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规则

2016-09-10 07:22吴泉
中小学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游园规则文明

吴泉

摘    要

公共空间意识是现代公民走向国际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以校园节日活动为载体,以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尊重规则为核心,发展儿童的主体意识,唤醒其生态意识,让儿童在体验中形成公共空间意识,为成为合格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关 键 词

公民意识教育;公共空间意识;校园节日;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28-03

公共空间意识即公共意识,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在维护和追求公共利益过程中树立的关于“公共秩序”或“社会公德”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体谅他人即体谅自己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地成为“世界公民”,作为一种基本的公民意识,公共空间意识成为现代公民走向国际社会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公共空间意识内涵比较广泛,但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限。为此,学校梳理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基本内容,提炼出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和尊重规则三大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懂得在公共空间内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保护公共环境等,遵循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最基本的公民品质。由此,学校以校园节日活动为载体,以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和尊重规则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公共空间意识,为成为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发展主体意识,学会“尊重他人”

作为一种基本的公民意识,只有当每个人都意识到公共空间不是属于某个人的空间,而是属于所有人的空间时,公共空间的“公共性”才能得以确认。[1]因此,公共空间意识的灵魂是主体意识。并且只有当个人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主体间意识的时候,意识到在“我”之外,还有“他人”,“我”和“他人”都应享有同等权利的时候,个人才能真正形成公共空间意识。

小学生的自主意识比较弱,还未形成独立的是非观,同时,其自我意识日益凸显,而公共空间意识却严重缺乏。《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版)提出的自觉礼让排队、爱护公共财物、爱集体助同学等,正是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理”才能“知行”,让孩子从知晓规范开始,初步形成公共空间的概念,进而推己及人,意识到“他人”的存在,才能逐渐学会尊重他人。为此,学校以读书节和体育节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从“知晓”到“明理”,形成和发展主体意识,学会尊重他人。

每年三月,学校都会开展主题读书节活动。结合《中小学生守则》(2015年版)和公民道德建设要求,通过国学诵读、好书共读、读书成果分享等活动,引领学生的读书风尚。学生分学段吟诵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千家诗》等,从中初步了解社会公德,懂得自尊自立;知道应该如何做,为什么要这样做,努力做一个“心中有他人”的阳光学子。同时,学校倡导国学经典进课堂,鼓励学生收集并交流懂礼仪的名人故事,从中了解公共基本礼仪,认识在公共空间中尊重他人的重要性。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濡染儿童的心灵,让孩子们认识到,一个懂得自尊的人,也懂得尊重他人;一个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公共空间是一个平等、参与、协商、合作的互惠空间,而各类体育赛事都蕴涵着与人合作、尊重他人的精神,有利于学生主体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棋类赛场上,观棋不语是讲文明、守规则的表现;比赛看台上,不随意走动,不大声喧哗,更是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表现;球类比赛、广播操比赛、田径接力赛等多种项目都以团队形式开展,涵养着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孩子们在体育节活动中充分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重要性,体验到唯有团队合作,才能发挥所有人的实力,赢得比赛的胜利。

读书节和体育节用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带给孩子们深刻的“我”与“他人”共存的体验,孩子们的主体意识和主体间意识得以形成和发展,开始懂得“尊重他人”的意义和价值。

二、唤醒生态意识,学会“尊重自然”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更为全面的价值取向和更为深刻的生态伦理。[2]大自然是人类共有的生存空间,是培育公共空间意识的自然平台。儿童与自然本身有着神秘而深刻的融合关系,爱默生曾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让儿童亲近大自然,意识到人与自然息息相关,懂得珍爱生命,尊重自然,才能形成朴素的公共空间意识。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着生命气息,一个尊重自然的人一定是热爱生命的人。因此,“尊重自然”要从“尊重生命”开始。孩子们每天和家人、同伴相处,也与花鸟鱼虫为伴。于是,学校从身边的动植物开始,开展了“我与植物共成长”活动。每个班级都发放植物种子给学生,让孩子们用日记描述,用照片或视频记录种植养护的过程或心得体会,并开展对比实验,以小课题研究报告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过程和结论。以此让孩子们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感受生命的诞生历程。每年全省传统爱鸟周,学校则开展多种形式的“爱鸟护鸟”活动,让孩子们懂得如何爱鸟护鸟,与鸟儿和谐共处;并征集“热爱生命(动植物)宣言”,鼓励孩子们走进社区,走进社会,用质朴感人、琅琅上口的纯朴宣言,向人们宣传“保护动植物”的意义,以此让孩子们懂得如何尊重自然,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自由贸易节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校园节日活动,更是培育公共空间意识的良好契机。针对以往贸易节结束时总留下一片狼藉的状况,学校发出了倡议:告别乱扔垃圾陋习,争做最美文明使者。贸易节当天,校园热闹非凡,孩子们快乐得像一条条小鱼,遨游“商海”,买卖货品。而最令人欣喜的场景则出现在活动结束之后:孩子们自觉收拾摊位,捡拾垃圾,清扫场地,留下一方洁净的校园。自觉爱护校园环境,争做最美文明使者成为求是孩子自觉践行的行为规范。

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当秉持的首要态度,人应当对自然怀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创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让儿童学会尊重自然,他们才能由己及人,推及所有生命,学会尊重公共生存空间,逐渐形成公共空间意识。

三、体验公共秩序,学会“尊重规则”

公共规则意识是公共空间意识的重要内容,规则具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又寓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公共空间是所有人的空间,每一个人都是公共空间的主人,公共规则必须是所有人同意的,它旨在保证所有个体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遵守秩序是文明的标志,生活需要秩序,而秩序来自规则。因此,从遵守秩序入手,让儿童学会尊重规则,是实现公共空间意识教育的重要途径。

学校艺术节蕴涵着丰富的空间意识教育资源。孩子们积极参与,张扬自我,是主体意识的体现;而在观赏演出、参观画展时,有秩序地欣赏,文明喝彩,学做“文明小观众”,更是公共空间意识的展现。无论音乐类的文艺汇演、班级迎新联欢,还是美术类的才艺比赛、个人书画展示,学校都注重引领孩子们上台时充分张扬个性,在台下时文明观赏;有话时窃窃私语,轻声细语;激赏时文明喝彩,不吝赞美。从“举手投足”的细节中,引领孩子意识到规则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尊重公共秩序, 逐渐养成规则意识。

科技节是学校传统节日之一。自2010年起,学校借鉴上海世博会的展出形式,为科技节新增了一项活动——科技游园会。每个班级仿照世博会中的一个国家馆,布置一个与科学相关的实验区;孩子们手持类似“世博护照”的小册子——游园通行证(见图1),走进各班参与体验。

游园通行证内页设计了“游园须知”,针对校园中容易发生拥堵的楼梯、走廊、场馆入口和观赏秩序等,提出了正面倡议性须知,并鼓励孩子们积极参与,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学校将“争章”评价纳入游园活动,设计奖惩细则,并请“小游客”们签名作出承诺。通行证实际上就是游园规则,人手一册,指引着孩子们的游园行为。

2010年世博会上,随着客流量的剧增,排队问题成为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而科技游园会当天涌动的人潮,重现了这一场景。全校1400名                                                                           学生自觉排队,互相谦让,听从老师和志愿者的指挥,遵守“各国”的游馆安排和要求;许多孩子还动脑思考,集体商量,策划最佳游园策略。孩子们自觉遵守游园规则,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了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

公共空间意识中的“公共秩序”体现的正是尊重与被尊重,体谅与被体谅的“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对规则和秩序的认识和尊重,需要儿童在亲历与体验中逐渐形成,并随着体验的深刻而逐渐深化扩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意识。校园节日活动体验,让孩子们在举手投足和轻声细语中,体验着规则和秩序,而公共空间意识的种子也开始生根发芽。

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校园节日活动以其生动的形式和精彩的内容,影响着儿童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校园生活方式。以尊重他人、尊重自然和尊重规则为核心的校园节日活动,丰富了求是人的校园生活,促进了求是学子公共空间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严从根,胡旭东.培育公共空间意识:公民教育的必要基点[J].教育观察,2012(4).

[2]胡兴松.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哲学意蕴探新[J].中小学德育,2013(11).

(作者单位: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  310013)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游园规则文明
游园昆梦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让规则不规则
对不文明说“不”
不如吃茶去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文明歌
二则
小动物游园记(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