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期决策中的框架效应

2016-09-12 10:23张立春王筱璐
决策与信息 2016年8期
关键词:影响因素

张立春 王筱璐

[摘 要] Kahneman和Tversky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的决策过程和影响决策的因素,并提出了框架效应。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指相同决策任务的不同描述方式会影响决策者对备择选项的表征, 从而影响其决策偏好的现象。框架效应是人们在面对没有背景参考的模糊问题的时候,产生的“不理性”的决策,它与传统意义上人类决策的理性原则是相悖的。跨期决策, 即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做出权衡的决策过程。跨期决策中同样存在“框架效应”。许多因素都对跨期决策的“框架效应”有影响,主要集中在认知水平、人格、年龄、情绪以及时间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框架效应;框架类型;跨期决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B8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6)08-0054-08

一、问题的提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面临许许多多的决策,如选择学校、购买房子、进行金融投资、购买商业保险等等。很显然,决策的对错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影响。那么,人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呢?2003年,Kahneman和Tversky把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结合起来,揭示了在不确定条件下人们应如何决策的奥秘,并由此提出了框架效应。

风险决策(risky decision making)和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是行为决策研究的两大领域[1]。风险决策是指人们面对多种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不同选择进行风险评估并作出决策。如当你有一笔钱你是选择买股票还是存进银行。跨期决策将时间的维度引入决策过程,指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对损益状况的决策。如你是愿意现在立刻获得100元还是愿意一周后获得110元。近年来关于风险决策的框架效应研究成果丰富,而对跨期决策的框架效应仍缺乏全面探析。本文分别从框架效应的概念、种类,跨期决策中的框架效应及影响跨期决策框架效应的因素等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整理和评述,为今后的研究及人们的决策行为提供新的视角。

二、框架效应概念

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是指相同决策任务的不同描述方式会影响决策者对备择选项的表征, 从而影响其决策偏好的现象[2]。Kahneman和Tversky发现:当人们面对二择一的决策过程时,往往会受到言语表述的影响,这种由于描述方式的改变而导致被试选择偏好发生改变的现象,被称之为“框架效应”[3]。

在Kahneman和Tversky的研究中,有一个经典的实验——“亚洲疾病问题”,笔者以此为例,形象说明什么是框架效应。

想象美国正准备对付一种罕见的亚洲疾病,预计该疾病的发作将导致600人死亡。现有两种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案可供选择。假定对各方案所产生后果的精确科学估算如下所示:

情景一,对第一组被试(N=

152)叙述以下情景:

如果采用A方案,200人将生还。(72%的被试选择该选项)

如果采用B方案,1/3的机会600人将生还,2/3的机会无人生还。(28%的被试选择该选项)

情景二,对第二组被试(N=

155)叙述同样的情景,并将解决方案改为C和D:

如果采用C方案,400人将死亡。(22%的被试选择该选项)

如果采用D方案,将有1/3的机会无人死亡,而有2/3的机会致使600人死亡。(78%的被试选择该选项)

其实情景一和情景二中的方案都是一样的,只是语言表述存在差异而已。但正是由于这小小的语言表述的改变,使得人们的认知参照点发生了改变,由情景一的“收益”心态变为情景二的“损失”心态。即是以死亡还是救活作为参照点。不同的参照点使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不同。面临收益时人们会小心翼翼选择风险规避;面临损失时人们甘愿冒风险而倾向风险偏好。因此,在第一种情景下表现为风险规避;第二种情景则倾向于风险寻求。同一个特征在一种显示中易获取,而在另一个显示中则不是,尽管这两个显示包含着相同的信息,这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4]。

三、框架效应种类

(一)Levin等人关于框架效应的分类

Levin等人经过研究提出了3种不同的框架效应及其作用(Levin & Johnson,et.al,1986)[5],分别是:

1.风险选择框架效应:Kah-

neman和Tversky提出的框架效应,它能说明价值函数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即当某个冒险行动的潜在结果呈现时使用积极或消极的框架不同,会导致人们在决策过程中有不同选择。例如“亚洲疾病问题”。

2.特性(属性)框架效应:它会影响对于目标或事件特征的评价。当某一事物或事件的关键特质被置于积极框架下时,就会产生特性框架效应。例如学校招生的时候经常会标出升学率而不是失败率。

3.目的框架效应:它会影响交流信息的说服力。当劝说信息着重表现某一行动所能产生的积极后果或着重说明消极后果时,会具有不同的吸引力,从而产生目的框架效应。例如在试图说服女性进行乳房检查时,告诉其不检查的消极后果要好于告诉其检查好处的效果。

(二)Wang关于框架效应的分类

Wang等人在研究框架效应动力学机制时发现,人们在决策时除了存在传统的框架效应——双向框架外,还存在另一种框架效应,即单向框架效应,并进一步验证了两种框架效应均存在[6]。

1.双向框架效应:由于选项结果框架的不同而从风险规避占主导转为风险寻求占主导,这是双向框架效应。双向框架效应涉及到偏好反转,它主要在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模糊或者微弱时出现。

2.单向框架效应:如果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规避,那么在积极框架下比在消极框架下更能规避风险。若占主导的偏好在两种框架条件下都是单向的风险寻求,那么在消极框架下一般要比在积极框架下表现出更多的风险寻求。因此,存在两种单向框架效应:增大风险规避的偏好和增大寻求风险的偏好。endprint

四、跨期决策的框架效应

风险决策(risky decision making)和跨期决策(intertemporal decision making)是行为决策研究的两大领域,以往关于框架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决策领域。风险决策主要涉及风险和金额两个部分, 在经典的框架效应中, 主要是对金钱做了得或失的不同表征,因此经典的框架效应也可称之为“得失框架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面对另一重要决策——跨期决策, 即人们对发生在不同时间点的价值做出权衡的决策过程[7] 。跨期决策把时间的维度引入决策的全过程,主要涉及时间和金额两个部分,研究表明,跨期决策中同样存在“框架效应”。

(一)提前-延迟框架效应和收益-损失框架效应

研究者在框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跨期决策特征提出提前-延迟框架效应和收益-损失框架效应[8]。

1.提前-延迟框架效应:相比有机会提前消费,当被要求延迟消费时,人们表现出很不耐烦、对未来收益折扣更大,即人们愿意出很少的钱提前拿到想要购买的商品,而当这些心仪的商品延迟送达时,却因价格变化需要更多钱予以补偿。

2.收益-损失框架效应:相比收益,人们对损失的折扣会更大,因为人们与延迟-提前框架效应具有一致的心理机制,也正是因为参照点的不同,所以人们往往将延迟看作是一种损失,而将提前视为收益,从而按照预期理论中价值函数的解释,对延迟的商品表现出更大的折扣倾向。马文娟等(2012)研究认为,得失框架效应在收益型跨期决策中存在,并受任务难度影响,但在损失型跨期决策中一般不会发现得失框架效应,因此往往出现实验性分离。

(二)日期-延迟框架效应、年龄-延迟框架效应和利润-利率-钱数框架效应

在Loewenstein研究基础上,研究者提出了跨期决策中的日期-延迟框架效应、年龄-延迟框架效应和利润-利率-钱数框架效应 [9]。

1.日期-延迟框架效应:当奖赏兑现的时间分别以“日期[3月1号(今天) vs.6月1号]”或“延迟间隔(今天vs. 5月后)”的方式进行表述时, 个体对即刻和延时获得奖赏的选择会不同。

2.年龄-延迟框架效应:与通常的延迟多少年的描述方式相比,当未来收益的时间以决策者以后的某个年龄为框架(比如“当你50岁时”)描述时, 人们对未来收益的折扣更小。

3.利润-利率-钱数框架效应:将跨期决策中较小但较近的收益和较大但较远的收益分别以利润、利率和钱数3种不同框架表述时,会导致不同的跨期决策结果,对此,Read提出了一种启发式模型来描述这种结果框架对跨期决策的影响。

(三)伪即时性效应

研究者通过实验证实了伪即时效应:研究者选取两组被试进行比较,在无框架组, 被试需要完成经典的跨期决策题目, 即在较小但较近的收益和较大但较远的收益之间作出决策, 如两个选项分别为:A. 100 周后获得3200元,B. 110 周后获得3300元;在伪即时性框架组,被试则需要完成一个两阶段的任务,即在第一阶段,需要经过100 周的注册期才能获得第二阶段的参加资格,等到第二阶段到来时,被试还需要在较小但较近的收益和较大但较远的收益两个选项间作出选择,两个选项变为:A.现在获得3200元,B.10 周后获得3300 元。研究结果发现:当选项以伪即时框架呈现时,人们往往会忽略第一阶段的等待时间,而误认为此时在选项A时可以立即获得收益,从而导致人们更多偏好较小但较近的收益选项;而当移除该框架时,人们则更多偏好较大但较远的收益选项,该结果与跨期决策中经典的即时性效应相似,通过实验中两阶段的操作,表现出一种虚假的即时性 [10]。

(四)时间单位框架效应

研究发现,跨期决策中相同的时间延迟分别用不同的时间单位:月(如,A.12个月后获得2500元人民币;B.36个月后获得6000元人民币)和年(如,A.1年后获得2500元人民币;B.3年后获得6000元人民币)描述会导致参验者作出不同的决策,人们在面对以年为单位的描述时,更倾向于选择较大但较远的收益选项[11],这即是时间单位框架效应。

(五)隐藏的时间机会成本框架效应

时间机会成本指的是做一件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另外一件事,因此,当你选择做某件事时,就意味着牺牲做另外一件事的机会, 从而构成一种时间机会成本[12]。研究表明,当明确说出跨期决策中的时间机会成本时, 人们会更偏好较小但较近的收益选项; 而当时间机会成本被“隐藏”时, 人们会更偏好较大但较远的收益选项。相比未分解框架, 当跨期决策中选项的时间维度以分解框架描述时, 人们认为这段时间更长,因而更不愿意等待, 最终导致人们在跨期决策中更偏好较小但较近的收益选项。

五、跨期决策的影响因素

跨期决策作为行为决策之一,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有鉴于此,决策者自身状态(如情绪、生理状态、自我感知等)和人格、特质属性差异(如认知能力、时间感知能力、遗传基因、年龄等)都明显地影响着跨期决策行为[13]。

(一)生理需求状态

研究发现,人们的生理需求状态会影响他们在跨期决策中的表现。因而个体自身的内部需求必然是影响他们跨期决策偏好的重要因素。如当一个人处于口渴、饥饿、性欲、身体疼痛、酒精药物需求等生理状态时,肯定会降低这个人的忍耐性和自我控制力,甚至会使此人改变早期的理性决策[14]。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人体内的血糖水平、皮质醇水平、血清素水平等也会影响跨期决策倾向。

(二)认知加工深度

已有研究显示, 风险决策中, 认知加工深度会影响框架效应。Cohen的一项跨期决策的脑机制研究中, 研究者根据近期获益和远期获益金额间的差异, 将选择任务分为困难、容易两类(困难任务:差异适中;容易任务:差异大或小)。结果发现, 个体遭遇困难任务时,跨期决策中的相关激活脑区和脑功能区的激活程度显著高于认知任务容易组。还有研究发现,相对于低认知者,高认知者可能具有更低的延迟折扣,但这一结果会受到决策框架、延迟时间和时间描述范式等因素的影响[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影响因素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