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银行卡支付方式创新的思考

2016-09-10 07:22黄智
时代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支付银行卡创新

黄智

【摘要】随着银行卡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创新的支付方式不断涌现。本文通过对国内银行卡支付方式创新的现状研究,发现其受到安全、诚信、商业模式和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通过借鉴支付产业较为成熟的欧美国家的经验,对我国银行卡支付创新的发展就政府部门、银行卡组织、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银行卡 支付 创新

一、引言

银行卡从诞生至今已有百年,如今的银行卡已是现代经济中最常见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根据央行发布的《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15年全国已累计发卡54.42亿张,人均持卡3.99张;跨行支付系统联网特约商户1670万户,POS机具2282.1万台,ATM机具86.67万台。同时,银行卡消费业务达290.32亿笔,金额近55万亿元,其中78.02%是跨行消费。银行卡渗透率(银行卡消费金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96%。{1}这些数据告诉我们,银行卡已深入日常生活,银行卡产业也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2012年,WTO虽撤回了VISA对中国银联关于垄断中国支付市场的起诉,但支持有关中国开放电子支付市场的主张。{2}这释放着国外银行卡组织将逐步进入中国支付市场的信号。对于中国支付市场,这是威胁也是机遇。在坚持自主创新的同时包容和学习,培养国内多元化的市场参与主体,促进产业升级,发展新兴支付产品,有利于提高国内支付效率与金融支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银行卡支付创新发展综述

(一)银行卡支付流程概述

银行卡产业的主体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银行卡组织、持卡人、商户,其核心产品是三大组织机构合作提供给消费者和商户的支付服务,包括银行卡交易、清算和事后处理三个部分,简要流程如下图。

(二)我国银行卡支付方式创新简介

1.金融IC卡支付。金融IC卡即芯片卡,是由商业银行或支付机构发行,采用集成电路技术,遵循中国人民银行PBOC3.0标准,具有消费信用、转账结算、现金存取等功能的银行卡,在安全性、存储空间、运算能力、行业应用拓展方面都优于传统的磁条卡。2009年试点发行至今,我国金融IC卡发行量已累计超过10亿张。

2.无卡支付。无卡支付是中国银联推出的业务。持卡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方式开展非面对面交易时,在安全保护和信誉环境下,提供银行卡号、PIN、手机号和证件信息等要素给发卡机构,接受信息验证从而获取交易授权{3}。其业务主要包括代收、代付、订购和自助消费等。

3.第三方支付。目前常见的第三方支付有支付宝、财付通等。这类网络虚拟账户超出了银行卡支付的范畴,却和银行卡相辅相成。没有银行卡的支撑,第三方支付未必能在电子商务领域取得如今的成就。因此可将第三方支付看作银行卡支付方式创新的补充和延伸。

三、我国银行卡支付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性问题

1.资金和账户安全隐患。支付需以账户为载体。其中有卡、无卡支付对应银行卡账户,第三方支付对应虚拟账户。无卡支付的客户资金存放于银行卡中,属于金融体系内资金,银行有义务保障其资金和账户信息的安全;而第三方支付客户的资金存管于第三方支付机构,随着交易规模的增长,这些资金面临不受监管的风险。

2.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主观方面。许多消费者为方便记忆,将身份信息作为银行卡密码;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不经意泄漏个人信息。这种普遍存在的信息泄露和防范意识淡薄使得密码被破译、资金被盗取的风险大大提高。

客观方面。一些木马通过植入计算机,直接记录输入的账号和密码;钓鱼软件则仿冒真实网站的URL地址与网页内容、布局,使得受骗的持卡人将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泄漏给不法分子。

3.支付业务风险。主观方面,安全管理认识存在误区。一是在拓展业务时,重争夺市场,轻身份识别和准入审查。二是多在损失发生后进行赔付,不愿在事先进行风险管控,治标不治本。

客观方面,业务安全管理存在漏洞。一是身份识别不到位。对持卡人没有落实实名制,对商户审查不严。二是快捷支付业务认证方式不够完善。三是各银行、支付机构的交易监控水平不高。

(二)电子商务的诚信问题

在网络中,消费者和商家不是面对面交易,在身份、资金、商品、行为等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除此之外,第三方支付平台采用的是中间人诚信模式,实行代收代付和信用担保,但第三方支付机构同样以盈利为目的,其诚信资质问题仍需监管{4}。

(三)创新支付的商业模式有待确立

1.金融IC卡。考虑到一人多卡现象,我国目前10亿张的发行量代表的芯片卡普及程度是有水分的。芯片卡的制作成本超出磁条卡10倍以上,前期的巨大投入使人们对IC卡迁移的意义认识不够,在已形成利益链条的行业面前,芯片卡难以短期内夺取市场。

2.无卡支付。银联推出无卡支付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发展却未达预期。在银联垄断的线下市场,用户大多认为自己是某银行用户而非银联用户。网上支付领域对银联品牌的认知度更是远不如线下。此外,线上支付需要庞大的账户系统做支持,银联在这方面处于劣势。而无卡支付移动互联涉及银行、通讯运营商跨部门、跨单位的协作,推行起来也不顺畅。

3.第三方支付。目前,以网银或虚拟账户模式开展网上支付业务的机构占了绝大多数,网上支付模式的同质化严重,支付机构间存在恶意压价,争抢客户的现象。这对整个行业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此外,很多支付机构在拿到互联网支付牌照后,没能做好行业规划,从众心理严重,都盯住了规模有限的网购市场,电商企业则倒逼支付机构压价,影响了支付市场的生态环境。

(四)用户消费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变

新心支付工具的普及是一个长期过程,消费者在过去较长时间形成的消费习惯无疑延缓了创新支付产品的普及。在消费倾向上,人们多偏重小额支付;出于安全和习惯,人们多使用其他渠道进行大额支付。

四、国外银行卡支付创新的经验

(一)欧洲EMV迁移的启示

EMV标准是EMVCo组织对智能卡、POS终端机以及自动柜员机等设置的专业交易与认证的标准规范。EMV迁移其实就是欧洲磁条卡向芯片卡过渡的过程。

1.分步实施和渐进推动。英国和法国在EMV迁移过程中都经历了从试点到全国推广的过程。这有利于节省成本和规避风险,也使决策的制定更为科学。

2.无缝迁移,方便用户。法国在EMV迁移过程中,通过对卡片使用者和受理者的无缝迁移,让持卡人感觉不到支付过程中的明显变化,将商户受卡流程的变化降至最低。

3.加强媒体的正面引导。欧洲的EMV迁移过程中,媒体的有效宣传促使消费者使用安全性更高、更节能环保的支付工具,这有助于全社会降低现金流量,提高金融运作效率。

(二)美国无卡支付发展的经验

1.有效的风险防控。VISA、万事达在系统建设方面,建立了欺诈报送、黑名单商户、欺诈监控、风险识别四个基础系统,从支付各环节保障支付安全;在内控方面,通过事前预防、事中保护和事后响应机制对支付进行全程控制。谷歌则通过锁屏手机无法接受PIN码、安全元件芯片、最高消费限额等措施保证Google数字钱包安全。

2.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统一的技术标准。在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较为完备的法规制度,如《电子资金划拨法》和与之配套的E规则等,为支付市场各主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管理部门相对明晰的权力边界,为有效监管提供了保障。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基本技术标准的相对统一,为企业开发新型支付产品提供了便利。

3.市场参与主体的分工合作。银行卡组织通过不断的支付业务创新提升客户消费的便捷体验;银行机构从安全性、全面性和便捷性等方面推进远程支付业务和现场NFC支付业务的发展;电信运营商则推出了一系列内嵌电信增值业务的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以提升用户粘度,获取金融支付收益;各专业化支付机构则着重在小额支付、微支付领域为中小商户提供便捷的账户支付及移动支付服务。

五、关于我国银行卡支付创新的建议

我国银行卡支付方式创新需要各个市场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政府为产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外部环境

首先是联合制定并完善网络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对犯罪行为量刑处理。二是建立诚信档案,联网并接受公众监督。三是完善网上支付协议,规范流程,明确各主体在支付体系中的责任与义务。四是对改造ATM和POS终端给予适当补贴;引导移动支付服务供应商和金融机构为偏远山区增设基础金融设施,提供便民金融服务;设定奖励机制,鼓励向农民与农村金融机构推广支付创新产品。五是健全监管机制,明确从事支付服务的资质和要求,引导并督促支付机构规范发展。

(二)银行卡组织发挥专业优势推动产业发展

在金融IC卡方面,一是探索金融应用和社保、交通、教育的融合,完成IC卡行业的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二是明确收单机构责任,优化受理环境。三是建立价格协商机制,成立由银行、厂商组成的采购、销售联合工程组,引入合理竞争机制,使整体价格进一步下降。

在无卡支付方面,一是要加强风险防范,建设欺诈监控、黑名单商户和风险识别系统。二是联合银行,建立涵盖准入、交易、清算、差错处理的一体化风控体系。三是根据不同受理场景制定不同的受理规则,理顺产品通道。四是通过市场机制将其推广至实际应用。

另外,联合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通过用卡知识的普及,引导消费者使用更先进、快捷、安全的支付方式。

(三)商业银行应综合运用新兴支付工具提升竞争力

对于商业银行,一是要完善无卡支付、金融IC卡发卡和受理渠道,为客户打造良好的用卡环境;同时借力新的支付渠道,合理转移柜台压力。二是着力研发行业应用卡,将金融支付与行业应用、商圈应用有效结合;打造民生示范区,确立先发优势,利用产业升级扩大应用领域和市场份额。三是和银行卡组织、第三方支付机构共同建立有效的风控体系,实现风险控制和经济效益协调发展。

(四)第三方支付机构应合规经营全面发展

首先要遵守法律底线,在各级监督下合规经营。二是要加强风险管理,加强自身系统的安全性,谨慎制定商户的准入门槛,结合网络安全厂商,保障用户信息和资金安全。三是深化与银行卡组织、银行的合作,完善和丰富服务内容。四是准确定位用户群体,开展差异化营销,通过创新为用户打造安全、便捷的支付体验,以带动用户支付习惯的改变。

注释

①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R].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3044097/2016040 516460945647.pdf

{2}21世纪经济报道.WTO裁决银联“非垄断”,收入将分流[EB].http://bank.eastmoney.com/news/1174,20120718222539481.html

{3}中国银联.中国银联建成无卡支付交易处理平台.http://corporate.unionpay.com/infonewsCenter/infoCompanyNews/file_ 75978242.html

{4}王靖.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与机制构建[J].价值工程,2012(22).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2015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报告[R].http://www.pbc.gov.cn/goutongjiaoliu/113456/113469/2947525/ 2015090815305999998.pdf

[2]陈刚.银行卡新生活:创新支付,引领未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张敏敏.我国金融IC卡应用推广的必要性及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1,(9).

[4]孙玉敏.无卡支付的未来[J].上海国资,2011,(18).

[5]21世纪经济报道.WTO裁决银联“非垄断”,收入将分流[EB].http://bank.eastmoney.com/news/1174,20120718222539481.html

[6]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国外无卡支付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2(9):33-37.

[7]中国银联.中国银联建成无卡支付交易处理平台.http://corporate. unionpay.com/infonewsCenter/infoCompanyNews/file_75978242.html.

[8]王靖.电子商务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与机制构建[J].价值工程,2012(22).

[9]孙建胜.对金融IC卡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9).

猜你喜欢
支付银行卡创新
复杂背景下银行卡号识别方法研究
银行卡被同学擅自透支,欠款谁偿还?
谁划走了银行卡里的款
浅析微信红包的产品营销思维
农牧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调查
浅谈跨境电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如何在高校架设学生洗衣服务系统
关于审稿专家及作者提供银行卡号的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