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九诠:劳动教育的意蕴“逸+益+役”

2016-09-10 07:22
中小学德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被动意蕴境界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杨九诠认为,劳动教育的意蕴是复合性的,可以简单概括为“逸+益+役”。其中,“逸”是劳动教育应当追求的最高境界。

“役”,被动“役使”;“益”,劳动教育中的获益;“逸”, “逸趣”“逸致”“逸事”。免除“役”中的被动“役使”以及“益”中的外在评判,有赖于学生真正建立起非功利、游戏化的立场和态度。也唯其如此,学生才能在劳动中“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与智力”,从而“肯定自己”“感到幸福”,达到“逸”的境界。

“逸+益+役”,可以转喻为“1+1+1”。作为阐释,可以对应为“10+10+10”,即“诗+试+事”。“事”,将“役”中性化,祛除其所含的压迫之弊。“试”,是说“益”之所获应该是探究、体验而来。劳动是情境的,构成了学生遭遇的真实世界的具体单元,需要学生进入不懈的探索中。“诗”,则是“逸”的境界的描绘。在这里,“诗意栖居”与“劳绩着”是一体化的。“人劳绩着”,总是寓于“做事”的境域;而“诗意”,则是化育我们、引领我们前行的生命女神。

(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5年9月2日)

猜你喜欢
被动意蕴境界
蔓延
发掘动漫创编的德育意蕴——兼以“疫情防控”主题动漫德育剧为例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融合本土文化意蕴的中国现代平面设计探寻
最高境界
名师读意林
最高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