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教学关系处理

2016-09-10 07:22徐海元
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17期
关键词:电子白板深度融合

徐海元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于课堂教学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这种深度融合,必须在教学理念、价值取向、设计应用、教学实施、工具使用、专业发展等六个方面,优化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主道与辅道、预设与生成、繁密与简明、新器与旧器、内能与外功等六种教学关系。

一、 在教学理念上,

优化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优化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关系,要把以教师、教材为主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主,把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发展为主,努力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努力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行动者和体验者。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同样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师的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使“我的课堂”成为“大家的课堂”,成为教师、学生、媒体、技术、资源等交往互动、交集生成、深度融合的课堂;反之,教师会变成媒体技术的演示者和炫技人,学生会变成媒体技术的旁观者和局外人,课堂会变成新产品新工具的展览馆,课堂教学会成为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布会。

二、 在价值取向上,

优化处理好主道与辅道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融入新媒体新技术,是信息化课堂区别于传统课堂的重要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信息化活动与非信息化活动主辅不分。

北京师范大学李芒教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有效教学应用》的前言中指出,“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先进,如何神奇,它毕竟只是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之一,而且充其量只属于工具性要素”。中国教育学会原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明远先生则十分明确地说:“技术并没有改变教育过程的实质,但技术改变了整个教育过程的模式,改变了教育过程的组织序列,改变了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由此可见,信息化教学活动与非信息化教学活动的关系,正如城市中的辅道和主道,辅道是为了疏散主道的拥堵、减轻主道的压力才产生并发挥其作用的。信息化教学的价值在于其工具性,在于服从和服务于非信息化教学活动,在于依靠其技术优势支持非信息化教学活动解决问题;否则,课堂教学实践就可能迷糊于新产品新工具的新奇,迷失于新媒体新技术的新鲜,迷醉于现代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潮,最终走向技术主义的泥沼,不仅无益于课堂教学,反而会干扰或损害教学的本质。

三、在设计应用上,

优化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尽可能做到“不预设不应用,先预设后应用,有预设才应用”,保持预设与应用的一致性,避免出现三种不良倾向:一是“一头热”,教学设计引入了信息技术思维,教学应用却没有发生相应的信息化活动;二是“两头空”,设计和应用均停留于表层,如使用电子白板等只是为了显示、播放、书写时省时、省力、省心;三是“两张皮”,设计和应用“各说各话”,既不对应,也不对位,更不对榫。

学生差异、学情差别、教学活动的发展使教学设计在实际执行中往往与预期有出入,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处理,适时动态生成。

生成是预设的生长和形成,也是对预设的丰富和拓展、改变和批判,生成更加重视教学的过程性、开放性、互动性、多元性,反对机械化地塑造和训练学生。要使信息化的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一方面要在课前做足准备:精研教材内容,把准教学目标,熟稔班情学情,深知媒体技术优势,努力让教学设计既不摆样子、走形式,也不贪其多、求其全。另一方面,要把对课堂教学信息化的预判变为教学设计的预案,对难点多一种处理思路,多一种解决方式,在课堂上才能更关注学生的实时差异和状态,灵活变通,机敏化解与预设相左的教学难题。那些不顾学情变化和教学发展,静止地、机械地、照本宣科地执行教学设计的做法,不仅不是深度融合,反而从根本上违背了主导与主体的教学理念,违背了主道与辅道的价值取向。

四、在教学实施上,

优化处理好繁密与简明的关系

“繁密”为繁复、密集之意,“简明”为简约、明净之意。繁简得当,才能各尽其用、各展其妙;繁简失当,易致架床叠屋、杂乱无章。

2015年和2016年,笔者在连续两届担任全国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大赛中学语文视频课例的主审评委时发现,参赛课例主要存在四大问题。一是多,有的课堂,几乎从始至终没有停止过使用信息技术,导致师生手忙脚乱。二是长,如连续用数张PPT页面呈现一个教学资源,以简单呈现替代生动讲解;一段视频、音频播放十几分钟,挤占了本应互动探究的宝贵时间。三是杂,能用则用,无选择地十八般兵器齐上阵。四是乱,想用就用,不讲究教学内容的难易深浅,不顾及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四大问题,损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侵害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妨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新媒体新技术教学的使命,是要借助科技进步的力量,发挥优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以信息技术服从教学目标达成为根本旨归,破除技术主义思维,准确分析媒体技术优势,避免炫技逞能,做到繁简得当——“简”在一般性的教学应用上,“繁”在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处。

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通常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连,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盲点和痛点,教学情节的拐点、爬坡点和推进点等。所谓“繁”在深度融合的关键节点处,就是在应用信息技术时要始终突出教学重点、有效突破难点、深入探究疑点、及时消除盲点、准确触动痛点。如使用“遮罩”强化重点,以步步推进化解难点,以交互探究澄清疑点,以提取资源扫除盲点,以问题、画面、音频、视频等触发痛点,做到用在其时,用在其点,行至深处,恰到妙处,当用则用,不宜则去,可用可不用则尽量不用,从而集中力量解决传统方法不能解决、难以解决或解决得不理想的问题。

五、在工具使用上,

优化处理好新器与旧器的关系

如何处理课堂教学信息化中新旧媒体技术的关系,体现了教师的媒体观,显示了教师对新旧媒体技术的理解和把握。

以电子白板和普通黑板为例,常见问题如下:将电子白板作为课堂装饰物搁置不用;以电子白板取代黑板,将黑板隐于白板之后;虽然白板和黑板兼用,却错位地应用了两者的功能。其实,代表新媒体技术的白板和代表传统媒体的黑板,各有各的优势和功能。虽然白板具有集书写、显示、储存和控制于一体的强大优势和便利交互的核心功能,却并不能简单地取代黑板等一切旧工具。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黑板优于电子白板的最大特点是,记录即时快捷,便于明确体现教学设计的逻辑步骤,便于简洁呈现课堂教学的完整内容,便于师生进行课堂教学总结和反思。

由此可见,在优化处理新器与旧器之间的教学关系时,应该依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结合各自特点予以综合运用,力争各扬其优,各展其功。

六、在专业发展上,

优化处理好内能与外功的关系

宋代诗人陆游在晚年告诫儿子陆遹“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诗外功夫”指的是在思想、精神、德行、才智、学养等方面的修炼,而非诗的形式、辞藻、技巧这些“诗内之能”。这个道理也同样适切于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的专业发展。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中学教师刘朝明在2013年参加第六届教学大赛后说:“技术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技术不是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著名媒体专家克拉克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显然,这里的教学设计就相当于“诗外功夫”,教学设计展示了教师对为什么教、为谁而教、怎样教、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技术和怎样用技术支撑教学等基本问题的思考,集中呈现了教师在教育理念、价值取向和教学能力上的综合修为。广州市东风东路小学廖茜老师接触电子白板的时间并不长,2013年参赛前甚至对电子白板的知名品牌都不了解,但这并不妨碍她获得现场说课比赛一等奖。专家点评,廖茜老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参赛选手中的佼佼者,根本在于其教学理念先进,教学功底深厚,教学创新能力较强,善于将电子白板的功能优势和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节点进行有机有效的结合。

可见,决定课堂教学信息化深度融合的核心要素,不是所谓的“内能”——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熟练程度,而是“外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久炼而成的综合修为。舍此而求彼,无异于缘木求鱼。比如,撰写信息化教学反思,是磨砺“外功”的重要一环,既是对已然课堂教学的分析、检讨和批判,又是对未然课堂教学的研究、预判和完善,目的在于发现亮点、肯定长处、坚持优良做法,查找短处、分析归因、研究补救之策。然而,有些教师在撰写反思时,不是流连于孤芳自赏式的自我赞美,就是停留于浮光掠影式的自我检视,基本不触及关键问题,既没有查在实处、查清问题,也没有找对病因、找准对策、明确努力方向。这种不重视反思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忽视“外功”的表现,必然有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无益于课堂教学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理念指导实践,价值决定取舍。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教学关系优化处理,虽然属于深度融合的形而上范畴,却是优化处理好其它教学关系的前提和基础;而在设计应用、教学实施、工具使用、专业发展等四个方面对教学关系的优化处理,则明确了在教学理念和价值取向影响下的课堂教学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基本原则和实践路径。这正是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坚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价值,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

猜你喜欢
电子白板深度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浅析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刚柔并济
破次元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融椅
神奇的“豆腐”
新标准出炉,促进交互式电子白板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