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课程: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面镜子

2016-09-10 07:22戴慧
中小学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共创品德课辅导

戴慧

摘    要

“共创成长路计划”作为校本课程,其凸显辅导功能的课程理念,以关键能力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注重活动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性多元评价方式,以及参与体验式课程培训等特点,值得思想品德课程借鉴。

关 键 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共创成长路计划”;学习方式;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2-0045-04

为帮助香港初中生积极应对纷繁复杂的成长问题,构建健康统整的自我概念,改善生活状态,提升生命质素,2004年,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资助香港社会福利署、香港教育局及香港五所大学的专业学者组成研究小组,在充分观照香港社会文化特点和青少年发展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共同设计并开发“共创成长路:赛马会青少年培育计划”(简称“共创”)。自2005年起,“共创成长路计划”先后在香港二百八十多所中学实施,约有数十万初中学生因此受惠,其成效亦得到多项评估研究的肯定,成为近年来香港影响较大的德育研究项目之一。

2007年,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将该计划引入上海,在上海市闵行区梅陇中学开展了“青少年正面成长计划”。2011年起,田家炳基金会与香港理工大学及华东师范大学共同在田家炳系列中学推广该计划,鼓励各地田家炳中学把该计划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以协助青少年正面成长。迄今为止,“共创”课程在大陆已经过两轮半实验,田家炳系列实验学校达到二十多个。此外,还有一些公益机构也在推广“共创”课程。

作为思想品德学科教研员,笔者通过参与培训、观摩教学、师生访谈等方式,了解到学生对“共创”课程的喜爱和期盼;授课教师(其中多数是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仅认为“共创”计划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且普遍感受到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而这正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追求。为什么师生更认同 “共创”课程?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将“共创”课程与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了比较。

一、课程理念凸显“辅导”功能

“共创”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正面的角度看待青少年,引导青少年正面成长,发掘和处理青少年成长需要,培育和认同青少年的不同能力,帮助青少年建立起一系列健康的价值观和信仰,实现自身的全人发展。因此,其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7个“C”: ①确定自我并提升心理素质(CHARACTER);②培养自决、自我效能、抗逆能力和积极面对未来的信念(CONFIDENCE);③加强与健康成人的联系(CONNECTION);④提升社交、情绪管理、认知、采取行动和分辨是非的能力(COMPETENCE);⑤建立对他人的同情和爱护(COMPASSION);⑥提升参与、关怀社区的能力(CARING);⑦培养贡献社会的责任感(CONTRIBUTION)。 “共创”课程从性质上讲是一门活动型辅导课程,综合了心理学、德育、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通过体验式活动,为学生在学习方法、应付挫折、人际交往、情感冲突、青春期心理、择业定向等方面遇到的发展问题提供全面、综合的帮助与服务,以使学生能够积极开发智能,认识自我,适应环境并树立自信心。

由此可见,“共创”课程最重要的理念和功能是辅导。通过有效的辅导,帮助学生达成认识自我、发展自我、适应社会、道德性成长的作用。其辅导功能的实现路径是从学生需求出发,由内而外的。相比之下,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国家设置的必修课程,旨在促进初中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因此,思想品德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还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对公民的需要、社会对劳动者的需要、社会发展对个人的需要等。其实现路径是从多元需求出发,自上而下、从外而内的。作为德育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其成长也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应有之义,但辅导功能恰恰是本课程所缺失的。

二、课程内容以关键能力为主题

从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出发,“共创”课程有15个核心构念(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1)与健康成人和益友的关系;(2)社交能力;(3)情绪控制和表达能力;(4)认知能力;(5)采取行动能力;(6)分辨是非能力;(7)自我效能感;(8)亲社会规范;(9)抗逆能力;(10)自决能力;(11)心灵质素;(12)明确及正面的身份;(13)建立目标和抉择能力;(14)参与公益活动;(15)正面行动的认同。“共创”课程以15个核心构念为主题,以青少年的生活情境为话题,构建了七—九年级每级40个单元共120个单元,三年合计60个小时的培训课程体系。

笔者将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与“共创”课程进行了比较。表1节选“情绪”的相关内容。

以表1为例,两个课程都力图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和调节情绪的方法,思想品德课程三年一共3个课时,而“共创”课程多达15个课时。此外,“共创”课程还提供了调节情绪的相关训练,这是思想品德课程所不具备的。

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共创”课程的内容与思想品德课程的部分内容几乎是重合的,尤其在认识自我、调节情绪、交往与沟通、明辨是非、培养亲社会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较高的重合度。而“共创”课程在“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等方面涉猎的深度超过思想品德课程。可以说,从课程内容看,“共创”课程以关键能力为主题,深化了思想品德课程的部分内容。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适度深化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等教学深度,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三、学习方式注重活动体验

“共创”课程以心理学、社会学为依托,其教学方式主要有两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辅导授课和以高危个人为对象的个别辅导。

团体辅导授课一般要求由两位及两位以上教师授课,其中一位是主讲教师,一位或多位是辅导教师。主讲教师由学科教师担任,多是思想品德学科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等。辅导教师则由社工、学科教师等担任,其课堂角色主要是观察者、增能者和协调者。课堂采用活动体验式学习,基本流程是:暖身活动、创设情境或设计活动、催化互动、自我探索与分享、引发领悟、整合经验、促进行动、彼此回馈、活动延伸和评估。以此构建安全、舒适的课室环境,让学生充分打开心灵,在分享交流和反思中建立自我认同感。教师作为其中平等的一员,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观,鼓励学生讲真话,重视倾听,重在体验,重在过程;另一方面,教师放下自身的桎梏,打开自己的心灵,参与分享成长的体会,这对教师也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共创”教师不是道德的评判者,而是价值中立者或引导者,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学生反思、接纳、认同、内化主流价值观。

以高危个人为对象的个别辅导,主要针对有特殊问题和特殊需求的学生,由专业人士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障碍,引领学生主动适应发展危机,促进人格发展,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相较而言,虽然新课程也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但在实际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必须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学生,弘扬主旋律,发挥正能量。因而,其讲授和“灌输”的痕迹依旧明显。个别辅导则多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在知识层面提优补差,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主要由班主任承担。在访谈中,同学们说:其实思想品德课和“共创”课程内容差不多,前者告诉我们正确的道理,但上课形式有时太单调,内容枯燥,还有一些内容不太懂也不感兴趣;“共创”课很轻松,不给我们标准答案,让我们主动思考,探讨该怎么做。我们很喜欢上“共创”课。这启示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借鉴“共创”课程的活动体验式教学和辅导教学方式。

四、评价方式关注过程性多元评价

“共创”课程评价有三个层面:对课程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对学生成长的评价。其评价主体是多元的,有第三方评估、教师评估、学生自评、家长评价等。专家团队专门为课程设计了13种评价工具:客观成效评估、主观成效评估、过程评估、中期评估、质性评估(含学生焦点小组、导师焦点小组、导师深入访谈、个案研究、学生记录、学生作品)、“个人概念”评估等。

以对学生成长的评价为例,表2是某校三年内对学生构念能力和综合指标的前后测试检验结果。

根据表2,配对样本T检验显示,通过课程实施,学生的正面成长能力有非常明显的改善,表现为综合性显著提升。调查显示,各项目学校学生对“共创”计划的满意度达到98%左右。学生在课堂上最直观的感受是“非常快乐”“让我更有自信了”“诉说自己的心声,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接近了许多”“促进同学、家长、师生之间的关系”等,教师和学生在计划实施过程中都感受到共同成长的快乐。此外,“共创”课堂拥有辅导教师的课堂记录表,为教学评价提供直接依据;每一位学生有成长拼图、心灵寄语等资料,成为学生成长记录袋的重要内容,也是过程性评价的重要资源。家长也参与评价,如有家长说:15项关键能力的培养,突破了我以分数为生命线的家教观念,让我认识到孩子的全面成长、全人发展才是家庭教育的最终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虽然也强调多元评价和过程性评价,但在实际中,考试评价所占比重过大,其它过程性评价缺乏支撑。纸笔测试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知、情、意、行的道德发展,这也是思想品德学科考试评价屡遭诟病之处。“共创”课程这种全方位、过程性、多元性、基于情境的真实评价,值得思想品德课程借鉴。

五、课程培训注重参与体验

“共创”课程实施前,准导师均要参加一项20个学时的培训课程。此外,每一学期提供2次集中培训机会,每次培训20个学时。培训内容为:(1)了解青少年发展的本质及相关课题,培养准导师对青少年发展的正面态度;(2)了解青少年正面发展的本质,包括基本概念、相关计划及研究;(3)熟悉“共创成长路计划”的本质,包括基本理念、设计、推行及评估;(4)理解“共创成长路计划”培育活动的内容,包括全课程及核心课程;(5)掌握有助于成功推行培训活动的态度、知识与技巧;(6)为参加者建立互助网络。表3选取了部分培训内容。

“共创”课程培训主要采用参与体验式培训,类似于教师接受团体辅导。培训方式有:解决问题的行动、肢体上的挑战、游戏、仿真练习、组织练习、分享时间、有指引的冥想、有组织的互动等。在培训中,受训教师打开自己的心灵,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真实的体验中产生有意义、相关的洞见,并掌握组织活动体验式教学的技巧和方法。此外,“共创”课程培训有两个重要环节,一是记录培训过程,二是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便组织者更好地反思和改进培训工作。

相比而言,思想品德课程常见的培训方式有听讲座、听课评课、课题研究等,培训内容主要是通识培训和教学培训。而教学培训基本停留在以知识为中心的培训层面,属于知识解读型培训。教师在培训中大多是被动地听、看,参与度较小。“共创”课程的参与体验式培训,不仅让教师知道“应该做什么”,更重要地是让教师接受了“如何去做”的体验和训练,发展了受训教师的主动性、参与性、思辨性和行动力。这为思想品德课程培训提供了创新路径。

为此,我们可将“共创”课程视为品德课程的一面镜子,在交流中丰富课程内涵,在借鉴中创新教学方式,在学习中完善课程评价和培训方式。“共创”课程和思想品德课程虽课程性质不同,但都指向学生的健康成长。正如苏州田家炳初级中学的一位学生所说:“共创”课给我们道路,思想品德课给我们道理;“共创”课给了我许多可以选择的人生道路,来追求思想品德课的人生道理。有时道路有很多条,而道理只有一个。

参考文献:

[1][2]石丹理,韩晓燕,李希希.儿童青少年与家庭生活工作评论(第二辑)[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12.

(作者单位: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江苏常州  213001)

责任编辑  毛伟娜

猜你喜欢
共创品德课辅导
登鹳雀楼
十二星座家长怎样辅导作业
“自然态”科技创新辅导之无心插柳
生涯规划团体辅导课程开展研究
共创一片蓝天,同爱一份绿色
小手拉大手 共创文明城
让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
知识改变命运
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对策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流失原因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