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
——永恒的美术题材

2016-09-12 03:03张志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
中国美术馆 2016年3期
关键词:雪山长征题材

□ 张志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

长征
——永恒的美术题材

□ 张志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讲师)

历史画是美术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在西方,从 14世纪起历史画就在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广泛流行。19世纪初期,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把历史画奉为最高等级的绘画题材。中国的历史画发源很早,在现存汉代墓室壁画及画像石、画像砖上都可见到历史题材画,唐宋时期历史画尤其获得重视和极大发展。历史画主要是以重大的历史题材作为创作主题,为了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因素和必然结果,画家必须进行充分的资料搜集和整理,然后根据所掌握的历史资料和创作者对整个历史事件的理解进行绘画构思、修改、完善直至创作完成。能够成为历史画题材的事件往往都是该民族众所周知的大事,因此,历史画的意义与价值,与其说在于对史实的忠实纪录,不如说在于对重大民族事件的历史意义的追寻。应该说,美术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在历史画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同历代取材于古代史料的文艺作品一样,以革命历史为背景的艺术创作的自身目的包含着绘画艺术的社会化功能,即张彦远所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张彦远的这段话从人与社会的角度强调了绘画对于成就教化和人伦方面的作用。他认为,这种绘画不但有以上功能,而且也能够达到“穷神变,测幽微”的美学作用。

新中国建立后,革命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成为主流。这种类型的创作一方面是由国家扶持的,另一方面也同样能够体现出美术家对于历史的兴趣。在众多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创作中,长征美术是一个重要的关注点,多年来涌现了许多以长征为题材的文艺作品。从长征景物、人文来看,那蜿蜒崎岖的山路、浊浪滔天的乌江天堑、高耸云天的悬崖峭壁、气候变幻莫测的雪山草地……无不吸引画家。而长征作为历史事件,它不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军事壮举,而且在中外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本文所要论述的主要是几幅十分经典的长征题材的革命历史画作。革命历史画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人们了解过去,重温历史的真实气氛,激发人们认清现实,坚定理想信念,从而选择自己人生的道路。现在重提“革命历史画”,也是因为历史的需要。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宣传了党的主张,播撒了革命火种,锻造了革命力量,谱写了我们党、军队和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篇章。长征中牺牲了许多英雄和烈士。今天还有多少年轻人了解长征和那段历史?在历史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了解历史?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长征以来创作的那些经典的表现长征的作品虽然有的画笔生涩,但是生活与情感的含量非常充实。这些作品或由画家画出自己的亲历之事,或者是通过历史以深刻揭示它们令人信服的革命情怀,其中包含着持久的生命力。这些作品充分发掘了红军长征题材的美学内涵,以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为世人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宏伟长卷,极大地弘扬了长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要求我们讲好中国故事。长征题材就是典型的中国故事,这些长征题材文艺创作及其实践延续了长征精神,对如何用艺术的手法讲好中国故事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下面就以画家的具体作品加以论证。

1.黄镇的《西行漫画》

黄镇(1909—1989)16岁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26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获释后转入上海新华艺术大学,毕业后回乡任教。1931年,他加入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五军团政治部的文化娱乐科科长。1934年10月,黄镇随着红军主力参加了长征,亲历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过程。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屡败,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在长征途中,时任第五军团政治部文化科长、中央军委直属队政治部宣传科长的黄镇,以长征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漫画创作,他用画笔留下了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间的红军长征史迹,但是由于环境恶劣,这些漫画最后只保留下来25幅。1938年,参加编辑和出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的钱杏邨(阿英)通过萧华得到一批在长征途中创作的速写画的照片,共25幅。他感觉到这是浸透着生命热血的速写,认为有很大的出版价值,于是同朋友一起准备出版这些速写。他们仿用了斯诺《西行漫记》的书名,给这本画集取名为《西行漫画》。此画册由上海风雨书屋出版,把《夜行军中的老英雄》作为书中的第一幅画。

奠基礼(中国画)刘文西

《西行漫画》形象地记录了红军的长征足迹,表现了红军艰苦转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反映了川贵地区兄弟民族困苦生活的场景,是长征中仅存的形象史料和珍贵的艺术品,成为红军长征的重要历史见证。在画册的“叙记”中,编者对于这些画作的意义作了最好的总结:“……虽只是二十四幅的漫画,却充分表白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坚实,以及作为民族自己的艺术,在斗争与苦难之中开始成长。”

“在中国漫画中,请问有谁表现过这样伟大的内容,又有谁表现了这样韧性的战斗?刻苦、耐劳,为着民族的解放,愉快地忍受着一切,这是怎样地一种惊天地、动鬼神的意志。非常现实的、乐观的在绘画中,把这种意志表达出来,是从这一束漫画始。”“发挥着民族伟大意志的反侵略战争,现在正继续开展。广大的中国人民,为民族生存,是毫无顾惜地忍受着一切苦难。这正表现了这一束漫画反映的民族精神的更进一步的发挥。把它印行出来,也正是要向全世界有正义感的人们,提供一项中国抗战必然胜利的历史实证……”

在黄镇的这批画作中,有反映红军长征过程中苦中作乐精神的,也有反映他们路上所见所闻的。其中《川滇边干人之家》这幅画表现的是红军过川滇苗族地区时,目之所见几乎赤贫。当他们走进一家苗族穷人家时,看到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连衣裳都没有,赤身露体,父亲只能在一旁叹气、流泪。于是,他就用画笔记录下了这幅画面,还在画上写了近三百字的题记,表达了对这些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同情。这种感情也是红军精神、长征精神的重要部分:红军一定要解放全中国,拯救他们。

2.李宗津的《强夺泸定桥》

1935年5月,红军在安顺场强渡成功,又决定迅速抢占泸定桥。国民党第二十四军第4旅第38团先于红军到达泸定桥,拆除桥板,企图阻止红军过河。29日傍晚,以第2连连长廖大珠为突击队长的22名勇士,在火力掩护下,冒着密集的枪弹,攀着桥栏,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国民党守军放火阻挡,勇士们冲过火海,进入城街,展开巷战,后续部队迅速跟进,经2小时激战,红4团占领了泸定县城,控制了泸定桥,保证了红军主力迅速渡过大渡河,取得红军长征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

《强夺泸定桥》是李宗津于1951年创作的,他对这幅画非常钟情,后来改了又改。他在1976年与病魔的顽强抗争中,还坚持修改它。后来也有不少画家以此为题作画。与这些同题材画作相比,李宗津这幅画作的特点是突出表现主题的近景,以红军战士们和铁索侨为主体,突出的是铁索桥之“险”和红军战士们之“勇”:在深色和红色为主的画面上,突出了泸定桥上滚滚浓烟的险恶环境,红军战士们拿着短枪,背着马刀,带着手榴弹,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在已被敌人抽掉桥板的铁索桥上攀着铁链勇夺胜利。

我国邮政部门在1955年12月30日发行的2枚1套《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周年》纪念邮票中的第一枚邮票主图,即选用了李宗津先生所创作的油画《强夺泸定桥》。

过雪山(油画)吴作人

3.艾中信的《红军过雪山》

1957年,为庆祝建军30周年,在总政主持下,画家艾中信应邀创作了《红军过雪山》,并以此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美术展览”。

艾中信先后两次创作过长征中红军过雪山的画作,即《炮兵过雪山》和《红军过雪山》,后者最为成功。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先后都翻越过数次雪山。艾中信的油画《红军过雪山》反映的是中央红军翻越第一座大雪山—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时的情景。中央红军的组成人员大多来自气候炎热、潮湿的南方亚热带地区,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一开始来到雪山脚下,看到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的壮观景色非常兴奋。当地老百姓告诉他们,这山叫做神仙山,只有神仙才能翻越,不用说人,连鸟儿都飞不过去。此时的中央红军已经数月行军,粮食不足,衣服单薄,精神疲倦。爬山时,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站起来,因浑身无力,有很多人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油画《红军过雪山》在构思上表现蜿蜒曲折的红军队伍,艰难地跋涉在皑皑白雪覆盖着的夹金山上,像一座座耸立的丰碑。画家以大风景手法表现出革命历史的这一章。写意的油画笔法表现出天地苍莽一色之景,一方面是艰苦攀越的部队,一方面是非人的严峻考验。画面在色调、构图和造型上都充满一种肃穆的气象。人和景均用很见笔意的线和色写出,并多处兼用刮刀上布,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和刚性力度。色彩基调为深蓝兼以灰白,笔法相对是无拘束而洒脱的,用色沉着,使主题如诗如史般磅礴展开。

4.沈尧伊的《地球的红飘带》和《遵义会议》

沈尧伊的长篇连环画《地球的红飘带》,历经6年完成,共5集,926幅。与一般的连环画不同,它其中近一半为双联画,39cm×120cm。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部以红军长征为题材的大型连环画,是中国连环画史上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也是连环画创作中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最成功的一部作品。

沈尧伊在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时,一次他作为学生连的成员在部队接受锻炼,无意中发现一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地图,就把它珍藏了起来。尽管那时正值“文革”期间,沈尧伊还是争取并得到了机会去重走长征路。在三个月里,沈尧伊独自跟随红军的足迹从江西一直走到陕北,沿途一路写生、采访,回来后进行了创作。但第一次寻访长征之路时他毕竟还年轻,由于史料公开得有限,他对那段历史了解得也并不深入和全面,因此作品还不够成熟。作品所表达出来的革命的乐观与激情带有那个特定年代的气息。伴随阅读到更多的长征史料以及认识的加深,沈尧伊笔下表现的长征画面发生了改变,也就形成了这一大型连环画作品。为了创作,他再次到长征路上体验生活,与《地球的红飘带》的编辑、脚本作者一起多次访问当年参加过长征的老同志。

《地球的红飘带》有真实人物77人,虚构人物23人。在这部宏大的作品中,沈尧伊把典型人物与特定历史下的典型环境结合起来,如硝烟弥漫的战地、波涛汹涌的大渡河、崇山峻岭的雪山、草地上的特有的风云变幻……使人如身临其境般目睹了长征这一历史的奇迹。人物被塑造得真实有力,极富情感感染力,再现了视觉的长征史实,是这个时代的连环画中的不朽之作。

这些经历也促使他创作完成了《遵义会议》这一作品。于长征期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遵义会议以前,中国的红色革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党的领导,而从这个会议开始,中国革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在创作期间,他专赴遵义及周边地区进行考察,耗时三年,油画《遵义会议》终于创作完成,它也与《地球的红飘带》成为一个互补关系。沈尧伊在油画中真实地描绘了会议的场景和20位参加会议的共产党人。对于笔下的每个人的姿态、位置,画家都力求以历史为根据,他送草图给杨尚昆、伍修权等人,得到他们的认可,认为环境、人物及他们之间的组合都是合理后,方才进行下一步创作。“参加遵义会议的都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博古是总负责人,位于主席台,周恩来、毛泽东在他的旁边,王稼祥当时生病了,躺在一把躺椅上,李德正坐在门口生气……”在这里,绘画将对于历史的尊重和美学的态度结合在了一起。

追溯本源,为了以美术的图像表现长征这段历史,前辈画家以使命和责任感发掘蕴藏在长征历史深处的内涵。长征有着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巨大的精神源泉。从画作中,我们所看到的长征的红军队伍,不仅仅是像西方一些历史画那样凸显英雄人物,而是看到了这样一支整体性的、具有高尚人品的队伍,他们在人类的苦难面前,以其高尚的人性焕发出光彩。长征的历史展现了人性的世界和人性之美,这是一段永恒的艺术题材。美术家也让长征历史得以重现,并感染和激励着后来者,这正如肖华将军在《西行漫画》的序中所说:“当翻阅这本画集的时候,我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这些画面,一下把我引入到二十多年前的回忆中去,使一些永生难忘的情景展现在我的面前:终年积雪的夹金山,茫茫无垠的大草地,波涛滚滚的大渡河,深山老林中的篝火,西北高原上的风沙……多少同志长眠在长年不化的冰雪中,多少同志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长征的道路。当那些同志倒下的时候,在他们的心里抱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中国人民一定要站起来,摆脱掉千年的枷锁,建设起自己的新国家。”

(责编:黄丹麾)

猜你喜欢
雪山长征题材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征服雪山
爬雪山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雪山历险记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
广电总局关于2015年6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