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比较中迈向文本深处

2016-09-10 07:22周小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松鼠文本教材

周小燕

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很核心的内容,而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比较阅读尤为重要。它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迁移转化,归纳提升,从而达到由浅入深、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跑进家来的小松鼠》为例,谈谈比较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 发掘文本,产生疑问

比较阅读是从文本内部的阅读拓展到文本外部,从一篇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多篇课文的阅读。一言以蔽之,比较阅读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局限性的突破。这样的阅读在挖掘文本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疑问,有利于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通过预习学生基本能感受到斯克列比茨基笔下的松鼠是活泼、可爱、淘气的。有了这样的初步印象后,教师先不急于评论,而是让学生回忆之前学过的有关松鼠的课文,学生大多能联想到布封写的《松鼠》(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师再相机出示《松鼠》一文中的一个片段: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平原地区是很少看到松鼠的。它们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待在小树丛里,只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

……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触动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树,它们就从树上的窝里跑出来躲到树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

在默读之后,学生能马上发现布封笔下的松鼠是十分警觉的、怕人的,这与前者写的松鼠大不相同。

同样题材的文章,作者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写作风格也不同。在第一次比较阅读之后,面对迥然不同的两只松鼠,学生的脑子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我们家”的松鼠不怕人?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有了疑问,学生才有求知的欲望,才有探究的动力。更可贵的是,这个疑问是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教学中产生的,是学生在感知文本过程中形成的,这比“一问一答”式的讲授有效得多,深入得多。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石激起千层浪,新颖别致的比较阅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细细研读教材,学生能够发现,是因为我们一家人都很友好,十分友爱,是因为我们家有许多好吃的,是因为我们家紧挨着森林,是因为我们把松鼠当成一个孩子,是因为我们对松鼠很包容等,使得松鼠把我们这里当成家。有了这样亲如一家的关系,松鼠自然也就不怕我们了。第二次的研读让学生感受到家人对松鼠的喜爱,同时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立足课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产生疑问,深入文本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在同中求异的过程中发掘出文本的核心价值,让学生感受松鼠的天性可爱,又感悟到家人的喜爱之情,算得上“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二、 适时拓展,加深理解

比较阅读从形式上说更丰富多彩,诸如篇目之间的比较、段落之间的比较、词句之间的比较。如果改传统的单一阅读为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词句的理解,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第二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现松鼠天性可爱的句子,并在边上写下你的感受和体会。学生找得最多的是这个句子:“有时,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教师抓住句中 “跳、蹭、咬” 这三个动词,从这一举一动中让学生感受松鼠对我们一家人的信赖。那么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体悟到这份情感?课堂上教师先从“蹭”字入手。

师:孩子们,蹭是怎样的动作?

生:是用脸轻轻摩擦。

师:那你蹭过谁?(学生有点害羞,笑着说没有)

师(追问):真的没有?平日里你和谁最亲近?

生:我蹭过我妈妈。

师:什么时候?

生:问妈妈要钱的时候。(学生哈哈大笑,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

生:我蹭过我爷爷,去商场想让爷爷给我买喜欢的玩具。

……

师:那你会蹭老师吗?(生又害羞了,憨笑)

师:看来我们还不够亲近,“蹭”是个亲密的动作。我记得咱们以前在老舍先生的《猫》中就学过这个“蹭”字。

学生不由自主地背诵起来: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师:这个“蹭”字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亲近、信任、亲密、亲热、温馨……

师:看来,我们在这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中加深了对“蹭”的理解,“蹭”代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亲近。

不同的作者对同一“蹭”的运用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想表达动物对人的依赖,通过两次对“蹭”的解读,在异中求同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留给学生的会是更深刻持久的印象,这就是比较阅读的魅力。当然,要从一个简简单单的字、一个反复出现的词句,捕捉到潜在的信息,了解编者的意图,领悟作者的匠心,这对教师熟悉教材、把握教材、运用教材能力的考验更高。

三、 厚积薄发,引发共鸣

比较阅读,能让学生的学习从较被动转化为较主动,认知从较单一、浅显提升为较系统、深刻。将日积月累的阅读素材加以归纳整理,有助于拓宽思路,丰富体验,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思维、能力得以提升,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如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理解词语“空落落”。

师:你啥时候会有这种感受?

生:奶奶不在家,我一个人很孤单。

生:我的好朋友突然要去很远的地方。

生:松鼠不在家就少了乐趣,少了快乐。

师:孩子们,小松鼠俨然已是我们家中的一分子。此时,往日的一幕幕又浮现在我们眼前,我们会想起——

生读: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脸,还轻轻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

生读:爸爸哈哈大笑,说:“我怎么没想到这一点呢!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要开始储备冬粮。这是松鼠的天性,咱们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生读:有一天,它干脆失踪了,哪儿也找不到。也许它跑到花园或森林里去了吧?我们心里空落落的。

师:刚才我们从语言、动作、心理这几方面感受到了松鼠与我们一家人十分亲近,是我们一家人的包容、理解使得它不怕人。

学到这,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情感基调深深触动着学生的心灵。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要求教师调动学生情感,挖掘教材情感,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并形成和谐共鸣的过程。情感的体验有了,如何形成共鸣?教师话锋一转:“此时,你是否会想起我们五年级时学过的课文《珍珠鸟》?”教师配乐范读《珍珠鸟》片段。

《珍珠鸟》这篇课文让人首先想到的是冯骥才写的: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就是人与动物交往的秘密,也是整节课情感的共鸣点。在一幅幅和谐、温馨的动物与人相处的画面中,学生收获了同类文章比较阅读的精彩之处,教学也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用课文学语文”的理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要求教师不断积累,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比较阅读才能让我们的眼光更深邃,思考更深刻,见解更独特。整节课,三次比较,三种收获,层层深入,循循善诱,学生在比较中产生疑问,加深理解,引起共鸣。

比较阅读是阅读教学的基石,懂得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语文教学才会迈向文本深处,才会架起一座真情沟通的桥梁。

(浙江省江山市城东实验学校 324100)

猜你喜欢
松鼠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小松鼠
松鼠
松鼠
松鼠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