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作家丁玲、陈企霞、草明的交往

2016-09-13 18:16黎辛
党史博览 2016年8期
关键词:张天翼工农兵解放日报

黎辛

毛泽东赠给丁玲一首词

1933年5月14日,丁玲在上海公共租界虹口昆山路7号4楼,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同时被捕的还有《真话报》总编辑潘梓年。

丁玲被押到南京两年多后,看管逐渐松弛,她决定到北平找党的关系。在北平,她请曹靖华写信告诉在上海的冯雪峰。冯雪峰让到南京的地下党员张天翼与丁玲联系。张天翼派他的侄女张若嘉送丁玲去上海,交给胡风安排住下。冯雪峰得知丁玲坚决要去陕北中共中央所在地,便与潘汉年商量,派聂绀弩送丁玲到西安,住马海德家,再由张学思部队派人送丁玲到洛川。

1936年11月,丁玲到达保安,受到热烈欢迎。中共中央总书记张闻天,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和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委员博古参加,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宴请了丁玲。

丁玲提议成立中国文艺协会,大家赞成。11月22日,中国文艺协会召开成立大会,毛泽东讲话,说:“这是近十年来苏维埃运动的创举。”会议选举丁玲为主席,成仿吾、李伯钊等为副主席。

毛泽东问丁玲“想做什么”,丁玲说想当红军,想看看打仗。毛泽东说还来得及,还赶得上最后一仗。她就随总政治部杨尚昆副主任北上定边县,参加打胡宗南的战斗。出发前,参谋部给丁玲送来一匹马,配了一名饲养员和一个勤务兵。

部队歼灭胡宗南一个旅。在前线,丁玲结识了许多红军将领,如彭德怀、萧克、贺龙、陈赓、杨得志、黄克诚等。

1936年12月,毛泽东用电报发给随红一方面军赴三原途中的丁玲《临江仙·给丁玲同志》词一首:“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 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1937年,毛泽东将这首词用毛笔写在十六开大的毛边纸上赠丁玲。这首词命大,至今还悬挂在丁玲故居。

这一次前线之行,丁玲创作了《记左权同志山城堡之战》《一颗未出枪膛的子弹》《到前线去》《彭德怀速写》等作品。可以说创作大丰收,也写出了水平,是丁玲一生创作的高峰之一。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创办《解放日报》,博古任社长,当月就把丁玲调去当副刊主编。当时,中共中央分管新闻工作的是毛泽东,他和博古商量好调这位编过左联机关刊物《战斗》的丁玲来任副刊主编。文艺副刊报纸14日试版,16日出版。丁玲与博古都是少数参加试版的人员。

1957年,中国作家协会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丁玲被诬蔑是特务。其实丁玲的情况在北京就可以搞清楚。当时冯雪峰主持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同时兼任作协党组成员,聂绀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任副总编辑,潘梓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任学部委员,马海德任卫生部副部长,张天翼在作协是专业作家。1954年时,潘梓年任中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笔者任中南文教委员会党组成员,主管文化工作,与潘梓年吃住都在一起。我们谈了他与丁玲被捕和重获自由的情况。张若嘉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张兢,在《长江日报》任记者,笔者任副总编辑。她向笔者谈过送丁玲去上海的情况。在北京张兢看望张天翼时也看望了笔者,笔者与张天翼住在一个院。批斗丁玲时,张天翼与笔者在晚饭后散步,曾多次告诉笔者:“丁玲的历史没有问题。”

斗争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毛泽东是知道的

笔者认识陈企霞,是在1942年初到《解放日报》文艺栏工作的时候。这时文艺栏由丁玲主编,陈企霞是编辑管发稿,现在叫执行编辑。

陈企霞大笔者七岁,成名较早。抗日战争以前,他在上海。1932年与叶紫创办无名文艺社,出版过《无名文艺旬刊》和《无名文艺月刊》,不久便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0年,他到延安在中央青委宣传部工作。陈企霞是老编辑,业务娴熟,工作认真,热心培养新作家。

陈企霞对丁玲或接替丁玲主编的杂志都要求高,他常看办公室挂的大钟,向笔者说:“8点10分了,丁玲还不来上班,这怎么能当主编,这么懒!”或说:“昨晚陈明又来了,不像话。”因为这时丁玲和陈明还没有结婚。新中国成立后,批斗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要笔者去听会,笔者心里想,这两个人怎么能成“集团”呢?

丁玲当文艺主编时缺助手,助手是热心的诗人李又然给介绍的。冯雪峰回去以后笔者还没来时,只有陈企霞一个人帮助丁玲。

我们工作忙,除去组稿外,与外界工作人员接触很少。毛泽东在党内分工管文艺,陈企霞与毛泽东只是认识而已。

1942年的一天傍晚,陈企霞吃罢晚饭,带着幼小的儿子出门散步。正在这时,毛泽东高大的身材在前面出现,并迎面向他们走来。

毛泽东知道陈企霞在《解放日报》工作,双方互相问了好之后,毛泽东便指着陈延安问陈企霞:“这是你的孩子?”

“是的。”陈企霞点点头。

“叫什么名字啊?”毛泽东蹲下身来,亲切地问道。

“叫延安。”陈企霞回答。

“延安,这名字多好听啊。”毛泽东听罢,不禁把小孩抱了起来,高兴地逗着。夕阳的余晖洒落在他们三人的身上,就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1942年5月,陈企霞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在座谈会的最后一天,陈企霞与其他与会代表和听众一起,与毛泽东等合影留念。此后,他一直把这张照片珍藏在身边。

1949年初,陈企霞来到北平,参加文化接管工作。同年夏,他又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的筹备工作,任大会秘书长。当毛泽东在7月初来到第一次文代会的会场时,陈企霞又一次与毛泽东握手见面。

1955年8月3日,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召开扩大会议,斗争丁玲、陈企霞“反党小集团”,毛泽东是知道的,因为作协党组每次会议都有简报呈递毛泽东。

毛泽东勉励草明:今后到前方去,看见工农兵和敌人斗争,你就更高兴了

欧阳山和草明曾经是夫妇(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欧阳山与草明离婚了),是皖南事变后,从重庆来延安的著名作家。

笔者在《解放日报》做文艺编辑,很快认识了欧阳山和草明夫妇。《解放日报》文艺版第一次发的论文就是欧阳山的《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创作》。欧阳山和草明夫妇看了《解放日报》3月份发的有错误和不妥的稿件及文抗《谷雨》杂志2月号发表的王实味《政治家、艺术家》后,知道中央要召开文艺座谈会解决这些问题。欧阳山还写信给毛泽东,建议党制定文艺政策。

1942年4月9日上午,毛泽东复信欧阳山说:欧阳山同志,来信收到,拟面谈一次,如同意请于今日惠临一叙,并盼与草明同志偕来。见面后,毛泽东说:“你提出的中央应该制定文艺政策很好,现在中央准备召开一个座谈会,事先征求征求意见。”毛泽东停了停,又接着说:“我想主要讲三个问题:文艺为什么人?如何为?普及与提高。”随后又提高嗓门说:“文艺工作者一定要为工农兵服务,作家要深入到工农兵的斗争生活中去……”

草明是第一次与毛泽东面对面谈话,所以,她一边听毛泽东讲,一边看着毛泽东,只见他旧棉衣胸前有被烟烧的小洞,袖口已经很破了,脚上穿的是一双旧布棉鞋。

“为工农兵写作,就要熟悉他们,要到工农兵的火热斗争中去。”毛泽东根本不管草明注意不注意自己,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延安的青年是拥护共产党的,但马列主义水平不高,头脑里还有非无产阶级思想,还需要改造世界观……”

听到这儿,草明不由得震动了一下,心中多少感到有点委屈:自己从小长在蚕丝之乡,生活在缫丝女工中间,一直熟悉她们,并且从19岁就开始写缫丝女工的苦难生活,以及她们对命运的反抗和罢工斗争,整整写了10年,还不算熟悉吗?至于改造小资产阶级思想,也就是头脑中的非无产阶级思想,自己参加革命已10多年了,难道还要改造世界观吗?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草明听了毛泽东给的结论,她真诚地表示:“毛泽东文艺思想一直鼓舞我前进。”她又到工厂参加实际工作,“并决心为此奋斗终生”。

1945年日本投降后,党派干部和军队去东北,与国民党争夺东北地区,草明不顾体弱多病,向毛泽东辞行告别,准备启程。

“今后到前方去,看见工农兵和敌人斗争,你就更高兴了。”毛泽东勉励草明说。

“过去我脱离工农兵,不懂得要改造世界观,现在懂得了一点,可惜太晚了,我已经33岁了。”草明不无遗憾地说。

“33岁算不了什么。”毛泽东不以为然地说,“66岁的人还可以为党工作好多年的!”

1953年第二次文代会的大会报告,说草明写工厂的《原动力》,是这几年创作的三部好作品之一。

猜你喜欢
张天翼工农兵解放日报
宝葫芦的秘密(四)
宝葫芦的秘密(二)
宝葫芦的秘密(一)
失而复得的玉桂叶
宝葫芦的秘密(三)
耒阳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劳动券
解放日报“特稿”:新传播环境下的热点选题深度报道
可亲可敬的工农兵
移动互联网时代纸媒组织架构“柔性再造”——以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栏目制为例
工农兵大学毕业的不好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