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2016-09-20 13:44陈道庆
考试周刊 2016年72期
关键词:基本内涵层次马克思主义

陈道庆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非常庞大,派系很多,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内部又把马克思主义分成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不同组成部分,现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还把这些不同的组成部分设置成不同专业,这种学科分类和理论体系的梳理方式,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内涵,不利于民众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涵的理解。本文旨在探索从整体意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角度,从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层次 基本内涵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把握,可以从以下三个层次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第一个层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层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也就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就是说这种价值追求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它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首先介绍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就立下了“为人类谋福利”这个崇高的理想,并一生为之奋斗。马克思十七岁时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树立了这样的理想:“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而且马克思的这种理想、这种追求并不是抽象空洞的理想,他是通过理论的创造和实践的总结,把人类命运放到历史发展的境遇中关注,通过唯物史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方向,是一种彻底的人文关怀,为什么说是彻底的,因为它是直面社会不平等的根源,也就是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私有制,并找出历史发展规律,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寻求方式超越它。实现人类解放,也就是他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只有消灭了私有制,每个人都从私有资本中解放出来,这就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终极价值和最高目标。这一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逐步实现的过程,比如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允许私有资本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但最终都不会偏离消灭私有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也就是说,不管在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不管哪个时代,马克思主义关注的都是人们的生存样态,关注的都是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存在方式,关注人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如何生存和发展,不同的是关注点不一样,马克思那个年代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关注的都是阶级斗争,对抗资本主义的剥削,当代社会呢,资本剥削虽然依然存在,但阶级矛盾已经缓和了很多,但是从私有制中分化出来的矛盾更加多样化与复杂化,比如贫富差距夸大、生态问题、技术异化问题,等等,关注的都是人们的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挑战,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这种价值追求及对这些问题的批判力,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更大的格局理解一些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理论层次,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中就曾明确指出了马克思的两大历史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发现,可和达尔文在生物界发现生物进化论相媲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是第一次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此之前,人们是既没有弄清楚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而来,更不知道人类社会将发展到哪里去,虽然也有很多思想家做过这种思考,比如黑格尔认为人类历史、人类社会是从绝对理念或者说绝对精神中发展而来的,整个世界、整个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而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明朗了起来,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第一次认识了自己,有西方学者指出,马克思的历史观中,历史并不仅仅是曾经发生的事情或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在这些历史事件背后蕴藏着整个社会的走向,他认为的历史是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而不是对从古至今整个人类生存经历的重述。这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正是基于这一发现,才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

马克思的另一个伟大发现,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的提出阐明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所在。剩余价值和利润是相对应的,只是资本家用利润来掩盖剩余价值的榨取,就是说如果我们提利润的话只会说我投入了这么多资金,在经过一个周期的资本循环之后挣了多少钱,而不会提这些钱实际上是从工人那里榨取的。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这二者是不一样的,如果出卖的是劳动,那么是多劳多得,每一份劳动都能获得等值的报酬,但出卖的是劳动力的话,我们的劳动就任由资本家支配的,在劳动过程中的付出和收获是不对等的。这也就是剩余价值理论的表现。在此之前,工人阶级甚至不知道贫困的真正原因,放在今天来说就是不知道贫富差距被拉大的真正原因。马克思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揭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提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马克思正是通过唯物史观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和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的全面批判,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支点,提出了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使空想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主体部分。

第三个层面是方法论层次,也就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特性。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革命性、实践性三个特性把握。

首先是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也就是说,人民性要体现阶级性,马克思把空想变成科学其中的一个关键就是,找到了实现人类解放的主体,那就是工人阶级,赋予了工人阶级及其政治组织共产党以崇高的历史使命,解放人类的使命。同样,工人阶级只有通过在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才能解放自己,所以我们提人民性,首先要提阶级性,要使共产党及整个共产主义运动首先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才能真正体现人民性,实现人的解放。比如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工农革命运动为什么能取得胜利,正是在于在当时阶级矛盾极端尖锐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广大工农的利益,要为当时社会最底层的那些人谋幸福,要领导他们翻身得解放,而不是像国民党那样代表着四大家族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才得到了广大工农群众的拥护,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因为我们在革命年代代表着工农阶级的利益,才有消灭买办资产阶级之后,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同样在改革开放之后,允许了私人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一定分量,那是因为我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利用私人资本的发展满足物质文化需要,但是我们的党不能代表这部分私人资本的利益,因为私人资本在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是要最终被消灭的,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其次是革命性与批判性的统一。马克思在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是这一观点使马克思和以往历史上所有的哲学家划清了界限,马克思要改变的是什么世界,实际上就是改变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人的世界,充分体现了他的革命性。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有对马克思这方面的评价: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要实现革命性,还必须与批判性相统一,正是基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批判,革命才有了依据及实现的条件。也就是说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无产阶级才找到自己的历史定位,什么定位呢?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历史时代的产物,它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它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它与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联系,它所创造的全部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反抗斗争。这是批判性与革命性相统一。

从理论自身来说,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要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抗争,还有理论自身还面临各种“左倾”冒进、“右倾”机会主义的威胁,只有保持批判性,才能使理论具有革命性。比如1942年毛泽东同志正是通过整风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向,奠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在改革开放初期,正是在邓小平实际领导下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两个凡是进行批判、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思想导向,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的成功。

再次是实践性与开放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提马克思恩格斯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时期的马克思主义,还有就是邓小平以来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这种提法是不恰当的,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永远是当代的,为什么呢,因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像圣经那样,被封为经典之后,就永远被遵从着,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对现实提出拷问,或者不断致力于解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拷问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在革命年代,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根据当时的国情,在领导工农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毛泽东思想。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等第二代领导人根据“文化大革命”后的基本国情,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实行改革开放,为了坚守社会主义阵地,不让改革开放滑向资产阶级自由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性质、四项基本原则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后面的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四个全面,等等,都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的实践中提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价值理念一直都在引领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因此,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其中发展是活力,坚持是条件和灵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没有一劳永逸,他的意义是在不断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得到发展,而发展出来的理论都是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就比如一个人,童年时是这个人,青年时是这个人,不可能说现在是这个人,以前又是另外一个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永远是当代的,也说明马克思主义要保持活力,其理论就要求不断创新。

理念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制度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骨骼,策略层次是马克思主义的血肉。理念层次是制度层次和策略层次的指导原则,制度层次和策略层次是理念层次的具体运用,制度层次和策略层次又为理念层次提供逻辑论证和实践支撑。三个层次之间相互区别,各有特色,又相互联结,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结构。

猜你喜欢
基本内涵层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依法治国之基本内涵探析
企业危机管理对策思考
数学作业多元评价促学生发展
浅谈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