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历史和构筑黎平人的“中国梦”研究

2016-09-20 11:52姜胜祥杨代英杨叶海
考试周刊 2016年70期
关键词:中国梦

姜胜祥 杨代英 杨叶海

摘 要: 黎平人了解黎平的历史,可增强黎平人的自我认同感,对黎平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筑黎平人的“中国梦”,与全国人民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强劲的助推作用。本文从黎平人的“中国梦”和黎平历史有利于培养黎平人的自我认同感、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改革与创新意识、和谐家园理念、区位自信进行论述。

关键词: 黎平历史 黎平人 中国梦

黎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宋代始有建置,明设黎平府。黎平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身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这些历史与文化,是黎平人的烙印,也激励着一代代的黎平人在历史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前进,有的成为激励后人的历史。今天我们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而努力,黎平历史仍激励着黎平人向前迈进。

一、黎平人的中国梦

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并多次对中国梦进行阐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黎平人的中国梦也是一样的,具体一点,就是让黎平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今天的黎平人,正在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为实现自己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实现黎平人的“中国梦”,需要黎平人在发展征程上不断提高自我认同感、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改革与创新意识、和谐家园理念和区位自信。只有这样,黎平人的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

二、黎平历史有利于提高黎平人的自我认同感

黎平的建置,比邻近县早得多,自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设置福禄永从长官司后,黎平建置不断,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黎平府,这与贵州建省(贵州布政使司)同年。而与之同时的邻近县域,有的当时国家行政尚未涉足,属于“管外苗疆”之地。就历史根源来说,黎平比邻近的县域更早地进入中央王朝的视野和更早地融入中华文明。黎平府这一建制,就是让今天的黎平人为黎平“撤县建市”而不断努力的历史根源所在,就是黎平人为了恢复黎平府的昔日荣光而不断努力,也是黎平人在历史与文化定位上的自我认同感。

三、黎平历史有利于提高黎平人的爱国情操

在黎平的历史中,从来不缺乏爱国者,其中何腾蛟就是最典型的一例。何腾蛟,黎平县城关镇人,生于1592年,卒于1649年,南明大臣,官拜太师,兵部尚书。明天启元年(1621年)乡试中举,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介休、汾阳、南阳、大兴等县令,崇祯十六年提为右佥都御史,湖广巡护。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南明叫做弘光元年,清为顺治元年)后,在历次的小南明朝廷中负责军务,组织抗清。永历三年,顺治六年(1649年)正月,在湘潭不幸被俘。清军多方诱降,许以高位,腾蛟不为所动,斩钉截铁地说:“汝何劳神,吾头可断,心可剖,欲降不能!”为表抗清决心,自被俘之日起,即水米不进。清六王子齐尔哈郎知其不屈,令其自缢。正月二十六日,他从容行至大埠桥畔就义,时年57岁。何腾蛟就义后,永历帝亲举祭奠,追授为“中湘王”,谥号“文烈”。康熙十四年,清廷表彰已故明朝忠臣,谥号“忠诚”并命为其建祠,今黎平神鱼井一带的忠诚巷就因其而得名。次年其骸骨移归故里,葬于黎平城西南之西佛崖,后建祠于城内神鱼井边,名“何忠诚公祠”。今天我们可能认为他忠于一个行将就木的明王朝,是愚忠,是不合时宜,是愚昧,是不会审时度势。但是在古代,受儒家思想教育的读书人,他们认为忠于朝廷,忠于国君,就是忠于国家,忠于人民。也只有以忠于国君、忠于朝廷表现他忠于国家与民族。何腾蛟的忠君爱国,浩然正气,一直激励着一代代的黎平后来人。在抗日战争期间,黎平孟彦人石韫琦为了抗日,自家胞兄被土匪杀害都无法顾及,坚持在抗日前线,直到牺牲,正所谓“战死他乡白骨未归故里土,阵亡祖国忠魂已上离恨天”。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自卫还击战中黎平涌现出一批批为国家和民族大义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者。

四、黎平历史有利于提高黎平人的敬业精神

为了发展黎平经济,让人民早日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黎平县各条战线,各行各业,都在努力工作,有些东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让黎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黎平社会经济发展的历程中,一批批敬业的开拓者走在了前例。如王开媛(1874—1947)为立志要为妇女破禁区,打开女子读书的大门,把丈夫被打死通过诉讼获赔的埋葬费捐出建立了黎平第一所女子学校——黎平荷花塘女子学堂,后改称黎平高等女子学校。2011年6月29日至7月1日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栗战书同志到黎平调研时,结合红军长征的“黎平会议”精神与长征精神提炼为“敢闯新路、敢于突破、敢于胜利”的“三敢精神”,再次为黎平全面建设小康进行鼓舞,黎平人也将拿出发愤图强、坚忍不拔、后来居上的志气,不向困难低头,不想挑战示弱,不向挫折妥协,努力地干事创业,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五、黎平历史有利于提高黎平人的改革与创新意识

黎平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交通相对落后。但是黎平人的观念与认识并不落后,黎平人反而有更强的改革与创新意识。如刻立于清同治五年三月十八日(农历一八六六年三月十八日)的婚俗改革碑,现存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平寨乡纪德村(锦屏、黎平、剑河三县交界的青山界四十八苗寨之一的)就是苗族人民敢于改革与创新,打破苗族传统婚姻习俗的一次有重大影响的婚俗改革。苗族古代的婚姻习俗是姑娘家必还舅家一个女儿,美其名曰“回娘头”,如不回娘头,姑娘家就要被舅家勒索大笔的背带财礼。“回娘头”说得好听,是亲上加亲亲又亲,但是我们知道近亲结婚是不利于子孙后代成长的,这种做法也是年轻的姑娘及其父母不愿意的,只是碍于亲戚情面和多年的转亲陋习,而无可奈何。于是,姜吉胜(1830—1901)召集青山界48寨头人商讨废除“回娘头”的姑表结亲陋习,并呈文报黎平知府,得到黎平两知府(任职交接之际,两知府共同签字)的肯定批示手谕,于是姜吉胜组织人员刻碑立约。婚俗改革碑刻立后,“十八姑娘三岁郎”和“十三四岁姑娘嫁老郎”的陋习得到遏制,姑娘家必须返还给舅家一个女儿的传统习惯和勒索背带财礼受到否定,这场婚俗改革,使我们青山界四十八苗寨的妇女们在自己的婚姻选择方面有了较大的自由,对当地婚姻有较大影响,现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力,在当地苗族婚俗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六、黎平历史有利于提高黎平人的和谐家园理念

黎平人以和为贵,注重乡里之间、邻里之间的和谐相处、共居共荣。为了使邻里之间和谐相处,教人向善,防止有人作恶,大部分苗家侗寨都把这些理念观念达成共识,都把相关款约刻石立碑,成为地方性的法律。其中黎平县境内最为著名的是德化乡高洋的《高洋大款治安规约碑》及他的《高洋惩治盗贼条例》和《高洋公行正义变亲风俗碑》。《高洋大款治安规约碑》从尧代让畔而耕,汉高祖约法三章,社会得以安定,为预防有人人心不古,见利忘义,开宗明义地说明其刻立的必要。《高洋惩治盗贼条例》则是《高洋大款治安规约碑》的附属款约之一,列出损害乡里和他人的十七种行为及根据情况恶劣程度进行的惩治办法,保证了乡里之间、邻里之间的人身与财产安全,让乡里之间的社会生产生活得以正常有序和良性开展,使乡里之间的淳朴民风得以长期保存。《高洋公行正义变亲风俗碑》是《高洋大款治安规约碑》的另一附件,列出守哨维护安宁、道路桥梁修补、振兴实业辟土开山、打扫阁巷四款维护社会治安和生产生活的义务及违反处罚谷物的额度,另一款是对刁唆健讼估愚民的惩治措施。《高洋大款治安规约碑》只是苗乡侗寨的冰山一角,在黎平的苗乡侗寨,刻立的地方款约碑随处可见。这些乡规民约使和谐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更能有效地让苗乡侗寨的社会经济得以正常、有序和良性发展。

七、黎平的发展现实有利于提高黎平人的优越区位自信

通过历代黎平人的努力,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黎平在交通运输上的优越区位优势得到了不断凸显。2005年11月6日,黎平机场通航;2012年8月16日松从(松桃至从江)高速黎洛(黎平至洛香)段开通,黎平接通了夏蓉高速;2015年1月23日,松从高速三黎(三穗至黎平)段通车,黎平接通沪昆高速;2014年12月26日,贵广高铁通车。黎平交通运输的发展现实,为黎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带动了黎平的红色旅游、民族风情旅游的发展。也为黎平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速,黎平经济发展进入“高铁时代”,让黎平人在社会经济建设中提高了优越区位自信,更加铆足干劲建设黎平。

黎平历史是黎平人的根,是黎平人永远都无法抹去的烙印。黎平人只有熟悉和懂得黎平历史,才能有更好的明天,就像大树要把枝叶伸向更加遥远的蓝天,必须把根深深扎进大地。充满自我认同感、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改革与创新意识和和谐家园理念的黎平人,一定会鼓足干劲建设黎平、发展黎平。黎平人熟悉黎平历史,有利于黎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早日实现,使黎平人在“中国梦”的筑梦路上早日梦圆。

参考文献:

[1]贵州省黎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黎平县志[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2]吴展文.黎平县尚重区志[Z].1994(内部资料).

[3]郭达津.黎平县人物志[Z].2001(内部资料).

[4]石干成主撰.黎平历史名人列传[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3.

[5]贵州省黎平县百校校史编纂委员会.贵州省黎平县百校校史[Z],2010(内部资料).

[6]姜胜祥,石敏.地方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新课程·中学,2014(4):91-91,93.

2013年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黎平地方历史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立项编号:2013A020)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中国梦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
家政女王的“中国梦”
为什么“中国梦”无意挑战美国
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梦”
英国公司发布“中国梦”调查报告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