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通高校学困生群体职业发展目标中的困与惑及对策研究

2016-09-10 18:29王艳华
时代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困生

王艳华

【摘要】普通高等院校学困生及群体的客观存在,原因有多种。本文拟对学困生形成原因进行归纳与分析,探索其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与个性品质差异,通过舒伯生涯发展理论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与应对措施,目的在于减少学困生及群体比例;减轻对高校学生管理带来的工作难度,实现高等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学困生 职业发展目标 困与惑

普通高等院校学生课程不及格学分累计达到或超过相应分值,达到留级、退学标准,称为“学困生”。学困生达到一定人数比例形成群体,则会给学校管理带来工作难度,负面影响增大,安全隐患也会随之出现。学困生较为明显的状态或表现,一是厌学逃课。对学习没有兴趣,二是过多参与社会实践及商业活动,淡化专业学习的重要性。重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关注其个性性格、兴趣爱好、能力发展、价值观获取等因素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通过对学困生的走访调研,将其形成原因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对大学认知偏差及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而带来角色转换迷茫和学习懈怠

(一)读书的终极目标是考大学,实现这一目标等于人生有了“交待”

多数家庭、高中灌输给学生的理想信念就是考上大学。至于上了大学后如何发展,如何有针对性探索自我,如何培养未来人生选择所具备的能力则缺乏必要的了解。

(二)大学的学习模式“散漫”,实则“形散神不散”

相对于高中“掌握课堂就能得到全部”相比,课堂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要想把知识学扎实全面还须花大量课外时间看书查资料。课堂学习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模式,通过参与学科竞赛、文体活动、德育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方式也可成为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与渠道。学生在这些众多的选择中如没有自我认知与目标确定,盲目选择,则造成实际忙碌背后的空虚与落寞。

(三)缺乏心理过渡与调节

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的转变,从“高考指挥棒”下的学习模式到自我把握学习节奏,自律能力没有充分养成,缺乏对时间的合理支配,且不懂得主动沟通与交流,将心理情绪转借于电脑游戏,甚至寻求情感寄托。由于没有形成成熟的个性心理,缺乏对人生意义与价值观探索,加之缺乏对情感应有的尊重,导致在盲目获取的情感中不能得到应有的心理支持,不仅影响学习,还给双方带来伤害。

二、对所选专业及课程学习、发展前景缺乏应有的了解与探索,学习缺乏内在动力

(一)所学专业非己所选

对专业课程无兴趣有两种原因,一是受高考成绩限制而选择当前专业;二是迫于父母的意愿与家庭因素。在没兴趣就学不好的心理认知中,缺乏学习主动性,“应付”成了学习状态里的必然。

(二)音、体、美专业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对于公选必修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毛概等)课程无兴趣,上课及课程考试都较为随意

(三)职高生受身份限制,高考按对口专业升学,无法选择专业

这些学生中,专业基础课(数学、英语)学习相对薄弱,50%的学生课堂上难以跟上老师的进度,加之学习主动性差,课后与任课老师缺乏有效沟通,作业难以独立完成。

三、对外部环境的过分依赖与错误判断失去对自我性格、兴趣、能力的有效探索

(一)家庭经济因素影响

由于有优裕家庭经济条件和资源优势,其未来的生涯发展家长已做好了规划与安排,大学学习只是过程与程序,只要没有违纪违规,顺利毕业则可获得就业机会。与之情况相反的则是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学生,由于学费、生活费的压力不间断各类勤工俭学活动,有时甚至是两份工作同时进行,学习活动不能按时参加。

(二)班级学习风气影响

班级学习风气的营造对班级同学的影响意义重大,好的班集体给同学带来正向思维和集体荣誉感,而散漫的班级不但失去凝聚力,也会给学习主动性不强同学我行我素、独来独往提供便利条件。

(三)寝室学习氛围与文化建设影响

寝室作为学生学习生活另一重要场所,所蕴含的文明素养与学习习惯彼此影响,互相渗透。好的寝室风气带给个体良好的心理情绪和学习驱动力;而互不关心,乌烟瘴气的寝室环境给个人带来的负面认知与行为方式也更深刻。

(四)过度热衷专业学习外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根据学习需要适时参与社会实践,对认知社会、了解专业前景、提升能力有一定帮助。而缺乏有效的生涯目标与生涯规划,角色定位不清晰,在功利性的认知定位下把各项社会活动(开网店、过早参与创业、热衷社交礼仪活动等)置于学习之上,学习成为“附属”。

心理学家舒伯认为,人在其一生的发展进程中同时承担着多种角色,各角色又有主次之分。大学生属于人生的探索阶段,其主要角色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基于专业学习的前提下开展各类探索活动值得鼓励,而没有目标、对于角色主次的不合理排序与认知而盲目行动则有损于个人的能力消耗与可持续发展。

关注大学生的求学状态与发展,是高校的中心工作。从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来看,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与重托;从建设高质量大学来看,学困生及群体的出现与高校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从个人生涯发展连续性来看,大学阶段作为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其四年的大学学习对未来创业、求职发展与空间提升影响深远。因此,加强对学困生形成过程的成因分析与归纳,为管理提出科学化,规范化建议,对于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尤为重要。研究对策归纳如下:

制度设计

1.强化“学前教育”。加强“学前教育”,促进学生在课程开设前对学科发展、应用领域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与兴趣,同时对教师的业务水平、科研成果、教学特点有宣传。改变学困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模糊认知。了解专业学习对未来创业、求职的意义与作用。通过新生教育(大一年级)、学术讲座(大二年级)、学科竞赛(大三)、创业与就业(贯穿大学四年)系列设计,在不同学习阶段给予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并懂得将学业规划与生涯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完成每学年度的学习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树立“创业应建立在专业学习的前提下”意识培养,以专业知识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才更有竞争力与市场,获得品牌的成长。

2.学分预警机制。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学分设置,强调每学期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选必修课所获分值。对学困生未获得学分课程分管年级辅导员(班主任)有原因分析、谈话记录、改变方案、一对一帮扶与跟进。合理而有效的预警能促进大部分学困生改变认知,自觉端正学习态度。

3.制定生涯发展规划。生涯发展规划的意义在于给自己的未来设定目标和方向,并通过目标探索发现自我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偏好,调整角色由单一到多重性的认知转变,通过大学四年不断沉淀与修正,实现其近期或长期生涯目标。学困生更多等着被学习、被指导,主动为自己创造学习条件的意愿薄弱。加强对学困生生涯发展规划的制定与指导,倡导其树立“自我实现”的意识觉醒更为重要。对此,重视学困生生涯发展规划理论学习,并指导其积极参与职业实践体验,通过体验加强对职业目标的规划与不断调整,并通过专业咨询达到完善。

4.心理干预设置。学困生多存在自我效能感低,对介入外部环境主观能动性不强,沉溺于自我空间。针对这一现状的改变是鼓励他们参与活动,通过听讲座、与老师交谈获得有效学习信息。对于心理与行为偏激的特殊学困生,则应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及时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或医治转借。

人文素质养成设计

重视学困生人文素质培养,因才施教。大学生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积极合作的态度与团队精神等对未来个人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大学不单承载知识学习,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一所好的大学不仅体现在好的校园环境,更多是学校的人文精神与气质。

1.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好的校园环境给大学带来了气质与精神。自然环境雅静、绿意盎然、布局合理、有生命的建筑等,让沉浸在这样的环境中的人们自然而生读书意念,报国志向。而学生热爱学习、充满活力的状态又会给学校带来优良的人文气息与勃勃生机。(1)宣传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窗口与思想导向体现。对国家经济发展、历史文化传承、思想意识形态等宣传栏的设计,凸显校园的自然景观与建筑特色。(2)寝室文化对大学生品性与格调的建立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卫生环境,和谐的同学情谊,彼此间相互渗透与影响更能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养成。(3)班级是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的载体,也是学生参与学校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通过活动推动班级建设不断完善。关注学困生,班级应给予更多的关心与鼓励,为他们创造活动机会,在同学们的鼓励与认可中提升他的自我效能感。

2.师德师风建设。“言传身教”是对教师职业的阐释。大学教师对课程教学的精心设计、课堂组织、课外对学生耐心辅导、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成果等,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学困生对“名师”的期望与依赖更为强烈。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关爱能传递一种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也会影响到学生个性品格形成,同时加深对学校的热爱。

3.文化活动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为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提供多元化途径。学术讲座、学科竞赛、德育实践、创业指导等,都给学生提供了平台与机会。重视学困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一是通过活动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二是通过活动发现他们的职业兴趣与能力偏好,为其寻求校园资源最大化利用并实现个人发展。重视对学生组织(学生会、社团等)及各学生团体活动的指导,把握主旋律,主流思想,通过设置活动导师、社团导师等方式,提升学生社会实践的层次。通过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工程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系统设计系列主题活动,为大学生(学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有意义的思考与选择。重视大学生创业活动指导,通过校园孵化基地使原创项目获得尊重与保护。

加强对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教育与培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尤其关键。当前国家的经济发展放缓,产业结构调整,出现的社会矛盾突出。但这不是发展主导,大学生对此应有理性的认知与思考。学习仍然是大学生坚守的底线。不学好专业,不利用大学四年时间做合理有效的学习与规划实则是对自己的浪费。未来的经济发展、国家建设、个人提升需要的依然是知识底蕴。

《中庸》言:“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因此,加强对学困生及群体的关注与重视,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完善制度建设,加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培养,重视校园人文气质与氛围营造,为学困生带来未来人生发展所具有的宽阔情怀与健康心态。

基金项目:此文为2015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学研究课题(15C0801)《大学生“学困”群体职业发展目标中的“困”与“惑”探究》结题论文。

猜你喜欢
学困生
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数学“学困生”转化方法思考
如何帮助学困生走出困境
做好“加、减、乘、除” ,转化数学学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