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2016-09-10 07:22李进成
中小学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老师教育学生

李进成

2008年,我慕名走进“班主任之友教育论坛”,在那里邂逅了许多名师,并如饥似渴地阅读他们的文章,发表跟帖,和他们交流,也在交流中尝试写一些教育感悟。

恰逢当年教高三并做班主任,于是,我把每天的高三生活记录下来,形成“高三管理实录”主题帖并上传到论坛里,没想到得到大家的好评,其中的有些做法也引起了争鸣。这些好评给了我无限动力,争鸣也引发了我的深入思考。恍惚间我感觉日日在和大师对话,和教育神交,感觉自己慢慢走出了以往的“经验圈”,重新找回了教育的激情。

流连教育论坛的这段日子,让我的视野突然打开,感觉到了之前眼界的狭小。于是,我决定放下已有的经验、看法,试着放空自己,尝试用“空杯心态”关照教育细节。这让我学会了更客观地看待学生言行,教育理念也不断更新。

沉淀与突破

2010年对我来说是有着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那一年,我有幸受到一位企业家的资助,走进了中国NLP学院的课堂,学习NLP的管理之道。在那里,学员大部分是企业家,老师讲的是企业管理办法。而管理之道往往是相通的,我把学到的理念和模式尝试应用到教育上。

NLP的全新视角和独到的思维模式、语言模式,让我再次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所在。在课堂上,老师让我们想象一下自己五年后的情景。当时,我萌发了一个让自己都感觉“脸红”的想象:出一本自己的专著,能站在讲台上给老师们“传经布道”。神奇的是,这种意识进入脑海之后,我似乎获得了无限动力。再看看那些“名师”的成功之路,我发现有的起点并不比我高,很多甚至是从中专、专科起步,更有甚者是半道出家,而我“科班”出身,第一批的教育硕士,为什么别人能著书立说,自己就不能呢?

我开始研究名师们的成长规律,发现原因无它,无非就是勤奋而已——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写作。我想,别人做得到,我也能做到。正所谓才华不敢比肩,勤奋可以保证。

于是,结合NLP知识,我改变了之前没有主题方向的简单实录,决定针对一个主题写自己的教育思考。最后,我确定了从与学生的对话入手,主攻师生沟通艺术的方向。因为我发现在教育实践中,常有老师埋怨学生无法沟通,讲了很多道理却效果不明显,而学生私下里则说老师只会“唐僧式说教”,于是左耳进,后耳出。

问题就是答案,困惑就是方向,能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就有研究的价值。于是,我决定把每天和学生的对话写下来,并在论坛重新开贴——“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我与学生的对白”。没想到此帖一出,因其简洁的对话,启发式的点拨,立即引来广大网友的大量好评。网友的鼓励给了我无穷动力,也让我感受到了NLP的威力和神奇,对NLP理论的研究更加痴迷。之后我上网买来几十本关于NLP的国内外理论书籍,认真阅读,并试着在更深层面运用这一技巧。

随着帖子的增多,网友的跟帖反馈也越来越多,帖子的影响越来越大。乃至连张万祥老师也专门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并在他主持的“名家专栏”里推荐,引得本帖的点击量迅速攀升,被置顶为网站首页的“焦点关注”。

有一天,青年班主任领军人物郑学志老师联系我说,他把该帖推荐给了“万千教育”,让我和吴红老师联系。之后,在和吴老师的不断交流及在郑立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第一本书《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于2012年问世了,之后开始有人请我去讲学。我没有想到,当年那个让人“脸红”的大胆构想,竟然不到两年时间就实现了。

深化与升华

初步的成功让我更加坚定了方向。于是,2012年我开始师从香港NLP国际导师张国维先生,系统地学习NLP知识。张老师说:“一艘不知道驶向哪个港湾的船永远遇不到顺风,南风吹来往北走,北风吹来往南行,这样只会随波逐流。同样,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也很难遇到贵人,与贵人相遇也只能擦肩而过。”

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把我多年“怀才不遇”的感叹一扫而空。我不再埋怨外界的不理解,意识到“我”才是自己世界的中心,我需要做的只是努力成长自己,从关注外在转向关注内在。

据说有一种竹子叫毛竹,它前五年都不见生长,而是深深地扎根土壤。五年之后,它才开始迅猛发力。于是,我决定学习毛竹的精神,抛弃一切沽名钓誉的行为,淡化教育的功利需求,把目光重新聚焦于教育的真正土壤——学生身上。

我静下心来,广泛阅读,研究学生成长规律。我认真品味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寻找适合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定时和学生谈心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关注学生内心渴求,用心记录我们之间对话的过程,时刻反思做的好的地方和需要提升之处。我关注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和学生说话时的语气、神态、肢体动作、语言模式都细细揣摩。

随着这种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和学生谈话的效果也越来越好。苦闷的学生在我这里很快找到快乐的源泉,气馁的学生在我这里轻松获得前进的动力,有矛盾的同学经我三言两语的点拨就冰释前嫌,化干戈为玉帛。

记得有一位艺考生在专业考试前打来电话,说自己痛苦不堪,无论如何也不去参加考试了。因为之前的几次考试都不理想,这次也没有信心。她还很倔强地告诉我,自己也不想做一个乖乖女了。

我意识到,学生的任何情绪后面必定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且当其处于情绪不稳状态时,是绝不能用道理来说服的。于是,我用低沉而真诚的语调配合着学生的情绪发泄,让她感受到被理解、被认可。在其发泄完情绪后,我用“教练式”的语言发问,在发问中给予启发,结果学生很快就转变了情绪,调整了心态,决定还是勇敢面对现实。

第二天傍晚,该女生兴奋地告诉我,她这次考试发挥得很好,是历次考试中发挥最好的一次。我当然为她感到高兴,也感到了一个为师者的幸福。

随着学习、阅读、思考的不断深入,我的文章陆续发表在各级刊物上,各种约稿信也不断飞来。几年的深耕细作慢慢有了收成,2013年,我连写带编完成了五本著作,还登上了《班主任之友》杂志封面。

在不断写作、讲学中,一个个教育思想的火花渐渐汇聚成了我思想的主流,并形成了属于自己的教育理念系统——正面引领。

我发现,传统的教育思维习惯是发现学生问题,并不断纠正,认为改正问题就是帮助学生进步。这让师生都不断受伤和气馁。而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行为的背后都包含至少一个正面动机和正面能力。所谓正面引领,就是看到学生行为背后的正面动机和正面能力,肯定学生的正面动机,调整学生实现动机的方式方法;肯定学生的正面能力,调整学生施展能力的对象。它关注的不是问题而是效果,关注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我的实践表明,实施正面引领之后,教育常常能另辟蹊径,别有洞天。仿佛许多的死结一下子松动,教育的前景突然变得柳暗花明。

而今,我正不断走在“正面引领”的探索之路上,我知道还有很多很多的问题等待我去发现,还有更深刻的理念等待我去挖掘。我将带着享受发现问题的幸福感、理念升华的成就感,不断深入教育第一线,用思考验证:我思故我在!

(作者单位:广州市禺山高级中学

广东广州  511483)

责任编辑  余志权

猜你喜欢
老师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老师,节日快乐!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