恽代英论《教师的地位》

2016-09-10 07:22黄雅丽
党史文苑 2016年16期
关键词:恽代英

黄雅丽

[摘 要] 恽代英针对充斥于当时学校的奴化教育,批判了如同官僚奴仆的师生关系,主张推倒“师严然后道尊”的奴化教育,提出教师要以真品行真学问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倡导“师和而道行”的师生平等理念。这对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关键词] 恽代英 教师的地位 真品行真学问 师和而道行

恽代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理论家、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袖”[1]p1,他一生的革命活动与教育活动密不可分。恽代英的教育思想“具有十分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弥足珍贵的现实价值”[1]p418,体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教师观”[1]p471。他1919年8月24日撰写了《教师的地位》一文,批判了如同官僚奴仆的师生关系,提出教师要有真品行真学问,倡导“师和而道行”等一系列理念,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该推倒“师严然后道尊”的奴化教育

文章开篇,恽代英即提出了古人所说的“师严然后道尊”该不该推倒的问题。流行于封建社会的君、父、师学说,是要做学生的遵守“师严然后道尊”,“事师无犯无隐,左右就养无方,服勤至死,心丧三年”,遵循“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的伦理。至于“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现在君纲已根本推倒”,夫纲“亦抨击无余”,父纲“且渐渐摇动”,只有“师”的地位还在,许多人“以为关系小,而不屑置论”[2]p79。

对此,恽代英认为此事关系事大,因为“一般为师的,不自知他的位置,时时觉得他是比学生高一等的人。一般为学生的,亦不知教师的位置,时时觉得他是比教师低一等的人”。“教师不自觉的说话像训谕一般”,“学生不自觉的,写信像禀牍一样”,并且“彼此诱惑,忘其所以”。由此造成的直接结果是教师居于高人一等的地位,学生处在低人一等的地位,师生关系乃是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这种高于‘人’,低于‘人’的观念,便是一种官僚同奴仆的精神,便是平民主义的大仇敌”[2]p79。所以应该推倒这种奴役之规。

二、做教师的“应该把真品行真学问教学生敬、爱、信、化,秩序不待维持而维持了”

恽代英接着指出:凡为师的,传道是他的目的,“也是他对人类应有的一种责任”。这就好比作为官吏应该维持秩序,“没有因为他维持秩序送他‘民之父母’的匾额的道理”。恽代英用这些事例说明“喜欢无道理的恭维人,喜欢无道理的受人恭维”是中国“二千年专制的遗毒,不是平民主义底下应该有的”[2]p79-80,作为“学界中人”不能犯这种毛病。

尊师的道理废了是不是学校秩序就“不易维持”了呢?恽代英指出:“维持秩序,不一定要高一等的人,有时低一等的人亦办得到,譬如门房仆役管理门禁一样。”“执行职务是职权的关系,不是阶级的关系”,“靠权力已次一等,靠势力更不足道”。由此,恽代英提出“做教师的人,应该把真品行真学问教学生敬、爱、信、化”[2]p80。他明确主张教师要靠自己高尚的人格、丰富的学识去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信服,这样,学校的秩序自然而然就维持了,而不是靠奴化式的师道尊严来维持。

三、主张“师和而道行”师生平等

是不是“师严道尊”就毫无道理呢?恽代英认为,“师严然后道尊”的话“亦本有理”,但要看怎样个“尊法”,不如“师和而道行”更好。进而,恽代英又谈到称呼问题,认为称“师”“先生”已成为“尊崇的抽象意义”,就好像“同骨肉的父兄一般”,“是很不妥的称呼”。所以恽代英劝学生不要向他“作这称呼”,“以免自己无形养个高于‘人’的谬误观念”。不过,这只是恽代英自己的主张,“教职员中,未见能人人都深悉这道理”,所以“事实上有些不能不勉强仍照尊师的道理做的地方”[2]p80。

但是,恽代英还是力主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所以他希望学生:“切不要把尊师的道理待我”;在尊师的道理待别人时“不要太自卑了”;要守秩序、守规则“是应当的”,不是由尊师而发生的;“自己做教职员的时候,切不要勉强人尊师,以养成高于‘人’的观念”[2]p80-81。

四、现实启示

恽代英对教师地位的阐述及主张,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教师受人尊敬的地位要靠“真品行”来赢得。恽代英所力倡的“真品行”即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以身作则。自身高尚的道德、人格、情操、行为作风等等,会通过教育教学过程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影响学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教师知行的统一很自然会激起学生对教师德操的倾慕爱戴。不靠师道尊严,不靠权势,靠“真品行”自能赢得学生对师的尊敬。此乃“德高为范”。如果身为教师,言行不一、是非不分,是绝不可能担当起引导学生把握人生航向的责任,更不可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也不可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更无威信可言。恽代英所倡导的“真品行”即“师德”仍然是我们现今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条件。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之本重在道德,“真品行”的良师教出的是“精品”,无品行的劣师教出的是“次品”。只有教师自己是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才会以自身优秀的品行教育影响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作为教师,应时时处处注重自身师德修养、人格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和核心要素。

其次,教师受人尊重的地位要靠“真学问”来赢得。恽代英力倡的“真学问”即是丰富的知识素养。作为教师必须具备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广博的相关学科的文化知识素养,这样才能给学生传授真知识,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教育的目的。而学生学习、求知的需求也在教师渊博知识的讲解传授中得到了满足,自然对师敬重信服之情油然而生。具有“真学问”——丰富扎实的知识,是赢得学生尊重的必备条件。此乃“学高为师”。如果身为教师,“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3]。这种在教学中的左支右绌、难以应对,是很难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也很难赢得学生的信服爱戴。今天,教师仍需有恽代英所倡之“真学问”,以此为标准来要求自己,不断加强理论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提高,始终处于学习状态,不负古语所谓“智者”之称号。这自会得到学生的尊重爱戴信服。

再次,师生之间应是平等的,教师不是比学生高一等的人,学生在教师面前也不低一等。恽代英对师生如同官僚奴仆关系进行的批判,力倡“师和而道行”的师生平等理念,即要“以人为本”来履行教育的目的、教师的责任,不靠师道尊严。教育是要以学生为本的,教师应具有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品质,以仁爱之心关注学生发展,启迪激励学生、关怀帮助学生,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感受到自己与老师是平等的,是教学过程的创造者。那种强人尊师、高于人的做法是不可能得到学生真正的尊重的,势必很难“道行”。把关注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本真追求,把教学与学生的发展、尊严、幸福、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学真正成为“树人”的教学而不是机器的教学,“使教学不只是学生获得生存技能的一种手段,而且还能成为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4]p5。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5]。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实现教育的本真价值,体现人的尊严和人性关怀,才能使国家富强、社会繁荣,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从而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恽代英提倡的教师要有“真品行真学问”和师生平等的理念,仍是我们今天要要大力倡导并力行的。

参考文献:

[1]李良明.恽代英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恽代英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3]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R].人民网,2014-09-09.

[4]沈曦,解飞厚.大学教学的多维透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周守军.地方本科院校教学理念的定位[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责任编辑/陈 洪

猜你喜欢
恽代英
勇担时代重任
恽代英:“我是共产党员,必须革国民党反动派的命”
“永鳏痴郎”恽代英:十年独身报亡妻
“永鳏痴郎”恽代英:十年独身报亡妻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对联,既有才又有情
恽代英的两副对联
恽代英思想研究综述
《中国青年》创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