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的改革效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可以断定,真正意义的PPP必然需要EPC,真正实现EPC,也必然需要建筑产业综合技术的全面创新和提升,相信这将会是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供给侧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

总结而言,建筑产业现代化、信息化、工厂化、标准化、绿色、一体化的内涵非常重要,建筑产业现代化应该作为重大战略问题来研究,并作为建筑业改革方面的重要内容,整个行业都需要充分论证建筑产业现代化作为重大战略问题的可行性,积极推动建筑产业全面升级。

猜你喜欢
一体化标准化绿色
绿色低碳
标准化简述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交通运输标准化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