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会计工作室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6-09-10 22:11王燕
时代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专业建设教学模式

【摘要】近年来,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中职院校,绝大多数开设了会计专业。而在课程的安排上,大多借鉴了本科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与会计岗位实践的要求不衔接,培养的毕业生很难适应岗位要求,难以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本文将着力对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探寻有效的教学改革新方法、新模式,切实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建设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会计工作室 教学模式 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而如何有效的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会计人才, 这就需要开设有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目前,各大城市及至三线城市对会计人才都是有很大需求的,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优秀的会计人员,另一方面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面临待业或转行。

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使得会计专业的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不流于形式,我认为可采用会计工作室模式来解决这一难题。工作室模式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教学实践场所,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互为融为,并以此为载体,搭建起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转化桥梁。在工作室教学管理运作模式下,直接深入的对学生进行社会性模拟学习,缩短了学生踏入社会的适应期,更加自信的踏上会计工作岗位。

一、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现状分析

(一)欧美地区

欧洲的会计教学与企业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如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会计系实行校企合作教学,学生可根据企业所给出的项目和自身的专业来学习。在工作室中,教师只进行关键性的指导,而学生则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研究。另外,学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如密歇根大学里设有多种类别的工作室,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跨系跨专业选修人文知识、商业知识、会计知识等理论性课程。

关于专业教师队伍的配置,芝加哥大学有着相对完善的体制。学校2000多名教师中有70%为专职教师,其余为课程教师。教师和学生比例保持在1:6以内,先后有89位获得诺贝尔奖,在实际的教学中,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是以课题的形式结合社会中的实践项目进行的。

(二)亚洲地区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久负盛名,所提出的“教学工厂”理念将类似工厂运作模式带到教学中来,形成学校、教学工厂、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模式。通过参与企业项目与研发项目,培养了一批富有实践能力与创造精神的会计人才,同时对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生产能力也起到了深入发展的作用。在“教学工厂”的理念下,学生进行真实的学习和训练,通过模拟(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最终使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缩短了企业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的距离。

南理工“工作室无界化”理念,倡导团队意识、资源共享。学院内设有大量专业工作室、实验室进行教学,不论是培训、研发还是管理,都可以打破原有的界限进行组合,把优质资源整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项目有机的组合到一个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加强不同学科的交流,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发挥团队合作的最大效能。

(三)国内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开展。因会计专业职业性的特点,将企业项目引入学校,实现教学实训和岗位技术服务的零距离对接,工作室无疑是一种有效手段。其中,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开展最早。学校与当地的十余家会计师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在经历两年的专业课程学习后,第三年以就业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其他课程,学生实现了在学习环境中建立对未来工作过程的整体认识,做到课程教学与公司就业的自然过渡。

二、国内外会计工作室研究的趋势分析

虽然国内外的会计工作室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教学标准体系,但从会计教学理念分析与专业发展模式的研究来看,会计专业工作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岗位需求零距离对接的实现。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往往需要毕业生尽快进入状态,适应公司的运作节奏,这就要求学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与公司对会计人员的岗位要求相一致。工作室的岗位就是实际的会计岗位,而学生的工作任务就来自企业真实的项目,解决了学生毕业后拿到真正会计核算资料一筹莫展的问题。

二是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工作室中,各类任务由师生共同分析完成,学生通过对项目的完成,加深对会计工作的流程和操作的了解。工作室模式改变专业教师传统的授课形式,与同学近距离的交流和探讨,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三是重视对工作室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及时进行信息反馈,实施分段性的教学改革。在工作室中,学生一方面学习了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将理论教学、技术服务与实践融为一体。能准确把握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和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针对性的课程体系,促进会计课程建设和专业改革工作不断深入。

三、会计工作室及其相关理论

工作室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国的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他实行手工艺传授的师徒制并与技能实训相融合,并根据这一理念诞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学模式——作坊式教学模式。这种作坊的教学形式就是现代工作室的雏形,它对今天工作室教学的推广和应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工作室

工作室(Studio)一般是指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是一处创意生产和工作的空间,形式多种多样,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雏形。工作室往往为了同一个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建立的集体,规模一般不大,成员间的利益平等,大部分无职位之分,有些工作室设有室长职位统领所有人员,平时各自负责各自事务,重大事务由成员一起讨论决定。

(二)教学模式

模式(model),即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是解决问题形成经验的高度总结。教学模式(teaching model)是教学活动及理论的具体化,是实践教学的概括化,教师授课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范式进行工作的行为。最早把“模式”引入到教学领域的当推乔伊斯和韦尔,在他们所著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综上所述,教学模式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具有稳定的教学表现和教学活动的程序。

(三)会计工作室教学模式

会计工作室模式的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参与式学习,将现有的教室教学系统转变成工作室教学体系,建立与会计行业实际工作场景接轨的工作环境,将工作室作为配合专业教学所必须的实训场所。教学内容采用真实的工作案例,以会计项目为中心,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强调过程实践活动。其中心和重点放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实现多个岗位的技能训练,最终达到学生满意就业、企业满意用人的目的。

四、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基本内容与实施方法

(一)基本内容

1.分析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研究并制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会计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专业实践技能、动手技能和操作技能进行岗位分析,以工作任务分解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真正的专业技能,并构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探索和创新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工作室的组织架构、形成各工作室的规章制度。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类专业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围绕具体工作任务开展的岗位实训项目教学,实现工作任务与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并建立学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

3.开发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以就业为目标,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的任务或岗位要求为主开发和编写岗位项目教材,加强会计专业的文本素材、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和动画、试题、案例、文献资料等资源库建设。

4.进行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不仅成为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者,更成为教学经验的总结者、先进教学方法的探索者。建立专业兼职教师资源库,择优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优秀会计人员为兼职教师。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与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精干、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5.研究探索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及评价机制。探索灵活安排教学和实习时间,落实专业课程中工作室的教学环节,把学生在工作室完成的任务和工作表现折算成学分,实施弹性学制。创新“工作室”人才培养路径,保障工作室人才培养有序开展,并逐步建立工作室人才培养的运行和保障机制。

(二)实施方法

在围绕会计专业工作室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进程中,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同时借鉴分析了大量国内外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文献资料和书籍著作。

1.文献研究法。及时了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了解当前会计专业工作室改革的最新实践及研究动态,围绕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室模式调研报告,通过多种文献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现状,揭示存在问题,研究解决方案,为本项目提供了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调查、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前企事业单位会计职业岗位的设置情况及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另外到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了解当前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包括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施设备、教学场地、教材资料等)。向参与会计工作室模式的企业实践专家、教师、学生了解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3.专家讨论法。有针对性地召开会议,根据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指导委员会论证意见,初步执行会计“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中工作室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和会计专业“工作室”专业师资队伍的配置。

4.行动研究法。在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将探索研究结果与运用研究成果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加强项目的系统研究,以试验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取得经验后,再进行面上推广。

5.综合调查法。采用谈话、问卷、现场观察等形式,对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调研,重点了解参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学生前后发展状况及企业的反馈信息,为全面构建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作室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6.经验总结法。参与研究的教师,对研究进展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文章和学术论文。同时,采取总体规划,分段推进的策略,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过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时汇总各阶段研究情况,最终形成整体性研究成果。

五、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运行和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师资力量

本项目的研究成员以专业带头人与青年优秀教师为核心构建了“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团队合力,大都是具有中高级职称,学历为本科或研究生,有较强的教育科研意识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条件

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学校的各类多媒体资源丰富,目前已建成《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精品课程网站、3D仿真会计分岗实训考核平台及全省协作共建核心课程数字资源等一批课程资源建设成果;还有每年购置的各种会计专业软件与资源,都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实验仪器设备

学校现有会计事务所实训室、纳税申报实训室和会计岗位核算实训室等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12个,校外实训基地13家,为研究的顺利开展与实施提供了硬件支撑。

六、实施会计专业工作室模式的意义

工作室模式的体制建设深化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了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使五年制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需要。

一是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综合素质的培养。从会计专业岗位分析入手,进行会计岗位能力分析,以课程论与实践论为基础,围绕所需能力开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二是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坚持“教、学、做”合一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加强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产学研结合的课程改革,组织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将教学过程与实践融为一体。采用“订单式”、“双导师制”等校企合作多种培养模式,为企业“量身定做”人才。

三是以服务为宗旨,校企合作为依托,互惠互利。以行业企业会计岗位特点为基本依据,结合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财务制度,增加企业方的责任意识,使工作室教学内容的整体结构具有创新性,从根本上解决校企合作有名无实的状况。

参考文献

[1]李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应用于实际教学探讨.学苑教育.2015.1.

[2]蒋新革,牛东育.教师工作室教学模式及管理体制创新的探索.教育与职业.2014.03.

[3]郭劲夫,李娜.“工作室”教学模式应用于教学探讨.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4]蔡军南.高职院校项目化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新探索——以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文焰工作室实践教学模式为例轻纺工业与技术,2014.3.

[5]黄江鸣,徐晓丽.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探讨[J].艺术百家.2012(S1)

作者简介:王燕(1981-),女,汉族,江苏镇江,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会计师,讲师,本科,研究方向:会计学。

猜你喜欢
专业建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内容探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