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搭建聋生融入社会新平台

2016-09-10 07:22周慧怡
中小学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聋生

周慧怡

摘    要

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引导性服务。通过志愿服务这一平台,可以帮助聋生实现信心提升,友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意识,健全人格,从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

关 键 词

特殊教育;聋生;志愿服务;融入社会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31-03

熟悉特殊教育的教师们都知道,聋生由于听力受损而造成的语言缺失,限制了聋生的表达能力发展,致使聋生大多羞于表达,不敢主动与健听人沟通交往,这就造成了他们社会适应的困难,产生了诸多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问题,影响了他们与社会的更好融入。

志愿者活动作为一种精神引导性活动,能催动人性向真善美进发,获得积极的生命体验和健康的心理积淀。其“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愿望,也是引导聋生通过“助人自助、感受生命的意义和获得快乐”[1]的良好诱因。因而,以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平台,对聋生顺利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悦纳自我到实现自信提升

每个聋生总有自己的所长,比如美术、舞蹈、剪纸、缝纫、刺绣、陶艺、手工、手语等等,充分发挥聋生志愿者的优势和特长,能让聋生看到自身的价值,增强信心,学会“爱自己”。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而个人完整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歌德说:“你要欣赏自己的价值,就得给社会增加价值。尽力履行你的职责,那你就会立刻知道你的价值。”聋生参与志愿服务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好人”,是高尚的人,受尊重的人。聋生志愿者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完善,得到精神和心灵上的满足。

我们曾在100个聋生志愿者中进行调查,认为“志愿活动的意义是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的聋生占21.4%,认为“充实业余时间,丰富生活体验”的占22.3%;认为“提供学习机会”的占19.2%,认为“促进自身成长”的占20.1%,认为“增加社会阅历”的占16.7%。总的来看,聋生认为参与志愿活动是非常有意义的。

比如在志愿活动中,聋生能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展示自己的才华,增添了自信。志愿者江媚同学参加广州市局属学校中学生形象大赛,在才艺展示环节中,她以一名聋人志愿者的形象在舞台上信心满满地展示,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并获得了广州市中学生“形象大使”称号。

二、从用心沟通到建立人际关系

聋人除了失聪这一缺憾,其他和正常人一样:肢体健全,头脑灵活,具备完全的自立能力。因此,如经良好的教育培训和康复训练,聋人完全可以同健全人一样参加社会劳动,不必接受社会救助。但聋人的弱点在于与他人交流能力差,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是制约聋人发展的重要原因。志愿服务能帮助聋生和健听人建立友好联系,扩大交往圈子,有助于他们交流能力的培养。比如,我校志愿者与启智服务总队曾经一起到“西关小屋”开展志愿活动,他们的交往过程就经历了从胆怯到尝试,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在志愿服务中,他们学会了如何与健听者相处,学会了如何关心别人、如何对待别人的关心等交往常识。

为了帮助他们学会主动与人沟通交往,我们特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训练,教给他们交往技巧:

一是学会微笑。微笑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聋生虽然在言语表达上有先天的障碍,但这完全不妨碍他们微笑,因此要让微笑成为我们聋生志愿者的名片,用微笑代替言语,做个快乐的志愿者。

二是多用口语。无论是先天性聋生还是后天性聋生,均可借助助听器、电子耳蜗等辅助装置提高听力,重建有声语言。此外,对于尚有残余听力的聋人来说,在佩带助听器的前提下,要多发挥残余听力的作用。

三是善用视觉语言。研究表明,人类80%的信息输入来自视觉,因此,对于聋人来说,视觉更为重要。作为聋人学校,我们在沟通训练中,在强化听觉口语康复训练的同时,非常注重书面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聋生社会交往素质。经验表明,书面表达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弥补聋生口语的不足。

四是注重交往礼仪。聋生志愿者要友好交往,须懂得以下文明有礼的交往方式:懂得尊重别人,沟通有问有答;学会等待,别人说话不打岔,不大声叫喊;听不懂的问清楚,不要不懂装懂;懂得接纳不同意见,放下猜疑;学会自我控制,以文明的方式解决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如此,定能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和能力。

三、从团结合作到提高适应能力

聋生志愿者可以在活动中慢慢学会如何与人友好相处,增强团队精神,加强团队合作,所以这一志愿服务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同于学校教育或者家庭教育的学习,许多东西是课堂或在家里学不到的。

聋生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学校是他们的世外桃源。他们一旦毕业离开学校,要么觉得无所适从,要么表现得极端利己,很难与正常人和睦相处。为此,我们要引导聋生志愿者经常这样想: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我能为大家做些什么?让他们在生活体验中,不断加深对健听文化的了解。需要指出的是,不仅聋生要了解健听人,健听人也要多多了解聋生,如此才能更好地达到双向沟通,使聋生们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有一年教师节前夕,聋生志愿者准备设计DIY画框献给老师,在短短几天内,他们团结协作完成了两百多幅各不相同的个性艺术画框。他们是怎样完成的呢?原来他们先找到了几位善长绘图设计的聋校校友,而后组成4个小组,分别负责采购布框,丙烯颜料和画具,打稿构图,上色、包装和签名等。结果,他们的创意和合作成效不仅给聋校的老师们送上了温暖,也带来了惊喜。

四、从回报社会到增强责任意识

参与志愿服务能充分激发聋生志愿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建立起“服务社会、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

诚如穆尼尔·纳素夫所说:“有了责任心,生活就有了真正的含义和灵魂……它表现为对整体、对个人的关怀。这就是爱,就是主动。”[2]聋生参与志愿服务是自愿行为,助人为乐本是件快乐的事,绝不仅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已。有的聋生志愿者在服务活动后会留下感言,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体会和感受,是因为他们体会过爱心付出后的收获。

调查表明,聋校志愿者社会责任意识自我评价远高于一般聋生。聋生志愿者的家长评价子女对志愿活动的责任意识,认为“很强”的占16%;“较强”的占56%;“一般”的占28%;认为“较弱”的为零。可见,家长对聋生志愿者的评价也较高,认为参加志愿活动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在教师问卷中我们也了解到,教师认为“聋生参加志愿活动后,社会责任意识明显增强”的占28%;认为“有较大的提升”的占46%;认为“进步了一点”的占26%,认为“没多大的变化”的数据为零。可见教师也认为让聋生参与志愿活动有助于提升聋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五、从良好心态到培养健全人格

聋生志愿者都是在校学生,作为人格核心内容的人生观尚未成熟和成型。因此,积极的启迪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3]。而以“奉献”为内核的志愿活动对教育和提升聋生的思想觉悟,帮助他们正确审视自己的人生观无疑能起到积极作用。志愿活动能促使聋生人格不断健全与完善,并保持良好心态。比如常怀感恩之心,内心自然平和。感恩父母养育,感恩家人陪伴,感恩朋友付出,感恩学校教育,感恩社会包容。又如,在志愿服务中,他们会时刻想着,不管别人做不做,我能做到的就去做。如此能让聋生志愿者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

有一次,几个聋生志愿者来到福利院缝纫组帮忙缝制“约束带”。最后由于时间关系,老师要停止缝纫并准备收拾工具,可是好几个志愿者都不愿意停下来。他们说:“这些约束带是给有行为障碍的小朋友用的,我们早一点做好,就可以早一点帮助他们减少受伤害的机会。我们还要保证质量,多缝几道线,把带子做得结实一点。”可见,志愿者通过奉献爱心,有利于培养高尚品德,关心公益事业,帮助聋生志愿者不断健全人格。

六、从手语推广到健聋和谐融合

有的特殊教育学者提出,聋人是少数民族,手语就是他们的母语[4],它也是一种语言,和汉语有着同等的地位。同时它更是聋人世界交流的必备工具,对聋人来说有其便利之处,而且也为聋人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感。的确,手语是聋人之间、聋人和健听人之间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因此,大力推广手语,才能架设起一座聋健沟通的桥梁。为此,我们的聋生志愿者到广州市博物馆做手语解说,到广州地铁站宣传手语文明导行,到高校探讨志愿者的常用手语,到社区表演手语歌,到图书馆宣传手语诗阅读……等等。

比如,在广州地铁珠江新城站台,聋生志愿者与地铁公司团委的工作人员一起向乘客派发《常用文明词汇手语图册》,这本手语图册是志愿者在聋校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他们用微笑,用行动来宣传推广手语。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聋人之间、聋人与健听人之间的交流更为广泛。为此,我们的聋生志愿者到各行各业推广手语,举办“中国手语”培训,表演手语歌等,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聋生志愿者,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同时,手语是一门很美的语言,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总之,聋生志愿服务可以使聋生志愿者更多地走进社会、了解社会;多让健听人了解聋人,了解聋人文化,也大大拉近了聋健人群之间的距离,实现了和谐融合。

参考文献:

[1]马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提升聋生道德水平[J].教书育人,2013(8).

[2]穆尼尔·纳素夫.愿你生活更美好[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3]刘磊,李秘,赵茜茜.听障青少年诚信状况调查研究[J].中小学德育,2013(3).

[4]徐咏梅.重视发展聋人的母语[J].中国特殊教育,2000(2).

(作者单位:广州市聋人学校

广东广州  44010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聋生
聋人本科生研发翻译软件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基于“互联网+”的聋人团队管理模式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奇怪的手语图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