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一轮债转股

2016-09-10 02:19梁洁璐
时代金融 2016年12期
关键词:债务风险债转股道德风险

【摘要】2016年3月以来,债转股的退出不断引起热议,到底该如何看待债转股?本文立足债转股推行的背景,从其作用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债转股 债务风险 供给侧改革 道德风险

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亚洲博鳌论坛两次重要公开场合上表示,通过市场化债转股方式逐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所谓债转股,就是把银行对企业的债权转变为对企业的股权。

随后不到一个月内,国开行高层表示,首批债转股份规模约为1万亿,预计在三年甚至更短时间内,化解1万亿元左右规模的银行潜在不良资产。

消息一出,港股A股的反应却截然不同。4月5日,在外围市场普跌的情况下,A股沪市涨1.45%,深市涨2.51%,创业板涨3.36%,均创出反弹新高。而港股银行股在同日则应声大跌。

究竟该如何看待债转股?笔者认为该结合当下背景进行分析。

一、债转股的背景及作用

(一)银行债务风险急剧提升 债转股化解银行经营风险

银监会公布的2015年第四年季度数据,截至2015年底,商业银行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2744亿元,同比增长51.2%,不良贷款率1.67%,同比增长0.42%。及时化解银行债务风险,控制信贷规模和不良贷款成为燃眉之急。

债转股将减少银行账面上的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随之降低,因而银行销账压力也没那么重了。这防范因银行不良资产率过高,企业还不上账带来的信用风险,转变为流动性风险,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爆发金融危机。当年作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就是由于持有了过多的不良资产,被流动性风险所扼杀。

另外,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此次债转股或可看作是银行获得权益类投资牌照的起点,中国银行业的混业经营或许因此起步。加上银行财务报表的美化,对银行股股价构成双重利好。

假若,转股企业能够在债转股以后,积极治理企业结构,经营状况的改善带来股价飙升,银行当时低价转来的股票或许挣得盆满钵满,收回不良贷款。

(二)企业经营困难 债转股扶持企业扭亏脱困

由于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传统周期性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和结构转型的压力。我国生产价格指数连续40多个月出现负增长,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传统周期性行业的国有企业经营困难。

过高的负债使企业背负着沉重的财务负担,使得原本就少得可怜的利润锐减。尤其在金融危机以后,企业的负债急剧飙升。中金公司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煤炭、钢铁、有色、水泥等四大传统产能过剩行业有息负债约为5.5万亿元至6万亿元。

债转股一方面将负债转变为股权投资,直接减少了企业的负债,免去企业本该缴纳的利息,降低了企业的杠杆,给企业经营减压,企业利润随之提高。另一方面,负债减少、利润提高美化了企业财务报表,有利于提升转股企业的形象,增强投资对企业的信心,帮助企业在二级市场上融得更多资金。降低企业负债和提升形象两方面同时作用,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

(三)恰逢供给侧改革 债转股助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传统周期性行业的黄金期过后面临产能过剩、负债沉重的经营困境。另一方面,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得国民不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一些中高端的消费逐渐被国民所接受,而中高端产品的供给恰是我国目前所欠缺的。我国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低附加值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亟待调整。2015年11月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多个重要公开场合上提出“供给侧改革”,旨在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引导产业结构的转变与升级。

与上世纪末的债转股相比,本轮债转股无论是银行不良资产,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的严重程度,均不及上一轮债转股。这么看来,本轮债转股更侧重于“供给侧改革”,助力国有企业结构治理,帮助我国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升级。通过实施债转股,银行由负债企业的债主变为股东,有望通过股东身份参与企业的治理,督促企业不合理业务、资产、负债、人事等结构的调整;也可以通过“股权+债权”投贷联动、并购贷款等方式推动企业的重组兼并。

二、债转股的负面影响

债转股的推行不仅减少了银行不良资产和企业负债,改善银行和企业的经营,还助力供给侧改革,然而,债转股带来的效应并非表面看上去那般完美。

债转股的推行很有可能带来新一轮通货膨胀。债转股的实施很可能需要政府注资以弥补商业银行的资本金,而政府的注资又将通过再贷款等开动印钞机的方式实现。其次,债转股将银行的不良资产转变为权益类投资,银行净资产提高使得对外贷款的基数变大,短期有增加放贷的冲动,商业银行通过放贷机制,使货币市场上的货币总量成几何倍数地超过初始的存款额。货币的超发会带来通货膨胀,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物价上涨,钱包里的钱缩水了。

债转股虽然从报表上减少了银行的不良贷款,但是这并不能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首先,银行从债权人变为股东,原来贷款的利息收入就没有了。然而,有人会说,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银行的利息收入虽没有了,可是持有股份同样能获得较高的股息收入,银行的收益是增加了。股息和红利的分配都来源于企业的税后利润,假若税后利润还债、提取公积金后不足以分发股息红利,那银行是一分也捞不着。

如果最后很不幸地,转股企业破产清算,由于与转股企业的关系不是债权关系,没有了抵押品之说,清偿顺序也比债权靠后,银行的保障其实是减少了。按《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风险权重为400%~1250%。而企业贷款风险权重为100%,对银行来说,无疑是增加了资本金的占用。

债转股拉长了银行资金的回收周期,降低了资产周转率,对银行利润产生一定影响,而且能不能收回来也是一回事。企业能扭亏脱困,甚至利润大增,当然好说,但有的江河日下,有的表现平平,大部分企业都难以实现逆转。上一轮债转股中,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的华融资产参与债转股企业281家,时至今日,仍有其中的196家转股企业握在手中待处理。

对于银行自身而言,是不太乐意将自己原有的利益出让而且还背负这么高的风险。如果强制地将银行与负债企业捆绑在一起,银行的经营状况会严重受影响。

另外,债转股只是从账面上将银行的不良资产减少,粉饰了银行的经营状况,不利于银行自身的管理。贷款给大型国企看似相对有保障性,但一旦国企产能过剩、经营困难,银行损失贷款的规模是巨大的。中小企业虽然不像国企那样有政府兜底,但即便发生损失也不至于对银行造成致命影响。假若银行不认清信贷中存在的问题,持有过多不良资产引起的流动性风险迟早会爆发。

目前面临巨大偿债压力的企业,大部分属于重资产、产能过剩的传统周期类行业。这些企业大多是国有“僵尸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大,员工多,在地方的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政府处于维稳等各种考虑,既不让这些企业破产,也难以使其获得新生,只能通过银行或者政府的不断输血维持现状。这种企业已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创造经济价值,债转股并不能根本性解决其问题。债转股可能使无法生存或勉强维持生计的企业提升形象,举借更多的资金。把社会资源投给这些企业,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加重经济扭曲。

债转股容易造成道德风险。一些原本有能力还本付息的企业以债转股为由,不还本付息;地方政府可能为了政绩,或给银行施加压力,或掩盖企业事实,帮助企业实现债转股。这对银行的经营造成不利。

三、结论

在眼前的形势下,债转股是种无奈之举,虽治标不治本,但其目的也是致力于改善形势。

债转股降低了企业负债和银行不良资产,避免周期性国有企业因负债过于沉重短期内大面积倒闭破产,由此带来国家整体经济急速下行,大量人员被解雇,引发社会动荡不安的可能;防范银行可能因不良贷款率过高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维护我国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同时还能配合国企改革、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转型发挥作用。

但最终效果实现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经营能否改善,否则,债转股只是左口袋转有口袋,延迟风险的爆发。

因而,政府应当把债转股的主导权交由银行,有利于选择那些管理优秀,有发展前景和潜在价值,短期内出现经营困难的企业。但银行能否真正深入地参与到转股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对整个债转股施行效果而言,有着极大的影响,政府应当就此对已有法律法规做出修改和完善。而银行方面也应该主动与PE投资等机构合作,加强对企业的鉴别。政府也应出台相关细则,规范银行债转股维护银行的利益,同时强化对债转股的监管,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维护金融资产的安全。

注释

①吴青.银行债转股应避免扮演坏账银行[N].经济参考报 2016.03 22 001版。

②马光远.让“僵尸企业”出局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吴青.银行债转股应避免扮演坏账银行[N].经济参考报 2016.03.22(001).

[2]杜金.加大实施企业债转股政策[N].金融时报,2016.03.14(003).

[3]谭志娟.债转股有助供给侧改革.专家称配套政策亟待完善[N].中国经营报,2016.04.09.

作者简介:梁洁璐(1994-),女,广东佛山人,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猜你喜欢
债务风险债转股道德风险
国家发改委:债转股工作成效积极 已投放落地9095亿元
去哪儿网服务供应链道德风险约束机制模型
浅析国有企业债务风险防控
民办高校债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辽宁省财政困窘下的“PPP+”机遇
医患诚信视野下的乡村医生道德风险研究
博弈理论下的旅游企业道德风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