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曾国祥 监制陈可辛答疑

2016-09-14 20:25
南都娱乐周刊 2016年34期
关键词:曾国祥陈可辛安生

文艺片?

陈可辛:即使它是文艺片,它也不是艺术电影,是市场电影。我觉得现在的电影纯靠口碑也不行,还是要有(营销)点。反正团队都在做营销了,我们能拍得最好的也拍出来了,就顺其自然吧,在我看来不能永远追着营销那个潮流,因为你不知道能追到什么时候。这部电影我们也没有追求很高的票房,他的空间是很宽的。而且剧本也不是按照文艺路数走的,我们看到演员身上的亮点,就要不停改剧本,去贴近她,让她发挥自己身上的东西。

曾国祥:选演员是很重要的创作过程,决定用马思纯和周冬雨时,就在剧本上尽量配合她们俩的特质。

女权?

曾国祥:我觉得两个女生的友情比三角恋要大,她们可以牺牲这个爱情,回到友情。反倒是男主角家明是很可怜的,在激情和稳定的生活之间摇摆不定,安生代表激情,七月代表稳定的生活,其实很多男生都是这样,可是最后两个女生都选择不要他。

同性恋?

曾国祥:我小时候也跟男生泡澡过啊,我觉得没问题,我有俩姐姐,我觉得女生的友情很复杂。

陈可辛:觉得拍女生特别难,我的电影也不是很阳刚的男性,但是也绝对从男性角度出发。因为其实我做导演也算是开放,也算是能够在一些不是传统的我喜欢的东西里,去注入一些我想要的东西,因为《七月与安生》这个不是我导,所以我可以更开放。

改编的法则

陈可辛:小说有快20年,这么多年,观众看的东西很多了。小说很短,我们在结构上做了很多变化。但我觉得电影没有离开原著的气质,即便原著里面有些矫情。不过有时候改编真的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我最近几年才知道“接地气”原来是不接地气,比如网络上“绿茶婊”这种,其实是很浮夸的,老百姓生活不是这样的。

反转的矫情

陈可辛:没拍ENDING时,大家在讨论“交换人生”,我就觉得这个路数太知识分子了,但是年轻导演是很喜欢搞文艺的,在我这里就觉得这事儿是很装的,这结局翻来翻去,观众就会翻脸啊。结果,我们放了两场给观众试映,发现大家完全明白讲的是什么,我觉得:“原来是我老了……”后来看到最终剪辑的版本,我就明白每个女孩都有七月和安生的一面。

曾国祥:矫情吗?对我来说,这个戏最重要的主题是“交换人生”。所以,我就把小说里的结局换掉了。

爱情片之外的东西?

陈可辛:对我来讲,爱情这个命题,没有十年,你看不到整个跨度和格局。《七月与安生》的小说,我当时看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这是一个真正属于80后的电影。因为安生跟七月的故事从1997年13岁一直讲到了她们二十几岁,再上溯到她们出生,这二十几年恰恰也是中国变迁最大的一个时代。对我来讲,那么大的时代背景,在跨度和格局上,可能比以前我在香港拍的《双城故事》《甜蜜蜜》的格局又更大一点。”

他们说

记者小诺:比预期的好,挺喜欢的。因为我看了小说,本来觉得拍出来可能会是烂片,因为原著里真的很扯,但电影里的角色性格其实丰富挺多的。

李银河:一个剧,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这部电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节让人觉得合理、合适、合乎人物关系的逻辑。就像沈从文有一次所说的,写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合适”,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所以我想在这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的电影真的能看了。

影评人VIVI:我觉得还蛮好看的,但这个片子拍得太不同性恋了,小说里明明是同性恋,反正我记得当年看这个小说的时候,感觉是特别明显的同性恋呢,也可能是因为安妮宝贝老写同性恋,怎么看都觉得是同性恋。

编剧 程小姐:若是按照网文世代的更迭速度,《七月与安生》已经算是一篇“老小说”,许多90后读者都不知道安妮宝贝是谁了吧。不过,十几年后的电影版《七月与安生》,却显得很年轻。青春故事里,带着一点点悬疑气质,拼图式的叙述,一瞬间让人感觉有点像前些年大热的日系青春片《听说桐岛要退部》。或者被最近两年内地青春片里的狗血剧情恶心到了。《七月与安生》中,那些有此嫌疑的戏份让我有些不适。好几次关键剧情的推动,依旧是那些生死离别的大事。有些失望。的确,《七月与安生》真的让人想起安妮宝贝,她的细腻以及她的矫情。《七月与安生》的努力值得表扬,只是,下一次还是要更努力一点啊。

媒体人JJ:喜欢说不上,但因为调低了期待,竟然觉得意外。同性情谊不痛不痒,但讲故事的手法和画风还可以。

猜你喜欢
曾国祥陈可辛安生
《少年的你》导演曾国祥:老爸曾志伟让我考社会学
“安分”才能“安生”——为民用权,须知边界
基于“双生花”视域下《七月与安生》的叙事策略与自我表达研究
陈可辛不再执导《酱园弄杀夫案》
同一体的两面
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
——评电影《七月与安生》
跨越与融合,离散与回归——陈可辛“北漂”十年的文化审视和空间位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