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中产阶级的新变革

2016-09-10 07:22曾媛
时代金融 2016年3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

曾媛

【摘要】伴随着二战的结束和工业革命的影响,美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期。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原来老中产阶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新的阶级——新中产阶级。这个新兴起的阶级以其独特的阶级特征,逐渐发展壮大并代替老中产阶级,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群体和经济发展的支柱。这群新生队伍传递着他们的“符号”,使其生活消费方式、文化思想意识、社会政治态度等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并逐渐改变其他阶级群体对其的看法并且接纳,成为美国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缓冲层”,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美国社会传统的阶级矛盾。

本文在美国社会转型期的背景下,分析了新中产阶级兴起的原因,并对这一阶级给美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做出了分析。

【关键词】新中产阶级 美国社会经济 社会转型

伴随着后期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将自然技术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稳固了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生产和科学技术引发了现实社会关系和阶级结构关系的变化,其中,中产阶级的壮大尤为引人注目。中产阶级通常指:生活水平和财富拥有处在社会中等层次的群体。

美国自1776年诞生以来,中产阶级一直是构成其社会的主流群体。在美国,市场的形成先于农村生产者。20世纪后期,美国完成社会转型,社会分工日益专门化、复杂化,新中产阶级应运而生,成为这一时期中产阶级结构变革的重要标志。新中产阶级一般由办公室的文职雇员、专业技术人员、半专业性人员、文官、推销员、职业稳定的蓝领工人以及存在于工商业中的管理者等构成。区别于老中产阶级,新中产阶级是以职业作为划分标准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深,老中产阶级开始落寞,新中产阶级逐渐成为美国中产阶级的主要群体。

一、新中产阶级形成和壮大的因素

(一)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在美国开始的科技革命,具有发展速度快、领域广的特点。科学技术的发展转变了传统的生产方法和劳动形式。例如:电子计算机使得传统的机器体系由动力机、工具机和传动机三个部分改变为增加了控制机的四个部分,这使得生产和工作的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得以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劳动生产的形式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更多的劳动者在生产中从事的是设备调控、检验、检测等的工作,大批的工程技术、检测等专业技术人员产生。同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计算机不仅能完全代替工人的体力劳动,而且协助人类完成更多的脑力劳动,所以相关行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在这一时期出现激增的状态。

(二)产业结构调整

与其他西欧国家相似农业的确为美国的早期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助力。19世纪的后期,美国也曾发展成为农产品的出口大国。但是,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具有独立、自由,并能进行规模化经营的特点。由于这部分群体没有来自封建制度的干扰,他们是绝对奉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群体。

美国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逐步下降,第二产业虽然存在绝对增长,但是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也在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产业却发展很快,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第一、二产业,例如:运输业。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美国国内的就业结构也做出了重要变化。1900年,美国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整个劳动力群体的比例为37.9%,1940年为50.3%。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急剧上升,物质生产部门的就业人数大幅下降。

(三)美国企业内部变革

美国早期时,资本家掌握着股份公司的大部分普通股票,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股份公司逐渐普及,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职能得以完全的分离。股票的大面积发行把资本的所有权推向整个社会,实际上就将其从生产过程中分离出去了;同时,资本的使用权不再是持股人,在经理制度之下,企业雇佣专业的职业经营管理人员,维持公司的经常业务并实现盈利。经理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中的很大一部分人群受雇大公司中从事公司高层及中下层管理工作。

美国内战结束后,美国的工业结构和管理方式在经济的迅猛推动下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工业合并过程中,美国拥有系统化管理制度,并大量引进先进技术的大型的公司和工业组织主宰,这一部分公司和工业组织以内部部门专业分工精细为其最大特点。这一时期,白领阶层中办公室工作人员的增长速度大幅提高。

(四)民族文化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其民族性中深深包含着自由和竞争的精神,但是在经历了战争和经济的大萧条时期后,市场竞争变得更为残酷,此时社会大部分群体追求的是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和稳定的就职氛围。相较于其他阶层,新中产阶级中的白领阶层是处理文字工作、人际关系以及商业和技术关系的专家,其依靠个人智慧,组织和协调资本占有者进行有序生产而生存,通过出卖服务从职业中直接获取收入。同时,由于白领阶层是新中产阶级主要构成部分,这一阶层精神和价值追求,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所以,很多美国年轻人将存在于中产阶级中的白领工作当成跨入上层社会的基础。而且美国比较重视教育培训,很多蓝领工人在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后,也较容易进入了白领中下层。

(五)社会发展阶级结构的稳定性需要

20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结束后,资产阶级为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他们做出一系列的调整。具体的措施为:第一,取消了资本主义早期阶段那些对工人阶级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第二,部分满足对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基本生活要求和保证实现其最低权利。第三,股权分散化,使公司下层经营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也能少量拥有公司股票。第四,为缓解劳资关系和劳资矛盾,公司上层吸纳职工代表参与公司日常的监督管理。

(六)新阶级的优势特点和政治保护

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相较于西欧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其独特的国家成立背景和人口种族构成,是一个较早形成自己民主制度的国家。相对于社会中的其他阶级而言,中产阶级群体大部分人属于社会物质进步的既得利益者,其拥有温和且保守的意识形态,他们能以全局视野来看待整个社会的变化,其会通过适宜的方式来表达改革要求且不会采取激进的“革命”的方式来表达个人意愿,其行为是以不威胁美国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中产阶级为民主政治制度的兴起构造了有利的社会氛围。

同时,民主政治也契合了中产阶级的利益诉求。在美国宪法中规定,个人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的积极性,提高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所以,美国兴起的民主制度,真正的最大受益者是中产阶级。

(七)基础社会条件

工业化时代,白领阶层队伍迅速扩大主要是:美国教育水平比较发达,并且为社会大众群体提供了较平等的受教育机会。随着社会的变革以及工业化的需要,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大量的熟练工和专业技术人员,19世纪后期,美国对教育开始了以实用为目的的调整。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的教师和学生的数量增长超过4倍。为了保证向社会提供足够的熟练技术工人,政府还以立法的形式来保障职业技术教育的推进。

除了职业技术教育以外,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也逐步壮大。1870年,美国仅有52000名大学生,至1890年这一群体人数激增至157000。除了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外,工业巨头们也为当时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现在一部分著名的大学和图书馆就是当时他们出资修建的。同时,此时的文化教育发展不仅注重在数量上的增加,也注重在质量上的提高。这一时期的文化教育,不仅整体提高了社会各阶级的文化素质,还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白领阶层,为19世纪后期兴起的常任文官制度打下基础。

(八)就业歧视的弱化

妇女的广泛进入劳动力市场也壮大了中产阶级的队伍,尤其是新中产阶级。导致中产阶级白领女性雇员数量激增的因素主要有:一是文化教育的提高,不仅提高了社会群体的文化素质,社会主流思想对妇女外出就业有所改观,女性自身价值观念也发生改变。二是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简化了家务当中的人力劳动,使家庭妇女有条件走出家门进入社会劳动力市场。三是针对女性区别于男性的生理条件,雇主会以女性在就职前几年不会升值加薪作为雇佣条件,那么相较于雇佣同等职业能力的男性来说,雇主的成本就降低了不少。整个社会针对女性的薪酬水平标准,普遍都低于同等男性。

二、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回顾美国的发展历程,美国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也就是美国从农业中产阶级向工业中产阶级,以至于后来向后工业中产阶级的转变过程。在整个变化过程中,中产阶级,尤其是新中产阶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之间展现出良好的互助关系。经济的发展从各方面为中产阶级的成长提供了足够空间,同时中产阶级也推动着经济前进的步伐,具体为:

(一)稳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

流动性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特征,劳动力的流动性使得个人的社会地位处在不断的变化中。一方面美国的社会阶级结构特点在于,蓝领和白领之间的界限,尤其是熟练工人白领中下层之间的界限不太明确,蓝领工人及其子女能通过发达的教育体制跻身于白领阶层。另一方面,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层阶级及其子女,具有向上层阶级转变的能力。这两个方面意味着,新中产阶级既能成为工业社会的凝聚力,也能和上层阶级结成促使美国实现现代化道路的阶级同盟,新中产阶级承担了美国社会稳定器的角色。

(二)拉动内需,提振美国经济

二战之后,由中产阶级主导的社会经济结构逐步形成,同时美国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也倾向于通过税收调节和激励制度等间接的将社会财富分配到民众的手中,这些为美国新中产阶级的消费创造了阶级环境和物质前提。

中产阶级从形成一直具备着对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文化思想价值部分融合的特征,新中产阶级所兴起的生活消费方式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实际上新中产阶级的价值标准主导了那个时期美国的主流道德准则,政治家、社会传媒等都对新中产阶级持有的社会规范和生活态度等比较赞同,社会下层阶级对其消费方式进行模仿。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汽车工业。汽车的存在不断扩展了美国民众的社交范围,使其逐步脱离小范围的社区交往模式,这不仅符合了美国向往自由的民族文化,也满足了现代人的个人发展需求。同时,汽车扮演的角色,对标榜自己社会阶级地位的新中产阶级来说,不仅是生活的耐用消费必需品,还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于是,在美国诞生了包含社会各阶层的庞大汽车消费群体,诞生了一系列著名汽车品牌和公司。大量的汽车公司的成立,大量吸纳了社会劳动力,稳定社会经济。

(三)促进社会形成稳定形态

社会阶级橄榄形构成之所以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形态。其原因主要在于:对于社会来说,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促进消费和拉动内需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普通民众来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分配会导致激烈的阶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是这种矛盾和冲突的缓冲带。中产阶级占主体的社会形态直接使政府用于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减少,而这一部分群体同时也是一个较大的税收源头,财政的增加有益于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化的发展。

三、中产阶级的成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美国历史来看,美国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从农业中产阶级社会向工业中产阶级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当中,中产阶级的成长与经济表现出了良好的相互促进关系。这体现在,一方面经济发展为中产阶级的成长,特别是后期新中产阶级的衍生,创造十分有利的各方面条件;另一方面中产阶级的壮大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器。让我们分析一下中产阶级成长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一)社会稳定性机制

当中产阶级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主体后,它缓冲了社会的高层与底层之间的冲突,社会矛盾所呈现出的状态也不再那么直接和激烈,这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德国学院派社会主义奠基人古斯塔夫·舒梅勒认为,薪水雇员的新中产阶级与其说是被践踏的无产阶级,不如说它是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未来统治阶级的萌芽。社会是需要均衡的一个组织,新中产阶级,甚至包括老中产阶级,在对立的资本和劳工集团之间,不同程度的扮演着中间调停人的角色。新中产阶级的兴起作为对老中产阶级衰落的补偿,结束了资本主义社会具有明显表征的不稳定性。

(二)市场规模机制

中产阶级消费方式是前卫的,他们引导着整个社会的消费趋势。除去顶层和底层职业外,中产阶级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职业,工作的稳定、劳动力流动较小,都为中产阶级成为社会主要的消费群体提供充足的保障,庞大的需求造就了了美国社会庞大稳定的消费市场。典型的例子是美国的汽车工业。美国进入工业中产阶级社会的同时,也进入了汽车时代。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产阶级不仅把汽车看作必需品,还把它作为其社会地位的标志。于是,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使美国汽车工业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三)政治经济机制

在中产阶级占主体的橄榄型的社会结构中,政府用于转移支付的财政支出将减少,而税收的税源将增加,从而改善了财政收支状况。较低的转移支付,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教育当中,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

(四)示范和激励机制

中产阶级事业上的成功,对穷人会产生一种示范的作用。蓝领阶层希望自己能跻身于白领阶层,过着体面的生活,就会奋发向上,积极投身于工作,接受良好的教育、培训,成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自由竞争,加上个人奋斗,使美国拥有一支有文化、有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力大军,而这对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总结

在分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新的变化及其形成条件,研究了新中产阶级对美国社会经济的影响后,可以得出下面的几点结论:

一是新中产阶级的兴起和社会存在,对美国社会转型期中,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二是新中产阶级不会形成如约瑟夫·熊彼得所言的官僚政治的世界,因为其是独立于社会政治而存在的,特别是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基础就是“政治中立”。

三是新中产阶级能够以其阶级地位、政治态度和文化精神追求成为社会中的稳定力量。

四是新中产阶级的发展壮大,是美国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石庆环.20世纪美国中产阶级的结构变迁及其特征[J].辽宁大学学报.2010.(4).

[2]石庆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美国“新式中产阶级”形成时期的文官群体[J]史学集刊.2011.(1).

[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美国阶级结构〔M〕.彭华民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石庆环.美国中产阶级的“政治异化”现象与文官“政治中立”原则[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
后疫情时期日本数字化社会转型的课题与展望
社会转型时期的大众传媒与公共政策
社会转型时期破解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路径研究
社会转型时期新疆高校民族民间美术教育的建设性构想
史学研究 课堂教学 教学思想——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
现象级“老炮儿”折射社会转型之惑
胡适的父权缺失与母权凸显——兼论中国传统女性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土地改革与农村社会转型——以1949年至1952年湖南省攸县为个案
社会转型与释宪机制的构建——转型期二元释宪机制的证立与基本架构
社会转型环境对“小产权房”购买行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