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2016-09-10 22:11李素荣
时代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互联网

李素荣

【摘要】目前我国面临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的压力,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及不良贷款率呈双上升趋势,2015年P2P行业的不良资产也在迅速增加,因此我国面临着巨大的不良资产处置压力。仅依靠资产管理公司无法达到快速处置不良资产的目标,运用互联网平台处置不良资产成为必然趋势。为了分析互联网资产处置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银行业不良资产余额及不良贷款率等数据,运用经济学供求等理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已成为必然趋势。通过本研究对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不良资产处置 互联网 P2P

一、引言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仍面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在新常态背景下,部分行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暴露,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双上升”趋势,另外随着“互联网+”的提出,互联网+金融结合形成的P2P行业的风险也纷纷暴露,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因此不良资产处置问题迫在眉睫,仅依靠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难以高效、快速的解决该问题。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下应该怎么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进程呢?

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运用互联网平台来处置不良资产。“互联网+”模式特有的快速“价值发现”和“市场发现”功能,为不良资产业务打开了新的思路[1]。另外,在中国银行业新一轮不良资产形成的周期中,大部分不良资产具有因经济周期而导致的“资源错配”特点[2]。例如银行资金流向了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由于这些行业的不景气,使得企业无法按时偿还贷款,形成银行的坏账。要想解决“资源错配”问题,需要有完全竞争的市场,充分对称的信息等,而互联网平台恰好满足这些条件。“互联网+”模式所特有的信息甄别与价值再发现功能,可以充分调动市场资源,重新配置曾经错配的不良资产,从而实现资产再利用[3]。但是,由于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尚处在成长期,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互联网+不良资产”模式中存在大量的风险。因此在运用互联网平台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防范各类风险、运用大数据进行互联网创新,加快处置不良资产的进程。

目前学者对于运用互联网平台处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互联网处置P2P行业坏账问题的研究却很少,因此本文在分析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时,不仅包括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还包括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不良资产,这是本文的一个主要贡献。本文将通过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以及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等数据分析运用互联网平台处置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再针对目前运用互联网平台处置不良资产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性建议。

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上升”趋势

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统计数据,2015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44亿元,较第三季度增长了7.43%,较上年末增加了4318亿元,同比增长了51.25%。不良贷款率为1.67%,较上年末增长了0.42个百分点。2014年全年不良贷款规模增加了2505亿元,2015年的不良贷款率也从2014年第四季度的1.25%上升到了2015年一季度的1.39%,再到二季度的1.50%,再到三季度的1.59%,最后四季度达到了1.67%。另外,截止到2015年末商业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已经降至181.18%,距离中国银监会2010年10月10日发布文件的要求(按150%计提拨备覆盖)已经越来越近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上升趋势明显,拨备覆盖率下行空间有限,所以2016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压力巨大。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2014年GDP增速为7.3%,2015年GDP增速为6.9%,面对下行的宏观经济背景,许多投资者对不良资产的购置需求下降。一方面,不良资产供给增加;另一方面,不良资产需求下降,结果必然导致不良资产库存增加。因此仅仅依靠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难以应对不良资产库存增加的难题。大数据时代下,借助互联网平台处置不良资产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行业如P2P坏账呈爆发式增长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曾表示,陆金所线上借款坏账率6%~7%,整个行业在15%~20%。截止到2015年末的网贷行业总体贷款余额,网贷之家的数据是4394.61亿元;零壹财经的数据是4253亿元。选取大概的中间值4300亿元测算的话,P2P平台的坏账规模在645~860亿元[4]。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互联网金融行业中的不良贷款的同时增加使得不良资产规模进一步增加。另外,由于商业银行与P2P行业在贷款业务方面有许多的不同,所以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P2P行业不良资产时存在许多弊端,而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可以较好的弥补。

(三)缓解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管理条例》第二十六条的相关规定,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从开始建立就在官方网站上提供项目披露信息,但是提供的信息中多以半匿名的形式表示其不良资产。这样在资产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将存在信息不对称,它不仅阻碍了不良资产交易的成交,还会使资产需求方做出错误的选择因而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这样可能会打消不良资产购买者的需求积极性,不利于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进程;而互联网平台恰好可以充分揭露信息,缓解因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四)降低交易成本,充分发挥市场定价功能

东方资产发布的《2015: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显示:“市场不活跃”是不良资产处置面临的最大困难。传统的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拍卖处置不良资产时,拍卖行要分别向拍卖委托人和竞拍者双方收取佣金,增加了交易的成本。在存在交易成本时资产的成交价格必然会偏离其市场价格。但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拍卖不良资产可以克服传统拍卖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弊端,面向更多的人群,尽可能创造出一个“完全竞争市场”,使得不良资产的交易价格更加接近于市场价格,社会资源可以得到更为有效的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

三、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高门槛不能使不良资产实际有效需求增加

在淘宝网上的金融机构挂牌项目中,绝大多数标的达到了百万以上,部分超过千万。[5]这不仅要求投资者要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还需要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及相关的投资分析能力。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来说,他们根本不具备这样的资质,只有少数的机构投资者可能具备相关资质。虽然通过互联网平台可以面向更多的人群,增加对不良资产的需求,但是实际有效需求难以快速增加。

(二)缺乏专业权威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

目前的互联网资产处置平台主要有淘宝资产处置平台、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其中,淘宝资产处置平台将其自身定位于线上竞价中介机构,主要涉足不良资产的竞拍;另外还有一些中小型的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平台,如91债牛、资产360、搜赖网等,它们主要涉足于债务催收、法律服务及信息公布等方面的服务。这类平台缺乏不良资产处置的权威性。金融资产交易所的经营范围主要是不良金融资产营销、公告、交易,在基础资产上开发的标准化金融产品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等。它存在较多系统问题,缺乏交互设计,与主要的互联网平台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目前缺少兼具专业性和权威性的互联网资产处置平台来对互联网不良资产处置实行统一管理。

(三)不良资产的非标准化特性使得其完全线上化的难度增加

目前的互联网资产处置平台多是“互联网+”模式的简单复制,但是不良资产的各项目差异性较大,无法形成统一的业务操作流程、合同文本,并且在各流程都需要线下的反复沟通,因此仅是单纯的互联网+的复制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对于不良资产购买者而言,仅仅依靠网页上的文字和数字信息难以对资产的风险及价值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分析。不良资产本身就可能涉及复杂的所有权及利益关系,这些就需要大量的线下工作人员的沟通;另外,目前尚没有关于网络资产处置平台信息披露的标准,这样很容易使购买者产生信息盲点,影响投资者的主观判断。

四、政策性建议

(一)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创新,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运用大数据可以对不良资产供给方和需求方进行信用评级,使不良资产需求方对供给方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减少信息不对称。另外,也可以充分运用大数据使不良资产供给方和需求方迅速匹配。对于互联网+不良资产催收行业来说,通过大数据可以充分了解债务人的相关信息,提高催收效率,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当不良资产供求双方彼此双方都有了客观充分的认识后,便可以通过微信、QQ等进行视频或者语音聊天,进一步沟通达成协议。这样可以为双方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不良资产业务具有非标准化特点,不能单纯的依靠互联网平台来处置不良资产。所以目前只有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司配合线下的沟通服务,才能真正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的进程。

(二)通过对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理,降低投资者准入门槛

由于互联网资产处置平台上发布的不良资产价格较高,许多投资者无法进入,无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价值发现”作用,所以只有降低投资者的准入门槛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资产管理公司以及专业的资产证券化公司可以通过先对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处理、包装等,创造出符合投资者需求的金融产品,再通过互联网平台(比如P2P平台等)进行出售,这样也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市场定价功能,实现交易价格与市场价格的统一。在这种模式下,普通投资者不需要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和大量的资金就可以获取收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也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获得佣金。

(三)对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处理,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程

由于银行和民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具有不同的特点,例如P2P平台与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不同,所以处置的方式也不相同,应该专业化、细分化。P2P平台的坏账形成者主要是金融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等,大型的不良资产处置平台不愿意接受这部分坏账,所以可以由一些小型的互联网公司通过催收等形式来处置该部分不良资产,这样既不会增加传统资产管理公司的压力,也可以拯救P2P行业。

参考文献

[1]何力军,袁满.“互联网+”背景下不良资产业务模式创新研究[J].特别聚焦互联网金融,2015(12):07-13.

[2]袁满,何力军.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模式创新[J].南方金融(472):92-41.

[3]中国不良资产处置服务平台:从传统到互联网+.今日头条.

[4]刘筱攸.互联网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产业链正在形成[J].证券时报,2016.

[5]何力军,袁满.“互联网+”背景下不良资产业务模式创新研究[J].特别聚焦.互联网金融,2015(12):07-13.

猜你喜欢
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