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新方法:起“腹”心跳

2016-09-19 12:18高雅
养生大世界 2016年9期
关键词:压板普及心肺

高雅

提起心肺复苏,很多人并不陌生,但您知道胸外按压该如何操作吗?若说到腹部心肺复苏,您是否一头雾水?在黄金抢救时限内能否及时而有效地进行心肺复苏,直接关系到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与转归。但中国目前只有不足1%的人掌握心肺复苏的操作,由此可见,普及心肺复苏的相关知识尤为重要。本刊特邀“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精准健康工程”的发起人、中国腹部心肺复苏学创始人——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王立祥,一起聊聊这个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大问题。

《养生大世界》:有人将心肺复苏比作是抢救生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您怎么看?

王立祥: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每年平均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3。预计到2020年,全球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将达2500万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心脏性猝死的总死亡人数高达54.4万/年,相当于每分钟约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位居全球各国之首。临床上,心肺复苏被作为恢复心脏规律舒缩和泵血功能的主要抢救方法。当心脏骤停发生时,如果不及时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每过一分钟,病人的生存几率就会下降7%-10%。鉴于心源性猝死80%发生于家庭,而紧急医疗救助的平均反应时间远远大于生命的黄金抢救时限,一味地等待专业医疗人员的救治,往往在救治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因此,作为第一目击者的家庭成员就担负了实施心肺复苏的重任。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均表明,向家庭成员普及心肺复苏,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重要保证,而我国偏低的国民心肺复苏术掌握率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极低的心搏骤停患者存活率。

《养生大世界》:如此看来,积极推进心肺复苏术的普及非常重要。听说您一直在致力于推进“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健康工程”?

王立祥:是的,“全国心肺复苏普及进亿家健康工程”,又称“525+工程”,主要是进行对心脏呼吸骤停心肺复苏相关知识技能普及和推广。我国现有医务工作者及经过红十字会心肺复苏专业培训人员近两千万名。以每位人员负责培训5户家庭,每个家庭以2人计算,可有1亿户家庭的2亿人群得到心肺复苏技能普及。以每年心肺复苏普及率3%-5%的比例递增,5年后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率将增长至15%-25%,接近发达国家心肺复苏的最低普及率。我们相信,通过医务者传授亲友心肺复苏这种以点带面乃至“滚雪球”的方式,一定可以突破我国心肺复苏普及率低的瓶颈,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心肺复苏普及之路。

《养生大世界》:看来,我国心肺复苏的普及之路仍任重而道远。据了解,为了规避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术的禁忌证等风险,您又另寻他路,转移至腹部进行心肺复苏?

王立祥:徒手胸外按压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医师的发明,几十年来一直是个无人突破的“禁区”。但我在临床心肺复苏实践中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仅靠以胸外按压为主的老方法,产生的血压越来越低,大动脉搏动触摸不到,致使不少患者得不到有效抢救而逝去。动物模型实验表明,长时间的胸外按压会使心脏的顺应性减退,就像一只失去弹性的“皮球”,因长时间挤压瘪陷变形而失去弹性,且心脏泵血也势必会减少。

此外,我们还考虑到了其他一些问题,像你刚刚提到的禁忌证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看,对一部分走“胸路”不通的患者,寻求“腹路”则成为更好的选择。

《养生大世界》:在什么情况下要使用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法而非传统的胸外按压法?

王立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方法主要用于心脏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救援,适用于胸部创伤性心脏呼吸骤停、呼吸肌无力及呼吸抑制的全麻患者,尤其适用于存在胸廓畸形、胸部外伤、胸肋骨骨折、血气胸等胸外按压禁忌者以及窒息与呼吸肌麻痹导致的继发性呼吸心脏骤停患者。

《养生大世界》:“腹路”能够成为选择的条件是什么呢?

王立祥:在长时间的胸外按压后,危重患者的心脏就像是失去弹性的皮球,无法充分的回弹而严重影响复苏效果。如果能有一种器械把这只瘪陷的皮球充盈起来,心脏排血不就多了吗?给我灵感的是Babb(Purdue大学生物医学中心的副研究员)提出的腹泵机制,腹腔内容纳了人体四分之一的血量,这为心肺复苏提供了“源”;腹部的膈肌上托着心脏,这为心肺复苏提供了“泵”;胸腹之间膈肌又是人体的主要腹式呼吸肌群,这为心肺复苏提供了“气”;腹腔内的腹主动脉反搏,这为心肺复苏提供了“灌”。于是,我在腹泵原理基础上,利用吸盘吸附于患者腹部,通过按压和提拉,使腹腔内压力变化带动膈肌上下移动从而引起患者胸腔内压力的改变,达到了心泵和胸泵的效果,“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应运而生。

《养生大世界》:由“按”到“提”,看似一字之差,却为心肺复苏提供了新思路,那么它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

王立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术通过下压与上提腹部,患者腹腔压力发生变化,带动膈肌被动下上移动,引起胸腔压力改变发挥了“心泵”与“胸泵”机制的同时,又促进了肺脏的呼吸功能,在不间断循环的状态下完成人工呼吸支持,真正实现了呼吸与循环共举的复苏举措。

《养生大世界》:腹部提压心肺复苏装置在操作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着重介绍下吗?

王立祥:腹部提压心肺复苏技术是由德美瑞集团成功转化为世界首台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仪。该仪器主要由提压板、指示组件、手柄组件构成。提压底板可在排气后形成负压使仪器稳固吸附于患者的腹部。在施救者操作过程中,仪器上的指示面板可以清楚地显示操作时间、频率和按压与提拉的力度,使施救者的操作可视化,更加规范。

《养生大世界》:那么,腹部提压的方法是什么?

王立祥:施救者用双手紧握提压手柄,将提压板平放在被救者的中上腹部,提压板上方的三角形的顶角放在肋缘和剑突下方,负压装置的开口与被救者的皮肤紧密接触,快速启动负压装置,使患者的腹部和提压板紧密结合。施救者在患者的身侧,通过提压手柄以100次/分钟的频率连续交替向下按压与向上提拉,按压和提拉的时间比例为1:1,向下按压时垂直用力,勿左右摆动,提拉时垂直向上均衡用力,按压力度控制在40-50千克,提拉力度控制在10-30千克。

《养生大世界》:腹部心肺复苏法在不断地充实及发展,在诸多腹部心肺复苏基地得到临床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您觉得这十几年间最欣慰的是什么?

王立祥:十几年间我们不断地举一反三,相继创造了“腹部提压”、“膈肌下抬挤”、“腹主动脉反搏”等十余种运用腹部进行心肺复苏的方法,开展了以腹部心肺复苏为主战场的系列动物实验与临床应用实践,被列为全军医学科技“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取得了多项国家专利。2013年,《中华急诊医学》颁布《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经膈肌下抬挤心肺复苏专家共识》两部原创腹部心肺复苏标准与指南,出版《腹部心肺复苏学》。正如盛志勇院士题词:开创腹部心肺复苏之学,开辟腹部心肺复苏之路。值得我们骄傲的是,临床开展腹部心肺复苏以来,为需要进行腹部心肺复苏的患者送去了福音,提高了创伤性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猜你喜欢
压板普及心肺
一种可根据橡胶发泡程度进行微调的硫化机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小象接受心肺复苏
《心肺血管病杂志》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智能压板防误系统在供电局的应用
二次回路压板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