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野下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2016-09-10 07:22张晓文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生态系统班级文化生态环境

摘 要 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子系统,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视野下的班级文化系统由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班级社会生态环境和班级规范生态环境构成,三种生态环境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不断融合与发展的状态。师生作为班级三种生态环境的主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班级文化建设也应遵循生态学中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以及共生与竞争三种复杂关系。

关键词 班级文化 生态视野 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

班级文化的建设是班级教学生活有效实施的保障,班级生态系统是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以及生态主体共同维系的生物链体系。师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生态主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如果生态主体不能充分有效发挥其生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就会违反生态规律,引发一系列班级生态问题。研究者通过对兰州市某中学初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观察和师生的访谈,从生态视野对班级文化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为班级文化的建设提出新型的思考方式。

一、生态视野下中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作为人类长期生活实践活动的积淀成果,文化渗透于各个社会子系统之中,特别是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文化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资料的构成要素[1]。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自其产生以来就承担着传播文化、创造文化的功能。学校文化既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生态系统,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是学校文化生态系统的子系统。教育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部分组成的复合生态环境,三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整个生态系统内部不断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班级文化的建设也包括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种生态环境因子的现实形态以及它们和班级生态主体——师生之间的互相联系及相互作用。

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前院长克雷明(Cremin,L.A.)思考教育问题的三种思考方式:全面地思考(thinking comprehensively)、联系地思考(thinking relationally)、公开地思考(thinking publicly),我们运用生态学的系统观、平衡观、联系观、动态观来探讨教育生态系统中班级文化建设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规范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因子的表现形态以及生态主体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生态位作用。

二、中学班级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期,少年期是从童年向青年期发展的过度时期,这是半幼稚与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冲动性等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2]。初中学生独特的年龄阶段造成极容易变化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在班级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必须重视。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下的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要将教师、学生与环境有机融合,在生态链中发挥各自的作用。

1.班级自然生态环境难以真正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濡化”作用

班级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也就是班级的物质文化建设,其随着各校各班级的不同主体在不同社会时代和空间背景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内容。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教室环境卫生、墙壁的装饰(学习园地、名人字画)、教室盆栽、班级黑板的设置、灯光明暗等在班级中直观地呈现于师生面前的物化环境。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没有健全的教育环境而能培养成真正可贵品质的例子,我连一个也没有见过,或者反过来说,有了正确的教育工作而会产生堕落的性格,也是不会有的。”[3]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对于班级教学生活的开展有积极的“濡化”作用,但是这些“濡化”教育功能根本没有发挥出来。在与学生交谈中,初二1班学生反映说:“他们班级的环境布置挺好,但是没有什么作用,我们张贴名人名言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我们不太清楚这些内容的主题含义是什么,独特价值是什么”。在观察中发现,有的班级墙壁就是“白板墙”,学习园地也没有新意,只是写一些安全标语而已;有的班级对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置之不理;有的班级虽然开展物质文化建设,但是实际教育功能并没有体现出来。

2.班级文化建设中生态环境之间和生态主体之间失衡

班级文化的建设必须保持生态环境因子之间、生态主体之间及环境与人之间的平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自然生态环境(如教室布置,学习园地,墙壁装饰等)、社会生态环境(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息技术、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素养等)和规范生态环境(如班训,班徽,班风,班级目标和理念,师生关系等)以及生态主体(师生)三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制约的关系,是不断由平衡到失衡再到新的平衡的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访谈中了解到,学生在教师或学校制定的班级文化构建图景指引下参与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但是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建设只有学校和班主任老师才有权制定,并参与决策。在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正如2班同学所说:“我们班主任管理特别严格,每次板报的主题都是她(一个英语女教师)自己制定,班训和班歌也是她说了算。”师生之间无法保持生态主体之间的平衡。初二1班同学普遍反映说:“我们班每次开家长会都没有什么意思,就是讨论学习成绩,好多家长都会知道我们的考试成绩,回到家里训我们。”由此可见,班级文化的建设与家长或社区之间的联系只是盲目追求和攀比学生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毫无作用。作为在班级文化建设生态链上的家庭或者社区根本没有发挥自己的生态位作用。

3.班级文化建设缺乏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个性

班级文化的建设中同样应该考虑生态系统中的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以及共生与竞争三种复杂关系。保持班级文化之间的共生与竞争是建设特色的班级文化以及班级文化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的共生与竞争包括:不同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之间的班级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态主体之间的共生与竞争;同一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内部的生态主体——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生与竞争。

在观察中发现每个班级教室的墙壁装饰、学习园地、教室盆栽以及班训、班规、班级评比表等都是整体划一,没有班级文化的个性特色。在访谈一位班主任时讲到:“我们班级文化的建设都是遵照学校教务处的规定,每学期、每个班级内容都统一设定。”一方面,不同班级的三种生态环境建设由学校或者班主任统一设定,在生态环境中达到了共生,但几乎没有竞争,这样不利于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长久发展。另一方面,不同班级的生态主体之间由于班级文化建设而存在不良竞争,无法发挥班级学生的特长和个性。不同班级学生经常会因为某种比赛而打架,有同学说:“我们学校运动会长跑比赛,2班A同学把我们同学推倒,本来就是我们1班赢,裁判不公平,最后2班赢了。后来我们班同学就打了2班A同学。”这两种极端的单向度的共生或者竞争是不利于班级文化建设的。

同一个班级内,不同任课教师如何在保持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和其他教师交流与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如何让学生在个性彰显的环境下学习教师给定的任务;学生与学生之间如何在发挥自己个性特长的同时,与其他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在办公室的观察,同科教师很少进行教学交流,偶尔聊聊学生问题也根本没有提出实质性的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建议。有的学生说“我们班小团体有好几个,但是一般不讨论学习的事儿,只是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在一起玩耍,但是有的时候小团体之间因为某些小事会发生冲突”。班级内部非正式团体的存在不能发挥学生的独特性,往往起到消极作用。3班学生说:“我们班学生就喜欢语文老师,因为她讲课比较幽默,而且我们有发言的机会,可以表现自己。其他老师都是自己一个人讲,我们只能听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机械接受知识,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4.生态课堂没有真正“活”起来,只是流于表面现象的“活动”

传统的知识课堂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就是教学,学生就是读书。这种“知识课堂”的弊端在于“重理论、轻实践,重理性、轻感性,重结论、轻过程”[4],课堂只是讲解知识的场域。生态课堂是佐藤学提倡的“润泽的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有效创造教学的学习生活共同体。

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教师上课依然是传统地讲授知识,偶尔让学生分组讨论一些问题,教师只是提问前排学生或者一些学习好的同学。学生分组讨论看似课堂“活起来了”,但是对于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和代课教师交流中了解到,目前课堂教学也几乎没有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关注不够,在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方面尚缺乏明确的认识和行动;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单一陈旧,“为教而教”仍然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理念与方法,在“为学而教”方面尚缺乏足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5]。与学生交流中,有几个同学说:“我们老师一般都不分组,有的时候就是前后桌4~5个同学之间讨论问题,但是我们没有真正讨论学习问题,学生之间经常闲聊,因为课前就没有准备,什么也不会”。学生为了闲聊而“讨论问题”,教师“为教而教”完成教学任务,师生、生生根本就不是一个积极建构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三、生态视野下班级生态文化建设的策略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边界、有范围、有层次的系统,系统内部的各生态环境因子之间、各生态主体之间以及生态环境与生态主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这种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的互为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不断地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流,在生态体系中发挥不同的生态位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班级生态规律,处理好适应与发展、共生与竞争、失衡与平衡之间的关系。

1.净化班级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学生的“心灵家园”

班级文化系统中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是班级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的基础,温馨整洁的教室是师生开展高效教学活动的良好场所。班级文化建设中三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同时进行,这样班级生态主体才能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物质文化沿着“物质—实践”的方式完成“天然”向“文化”的转变,而精神文化则沿着“精神—理论”和“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转变。精神文化并不必然地表现为对“自然”的现实改造,而物质文化定位于对客体“自然”的现实改造[6]。学生只有在班级文化构建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设计、布置等环节,争做“班级文化的主人”,这样才会体悟到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濡化”功能,发挥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由有形到无形的潜移默化作用。班级自然生态环境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理念和想法进行设置,在和学生交流中有个学生说:“上学期我设计的板报图案(我们比较喜欢的漫画人物)非常好看,不过老师并没有采用”,这种远离学生美好愿景的班级文化建设当然起不到教育“濡化”作用。只有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文化作品,才可以彰显师生的生存状态,激励学生的思维和动力,保持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而不仅仅是一些文化意义的符号陈列。

2.在班级生态环境中建设班级文化,保持生态环境之间和生态主体之间的平衡

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的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三种环境因子必须保持有机平衡,实现良好运转。教室的环境布置,学习园地设置等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在班级规范生态环境的指引下创造属于师生自己的文化作品。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室墙壁的装饰上内容不变,但是形式的呈现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思维和爱好进行设计;教室的盆栽也可根据学生喜欢的植物购买,这样有利于营造温馨舒适的教室自然生态环境。班级社会生态环境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外部因素,学生家庭教育环境或者社区文化要以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引入班级文化的建设中,不能盲目攀比学生成绩。例如,学习小组讨论汇报学习成果就可以采用多媒体,学生可以制作自己喜欢的PPT样式和同学敞开心扉地进行交流。

生态主体即师生之间的生态平衡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生态链环节。班级文化生态系统的三种环境建设就是为班级生态主体师生之间的教学生活提供舒适温馨、合理有序、积极向上的生态环境。在班级自然生态环境的构建中,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操作。班主任可以先听取学生的建议,采纳学生合理建议融入班训、班规、班级理想和目标等班级规范生态环境的设想和建设中。班级社会生态环境的建设中,学校和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把有价值的家庭和社区文化融入班级文化。在班级三种生态环境的构建中必须确保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和谐关系,达到人、教育与环境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

3.在共生与竞争的生态关系中保持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个性

共生与竞争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必须考虑的一对关系,这一关系的恰当处理是班级三种生态环境合理建设和生态主体作用积极发挥的有力保证。班级文化特色和学生个性的彰显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班级文化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规范生态环境的建设都要体现班级的独特文化理念,体现班级主体在班级文化构建中的积极作用。

合理定位班级现状和明确班情,在教师的领导及学生协助下自主确立班级发展思路,不断更新班级文化理念,让班级生态主体即师生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班级文化。班级自然生态环境可以呈现班级社会生态和规范生态环境的部分精神特质,比如班级墙壁可以悬挂一些家长寄语、父母之爱图册、科技前沿信息等;学习园地的设置可以凸显班级理念和班级短期、中期及长期目标,这三种生态环境互相作用、彼此联系、各具特色,在共生中合理竞争。不同班级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博采众长,发挥自己班级的优势。优质家庭教育的方式和先进社区理念可以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有机结合,给班级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班级生态主体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是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共同学习,作为平等的教学主体真正地教学相长,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展课堂课外活动,优化班级内部和外部非正式小团体,让这些小团体以学习为主,在其中能够展现学生独特的才能和品质。

4.加强生态课堂建设,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生态课堂把学生看作课堂这一生态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承认学生是有生命活力、思想情感和兴趣爱好的生命个体,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活体验,要促进学生生命的整体发展[7]。班级文化建设中必须注重课堂的生命力,让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思维、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生态课堂是润泽的课堂,也是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共同朝着班级目标、班级理想不断努力进取。

课堂生态教学是班级文化生态系统中三种生态环境建设的生命体现和理想追求,反过来三种生态环境的积极建设和良好运转是生态课堂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和环境支撑。课堂生态教学环境的重要性体现于范国睿在《教育生态学》一书中给予的概括:“在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室环境中,丰富而合适的色彩、适度的光线(柔和的灯光照明)、适宜的温度、可忍受的噪音甚至舒适的座位等,不仅会对人的生理状况产生相当的影响,而且会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产生显著影响,进而影响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开展。”[8]生态课堂的构建有利于班级文化生态系统内生态主体即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创造知识和技能,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93.

[2]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 马卡连柯.父母必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余文森.试析传统课堂教学的特征及弊端[J].教育研究,2001(5).

[5] 王鉴,王明娣.高效课堂的建构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2015(3).

[6] 葛金国.校园文化:理论意蕴与实务运作[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7] 岳伟,刘贵华.走向生态课堂——论课堂的整体性变革[J].教育研究,2014(8).

[8]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张晓文(1990-),男,山西静乐人,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杨 子】

猜你喜欢
生态系统班级文化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建设班级文化,增效班级管理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独立学院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