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错综的层次里反复咏叹

2016-09-10 07:22席星荃
文学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炊烟消失散文

看到这篇散文的题目时我并没抱什么期望,因为我本人多年前就写过同类题材的文章;近年来这个题材的散文也实在太多。基本都是一个写法,很难见到特别有新意或深意的文章。但是我也没有放弃,随着阅读,我对它渐渐生出好感。最后我毫不犹豫地决定本期就选它为评论对象。我这样决定有两个理由,一是它写得真切形象,有作者自己独特的亲身经验,使人觉得朴实可爱;二是它有繁复的层次,读起来有峰回路转的感觉。但是主要的是作者在繁复的层次里表达了个人反复的咏叹,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在这咏叹里表达了深广的忧思。

一般而言,这类题材的作品常常比较单调,内容和结构多平直的铺陈和正面的渲染。而这篇作品却写出了生活的复杂多面,在繁复的结构和错综的层次里写到很多消失的乡下事物,其中重点写了三四种。在写这三四个重点之前,作者先来了一个迂回:写以前记忆中的村庄里曾经发生的失踪事件,一是满仓的毛驴失而复得,一是陈百步的狗被人打死剥皮。这是引子,后面的正题部分着重写了三种失踪的乡下事物:红稻、红娘子和炊烟。红稻写得最简略,但前面也有两段铺垫和转换性的文字,造足了气氛,后面才工笔细描地写红稻的特色及跟人的关系。最为繁复多姿的是关于红娘子的文字,竟然用了七个自然段。先写“红娘子”作为中药材的有关资料和特性,接着一跳,写经典戏曲《西厢记》里有关的唱词,这是从文化意义的角度来写。接下来作者稍稍宕开一笔,回叙从前的豆村丘陵起伏、灌木丛生,药材众多,再回到本题红娘子上面来,详尽细腻地描写了作者少年时代在清晨到墓地捉红娘子的情景,突出地渲染了阴森恐怖气氛。下面又回到当下,写药材站的收购名单上不见了踪影,收购站的年轻人不知道红娘子为何物。最后一段引申开去,说到时下乡村其它的消失的事物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想。一个“红娘子”,前前后后,从墓地到舞台,从往昔到当下,不断跳跃,波澜横生。写炊烟的文字则同写鸡鸣的文字结合起来,鸡鸣的消失也就是炊烟的消失,结构和意蕴得到双重的拓展。

繁复的层次中贯串着一个灵魂,即作者深广的忧思,丰富的层次安排与深广的思想内涵是相得益彰、水乳交融的艺术整体。而我最看重的是作家透过去向不明的各种乡下事物所表达的深邃识见。这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开始,作者只是提出疑问:面对乡村日常生活中接二连三消失无踪的事物,竟然没有人轻轻地问一句为什么,这是为什么呢?红稻消失的时候,乡村人竟然平静得令人不可思议,这又是为什么呢?起初,仿佛作者只是表达强烈的怀旧之情。但是到了后来,作者逐渐发力,步步深入追问。在写了红娘子与《西厢记》的联系之后,作者忍不住问到:“一种昆虫的消失,会不会影响一部传统戏剧的艺术效果,事体倒小,假如屠呦呦没有了那‘青蒿一握’,非洲几百万生灵将何以获得拯救呢?”在这里,生态与文化的意义,人类前途的追问,以及现代科技与当代环境、生态等等的利弊关系问题,不由不涌上读者的心头,作品内涵向无限深广的方向延伸了。我以为作者接下来渲染清晨捉红娘子时的阴森恐怖气氛也是大有深意的,因为这里既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的转变,当然也必然涉及人类精神的形成,导致精神之变。恐怖,禁忌,于此前人类精神的形态与形成,是大有关系的,也许可以说它们对人类精神的形成不全是无益的。中医是一种文化,“不知道中医少了红娘子这味药后果会如何,更不知道随着地球上许多物种的加速灭绝,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多大的挑战和危机。”文章写到此处,就不仅仅是平庸的怀旧了。最后,作者有一个奇特的前瞻性想象并提问:当悬在我们头顶亿万斯年的月球和火星被人类轻轻地翻动之后,你还能再说什么“永恒”吗?至此,作者由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导读者思考有关“永恒”和“宇宙”的问题。

席星荃,著名散文家,曾获第二届湖北文学奖提名奖及第三届冰心散文奖等多种奖项,现居湖北襄阳。

猜你喜欢
炊烟消失散文
我与风
万灶炊烟 “花”下相逢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消失之城
初冬
炊烟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消失
炊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