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写作

2016-09-20 14:22许怀中
福建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散文集书名脚手架

我在念高二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习作,主要是诗歌,也写小说、散文、杂感之类,如今正好70周年。在大学读书阶段,因受聘为党报的通信员,主要写通信、新闻。在大学教学期间,以创作杂感随笔为主。从政以后,便写散文,陆续出版了十多本散文集。

到省委宣传部报到后,下榻于西湖宾馆一套房间,环境还算优美。我在厦大就教时的子弟,当《福州晚报》的主编,有个专栏“兰花圃”,来约稿。一个仲夏的薄暮,我到后区园圃漫步,明月当空,我忽然注意到荷塘湖心亭的脚手架。八角亭拆掉后,改建两层亭盖的亭子,已经成形,但脚手架依然在侧。忽然感悟在人生道路上,难免充当 “脚手架”的角色,一旦工程竣工,“脚手架便永远不存在了”。于是来了灵感,回房提笔写成散文《月下后园漫步》,文中写了这一段:“日后人们在亭子里游览观赏,可谁也不会想起这曾经帮助亭子建成的脚手架。它的价值和可贵精神,便在于它的自甘‘消失。人们可以设想,如果亭子建起来以后,脚手架不愿退走,却倒招人讨厌,便来埋怨它的碍手碍脚,大煞风景。”这篇散文发表后,夸张地说,散文创作“一发不可收”。

从政后,出差机会多,经常所到地方,当地主人热情招待,回来写写散文,也带聊表谢忱之意。

《月下后园漫步》收进第一本散文集《秋色满山楼》里,1988年9月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原来把杂文也编进去,后接受编辑建议专收散文。正好曹禺先生来闽参加闽台京剧活动,请他题写了书名。以其中一篇早年写的散文的标题作为书名。还收进几篇未丢失的“少作”。编辑为此书写了“内容提要”:“这是作者积蓄半生阅历写就的一部感人肺腑的散文集,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全书用行云流水、淡雅质朴的文字,抒发了作者对世界、对人生、对事业、对友谊的款款深情和执著追求……”出版后即将过去30个春秋,如今才认真读了这段热情洋溢的“提要”,怦然心动。想不到著名教授王瑶先生读后,给我写了一封勉励有加的信:“……我以前仅读过您的学术著作和论文,甚佩,功力之深厚。自您调动工作以来,私意颇感惋惜,盖搜集资料,掌握动态,细致分析,潜心著作,皆与目前之工作不易协调。今读此书,不仅对您之经历等有了更多了解,且文笔深沉优美,富有个人风格,因思今后似可多写一点此类文章,一则较易与繁忙之日常工作协调,二则此书篇幅似太少,大有发展余地。福建之诗人及散文家颇多,或与地域文化有关,故建议勿放过稍纵即逝之思维,长短不拘,暇即命笔,则待以时日,定可获得丰收也。”王瑶先生的信,感人肺腑。我尽力遵循其教导,勉力创作,不觉篇什甚多。

我把王瑶先生的信,原文放在第二本散文集《年年今夜》的首页,冰心老奶奶为之题写书名,书上并附上和她合影的照片。郭风老散文家写了序,序开头举古今中外散文家说明:“一些美丽的散文,似乎是出于一些学者名流以及教授之手。这种文学景象又似乎是一种世界性的景象。”他把我称为教授学者,“许怀中教授的散文,写得无拘无束,写得自然,但在无拘无束和自然中间,有一种严谨”。所有这些都体现老前辈对后辈的厚爱。

使我毕生难忘的是,冰心老奶奶为我第三本散文集《许怀中散文新作选》(作家出版社出版)写序,还附一封亲笔信。序写于1992年1月6日微雪之晨。开头写她的故乡福建沿海,山水的雄伟灵秀是描写不尽的,“我回故乡时才十一岁,只在福州城内外看过‘三山和鼓山,看得少又写不出来,辜负了故乡的山山水水”,这是她自谦之词。“幸而有位我的乡亲,散文名家许怀中教授,写了这本《香山翠湖集》(现改为《许怀中散文新作选》),他的那支生花的妙笔,把故乡的历史、风俗、人物,尤其是山水,描写得精深细腻、情境交融。不读到他的散文,就无从领略到福建这一片土地壮丽灵秀的一切!”序里充满对故乡的乡情和热爱。我怀着无限感激之情,写了《珍记这份厚爱》后收进散文集《芬芳岁月》。

散文集书名,有几本带着“月”色。如《年年今夜》采自“年年今夜,月华如练”。《月色撩人》《月满西楼》更加明显。那些年,常到北京开会,往往下榻京西宾馆的西楼,我很欣赏李清照的《一剪梅》词中的“月满西楼”的情景,便取为书名。更深层地说,“月”往往和往事相连,岳飞流传千古的《满江红》词中出现:“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他的平生征程,和“云”“月”分不开。李后主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秋月”和“往事”直接勾连。此类例子,不胜枚举。我的散文往往写往事,写人和事,大抵有故乡的乡情、乡愁,有抒写“八闽大地”的风情,有描摹“大江南北”,即是省外所到名山胜景,有追记“异域他邦”的散文,还有参加国际学术、艺术研讨会所写,如一组英国剑桥的散记、访问英国牛津大学的散文,《澳大利亚悉尼印象》系参加第22届艺术和传播大会所记。另一些是带团出国访问,如到菲律宾、日本等。更多是受友人邀请或自费出访,如赴新、马以及欧洲德国、法国、荷兰、卢森堡、奥地利、意大利、比利时、梵蒂冈等8个国家所写。(见《大海情缘》第三辑“欧风欧韵”)

散文中还有一些悼念文章,悼念领导、著名人士、亲朋好友等。

前些年每年都在老书画家吴老的组织带领下,到浙江金华一带采风、办书画展,金华市委宣传部为我出版散文专辑《放情婺州》,吴老称这一团组为“放怀”书画家一行,还在金华举行首发式、签名仪式等。

还值得提到的,是这些年请我写序的作者越来越多,上自省委领导,下至平民百姓,上自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十多岁的学生。我把序写成散文,也收进散文集中,另外出版《书城旅踪》一书。人所皆知,写序是件“苦差事”,有人写文章感叹“写序难”,这里所耗的精力可想而知,只有知己者懂得其中甘苦。

前几年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岁月匆匆》,是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的项目。正如书名所标出:岁月恰如流水匆匆而逝,我的散文是生活的厚赐,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它得助于文化清泉的滋润,发自有感世界。散文脱不了一个“情”字,“情”与“景”构成情景交融,“情”与“理”结合,便含有哲理的思考,“情”与“趣”渗透,就有“理趣”的韵味。它是岁月流逝中留下的心痕足迹。许多往事早已忘却,我从散文集中寻找到。

近年来,参加“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的采风,新近出版的《山海交响》散文集,收进我六年来采风所写的将近50篇的散文,它们都是写八闽县、市、区风采、风貌、风情的篇章。有人写评论文章,题为“描写特色文化,喷射文化魅力”。确实,这本散文,地方文化特色浓厚,文化底蕴较深,富有文化力度。“纪实性强,是散文集的一个特点,它是‘走进八闽大地的各个县市区采风成果,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回顾这些年采风团足迹遍及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域,也特别欣慰。”(见《后记》)

感谢有关出版社和读者对我散文的厚爱。山东教育出版社把我的《访英三题》选入高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这是我受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和美国传记协会邀请,参加在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举行的第19次艺术与传播国际会议所写的一组散文,课本“阅读提示”写道:“本篇访问记,根据内容拟标题,开头部分是总领,行文线索是游迹。……本文运笔舒缓,九曲八折,时间、人物、景物,布局井井有条,信手拈来,不留痕迹,不愧是游记观光之佳作。”(2001年7月出版)我还不时收到不同地方不认识读者来函要书或对我散文的评论,如2007年接到一封新疆策勒县张氏的信,他在县委办工作,从未谋面。信上说他是一名边防转业军人,原在西藏昆仑山类似“生命禁区”哨卡待了20年,在业余喜读文学作品,“老师的作品我拜读过,至今印象深刻的有:《秋色满山楼》大作。”接着写了一大段溢美之词。我的第一本“处女作”,居然在祖国的边陲,也能读到。每逢读了此类来函,心潮犹如波涛翻滚,特别激动而复杂。这也可谓是散文创作的一种动力。

生命不息,创作不止。

猜你喜欢
散文集书名脚手架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第十八届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获奖名单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The Book of Why:The New Science of Cause and Effect(中译书名《为什么》)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出书
完整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