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2016-09-07 00:16朱元良林玉清杨延芳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14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浦口区防控对策

朱元良 林玉清 杨延芳

摘 要:该文对南京市浦口区2016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阐述了浦口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从菌源、品种抗性、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防控对策;浦口区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14-0091-03

浦口区隶属南京市,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地处北纬30°51′~32°15′,东经118°21′~118°46′,东北界六合,南临长江,西北部与安徽和县、来安县接壤,镜内集低山、丘陵、平原、岗地、洲地、长江、大河为一体。浦口区南有长江,北有滁河,中有贯串东西百里的老山,地势复杂,常年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水偏多。小麦赤霉病是浦口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呈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程度,对浦口区小麦的安全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如2012年该地区和2016年小麦赤霉病均大发生,自然病穗率达到70%和60%。因此,摸清和掌握本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和重发原因,对今后防控小麦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生特点

1.1 见病时间早,显症期长 据田间调查,2016年浦口区小麦赤霉病于4月18日始见病穗,见病时小麦尚未扬花,始见期比2015年早5d,比大流行的2012年还早3d,此时早播小麦刚好齐穗,迟播将要抽穗,是近年来显症最早的一年。大面积扬花后,定点跟踪调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动态(见表1),病穗一般从扬花后10d左右出现显症高峰,显症期长,历时15d,病穗率不断增加,为常年来少见。

表1 小麦赤霉病发生动态跟踪调查

[1.2 不同生育期赤霉病发生程度不同 2016年小麦赤霉病虽然是生育期早的显症时间早,但生育期迟的显症速度和严重度较生育期早的快而重。以扬麦20为例,5月6日查,4月13日齐穗的病穗率为1.7%,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为0.15%;5月9日,4月13日齐穗的病穗率为2.35%,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为0.5%;5月12日查,4月13日齐穗的病穗率为2.95%,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为1.3%;5月6—16日病穗率都是早小麦比迟小麦高,但由于5月5—6日、5月9日、5月14—15日出现了5个降雨日,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大的影响;5月16日查,4月13日齐穗的病穗率为3.5%,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为3.7%,迟麦病穗率已超过早麦;5月19日查,4月13日齐穗的病穗率为3.95%,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为5.4%;5月23日查,4月13日齐穗的病穗率为3.98%,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为7.3%;5月26日查,4月13日齐穗的病穗率稳定在3.98%,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为7.8%;5月30日查,早小麦已割,4月21日齐穗的病穗率稳定在7.8%。由此可见,早播麦、扬花期早的常能避过病菌侵染流行的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发病程度相对较轻;而迟播麦由于扬花期的推迟,扬花阶段常遇到病害流行的最适宜的气候条件,反而发病程度重。

1.3 不同品种间差异明显 2016年浦口区种植的小麦品种主要有扬麦13、扬麦16、扬麦20、扬麦23、扬麦24、宁麦13、宁麦21等品种,各品种均有发病,但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较大。扬麦系列一般田块病穗率在2%~8%,少部分重的田块病穗率在10%~30%;而宁麦21一般田块病穗率在20%~30%,重发田块病穗率高达60%以上(图1)。

[发病率(%)]

图1 小麦不同品种赤霉病发病统计

1.4 不同防治时期发病差异大 防治效果的好坏与第一次施药的时间密切相关,扬花期是最适防治时期。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观测圃调查情况来看,扬麦20于4月19日(初花期)用药防治,病穗率为5.9%,同一块田扬花后7d用药防治,病穗率为12.8%。

1.5 不同施药次数防治效果不同 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观测圃调查情况来看,以扬麦20、宁麦21为例,未防治的病穗率分别为25.7%和62.7%;防治一次的病穗率分别为5.9%和30.2%;防治两次的病穗率分别为2.7%和22.5%。因此,防治两次的效果优于防治一次。

2 重发原因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近年来在浦口区时有暴发。2016年浦口区小麦生长中后期由于遇到特殊的气候条件,造成小麦赤霉病偏重至大发生,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1 菌源量充足 据田间稻桩子囊壳带菌率调查:2016年3月7日零星查见子囊壳,比2015年早16d;3月21日查,丛带菌率为2.5(0~10)%;3月29日查,丛带菌率为7.5(0~20)%;4月5日查,丛带菌率为12.0(3~40)%,到4月5日止,前期丛带菌率都比2015年同期低;直到4月11日查,丛带菌率为20.0(5~60)%,和2015年同期相当;4月18日查,丛带菌率为30.0(5~70)%,子囊壳成熟度镜检,1级占10%,2级占50%,3级占30%,4级占10%,成熟度基本上与小麦生育期同步。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和近10a同期(约4月7—10日查的数据)相比(2015年20.5%、2014年16.5%、比2013年15.5%、大发生2012年15.5%、2011年7.5%、2010年15.4%、2009年17.55%)、2008年4.25%、2007年15.14%、2006年0.75%),列11a来同期第二位,显然2016年稻桩子囊壳带菌率偏高,具备了大发生菌量。

2.2 气候适宜

2.2.1 降雨方面 2016年浦口区小麦抽穗扬花至成熟期雨日多,4月15日至6月3日总共50d有23d降雨,这是造成小麦赤霉病重发的主要原因。2016年浦口区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集中在4月15—30日,在这关键时期分别于4月16日、4月17日、4月18日、4月20日、4月21日、4月23日、4月26日和4月27日出现了8个降雨日,降雨量分别为17.6mm、0.6mm、1.5mm、28mm、7.6mm、8.4mm、2.8mm、6.6mm(见表2)。

2.2.2 气温方面 小麦赤霉病的发病起点温度为15℃,随着温度的升高,病菌侵入速度加快,发病加重。2016年浦口区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除了4月26日(14.5℃)和4月27日(14.5℃)日均气温低于15℃外,其余时间日均气温在15~22.5℃,4月15—30日平均气温为18.2℃,尤其在4月28—30日,更是出现了26~30℃的高温天气,极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2.2.3 湿度方面 在降雨期间湿度较高,8个降雨日,平均气温16.5℃,平均雨量9.1mm,相对湿度82.9%,(尤其是4月20日中到大雨和4月26日小毛雨天最大湿度达91%),正好与浦口区小麦大面积抽穗杨花期高度吻合,田间形成高温、高湿的小气候,造成了浦口区2016年赤霉病的大流行(见表2)。

2.3 感病品种面积大且处于易感病的生育期 浦口区2016年种植的小麦品种多为感病的扬麦系列(扬麦13、扬麦16、扬麦20、扬麦23、扬麦24等)和少部分的宁麦系列(宁麦13、宁麦18、宁麦21等),扬麦系列比宁麦系列抗性相对好一些,但2016年宁麦21为极感病品种。2016年小麦齐穗扬花期长(4月15日—30日),持续15d,2016年小麦生育期比2015年迟1~3d,和常年相当。

3 防控对策

3.1 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减少田间菌源量 秸秆未经焚烧或堆沤腐熟直接还田,为稻桩子囊壳带菌累积创造条件,因此需大力推广秸秆肥料化、秸秆饲料化、秸秆能源化等新技术,建立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减少田间菌源量。

3.2 选用良种,科学种植,加强栽培管理 选用抗耐病良种、科学种植,在培育壮苗基础上,促使小麦抽穗扬花期整齐一致,可增加药剂防治的准确率,从而提高防治效果。结合本区春季雨水偏多的特点,要求农田内外三沟配套,尽可能做到雨住田干,促进植株根系生长。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迟施氮肥,提高植株自身的免疫能力。

3.3 适时防治,轮换用药,延缓抗药性产生 从2016年浦口区面上推广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效果来看:70%百菌清·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 350g/hm2和30%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 250g/hm2在抽穗扬花初期用一次药的和用两次药的防治效果差异不大,但均比50%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g/hm2和47%多·酮可湿性粉剂2 250g/hm2在抽穗扬花初期用一次药的和用两次药的防治效果很明显。经最终调查,感病品种宁麦21虽经两次多·酮防治,病穗率仍高达20%以上,且病情指数偏高,对产量损失较大,因此赤霉病大发生年份不能单一用多·酮防治,必须更换药剂品种(见表3、表4)。

通过多年的防治实践证明:在病虫防治的过程中,要注重药剂的交替使用,不能过分依赖某个药剂品种,要注重新的单剂或复配制剂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在小麦扬花期间用药防治,具有较好的防效,2016年浦口区推广的药剂中,以70%百菌清·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 350g/hm2和30%戊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 250g/hm2防效最佳,而多·酮可湿性粉剂在浦口区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已连用多年,近年来抗性增强,防效明显下降。在赤霉病大发生年份,小麦扬花期间选用优良药剂进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可抑制和延缓小麦赤霉病扩展蔓延,从而降低病穗率和严重度。

参考文献

[1]刁春友,朱叶芹.农作物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M].南京:江苏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49-52.

[2]马学文,陈思宏,倪运东,等.2012年洪泽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32(10):28-30.

[3]昌群凤,郑红,马秀凤.2012年宝应县小麦赤霉病暴发原因及防控对策[J].植物医生,2013(4):4-5.

[4]宋祖舜.南京市江宁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控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151-152.

[5]丁力.2010年扬中市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J].农业装备技术,2011,37(1):28-2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浦口区防控对策
浦口区举办第二届迎新春“五洲同庆 云端送福”活动
南京浦口区锚定消险除患 强化两个根本
风雨润侨路 硕果压满枝——南京市浦口区侨务工作掠影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南京市浦口区汤泉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