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香自苦寒来
——黄梅戏艺人斯淑娴的口述史解读

2016-09-28 10:08吴苏悦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口述史黄梅戏传承

吴苏悦

(南京晓庄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黄梅香自苦寒来
——黄梅戏艺人斯淑娴的口述史解读

吴苏悦

(南京晓庄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摘 要】本文通过对黄梅戏艺人斯淑娴口述史进行解读,忠实记录了一位黄梅戏艺人坎坷的从艺经历,也从侧面为读者解读了黄梅戏艺术传承的艰辛历程。

【关键词】黄梅戏;口述史;文革;传承

2016年春节,笔者有幸在安庆市采访了著名的黄梅戏演员斯淑娴。在近两个小时的采访中,斯淑娴讲述了自己60余年的从艺历程,也从侧面向我们勾勒了黄梅戏的一段重要发展历史。

斯淑娴,1940年9月出生,初中文化。1953年进入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师从黄梅戏老艺人胡根杰学习黄梅戏表演艺术;1958年进入江苏省戏剧学校进修。她先后在一百多个大小剧目中饰演过主要角色和重要角色,能胜任正反面人物和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旦行角色以及反串小生。在电影《朱门玉碎》中饰演老夫人,获安徽省首届戏剧节演出一等奖;在《公主与皇帝》中主演太后,获安徽省艺术节演员一等奖;论文《人体与演唱的关系》被推荐参加了全国中西医结合眩晕及嗓音专题学术研讨会。

一、为生计幼年从艺

解放后,黄梅戏演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显著提高,黄梅戏从解放后到上世纪80年代都是比较走红的剧种,黄梅戏演员也是一个吃香的职业。但和许多黄梅戏老艺人一样,斯淑娴也是为了生计,在13岁经继父介绍进入剧团的。“那个年代没有艺校,条件很差,我的继父是一个京戏演员,唱花脸的,后来在剧团改了黄梅戏。当时我才读了两年书,我继父说,那这孩子就去学戏吧。当时只要有介绍人,人家愿意,条件又可以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关系去给评委们面试。我记得当时的评委都是老艺人,他们就让我唱一段,我怎么会唱呢?我当时在学校上学,一点都没有学过。后来我就唱了一首歌,就这样录取了。”说到入行,斯淑娴一脸无奈。

二、遇恩师始挑大梁

过去学艺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选择一个好师傅很重要。斯淑娴的入门师傅叫胡根杰,是她继父的一位朋友。虽是师傅口传心授,但要练真本事还得靠自己。一些老戏、传统戏根本没有剧本,只能从老艺人口中知道故事梗概,所以要学会非常不容易,必须自己认真听,仔细琢磨。

斯淑娴悟性很高,也很勤奋,没过几个月,就学会了人生的第一部戏——《戏楼会》,她在里面扮演两个角色,一个是小姐,一个是丫鬟。一年以后,她分得清平词和上下句,也能唱一些大戏了。师母胡玉芳有时候觉得累,有些戏不想演了,就让她去演,使她逐渐崭露头角。见她是个好苗子,师傅又教了她许多传统戏,为她打下了非常深厚的传统戏基础。过去演员演戏不同于现在,演员只根据戏的剧情和唱词来表演,曲都是演员自己来编。

1953年,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斯淑娴接触到了严凤英,这对她的艺术人生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53年的时候,为了提高剧团的人气和收入,严凤英老师怀孕期间来到安庆,继续演戏,剧团挂牌宣传,名角回归,票就卖得非常好。由于怀孕演不了大戏,所以就改演折子戏,严老师反串。当时团里因为我父亲的关系,就让我演了一个角色,跟严凤英配戏,当时我们年轻演员如果能和严凤英配戏,对我们的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那部折子戏叫《于永会母》,严凤英反串于永,我演她的妹妹,我的师母演妈妈。那段时间,每次严老师在台上演,我就在台下看,我记得她当时演了一部戏叫《戏牡丹》,我就发现她的唱腔很特别,后来我就仔细听她的唱法,仔细琢磨,但我年纪小不敢去问,就自己偷偷地模仿她,其实我没有跟她学过一天,但是后来大了,也跟她有了接触,她对我很好,所以我现在有些成就也好,都是得益于她。”说起严凤英,斯淑娴眼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建国初期,各个地区剧团开始并团,安庆的黄梅戏剧团也合并成民众剧团和胜利剧团,所有的黄梅戏演职员都被被分配到这两个团。民众剧团的阵容主要由王少舫、潘璟琍带队,胜利剧团由严凤英带队,斯淑娴被分到了胜利剧团。在问及两个剧团如何管理时,斯淑娴说:“两个剧团都是配合政府宣传,主要是《土地法》《婚姻法》的宣传,《小辞店》因为和《婚姻法》理念冲突,属于禁戏。两个剧团虽然都是民间剧团,但是由政府派人管理,每天演出结束后,将当天的收入扣除服装、场费和其他杂费,剩下的钱然后按等级分钱,工资是每天计算的。”随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指导下,民众剧团和胜利剧团开始合作,并一同组团代表黄梅调去上海参加华东汇报演出,一炮打响。后来大家觉得“黄梅调”这个名字不够大气,决定改名,当时备选的有“徽剧”“皖剧”,觉得都不合适,后来一致觉得改为“黄梅戏”,黄梅戏这个名称也就由此得来。

三、遭浩劫十年空白

正当斯淑娴的表演艺术日趋成熟之时,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黄梅戏不能演了,当年她26岁。1969年,她被下放到大别山区的岳西县。“现在回想起来,我仍旧不知道我当年做错了什么,一切来得太突然,感觉就像一夜之间,白天我还在台上唱戏,夜里就有人来抄家。”那时斯淑娴已经结婚了,按要求必须全家一起下放,说她是“牛鬼蛇神”,有资产阶级思想,穿奇装异服。1970年排样板戏《海港》,说需要她来演,她不愿意,因此又被安排到了岳西县的深山,环境恶劣。他的爱人有心脏病,过不去,她就斗胆找县委书记要求换地方,于是被换到了离镇较近的向长河。期间,她结识一同下放此地的老艺人吴来宝,两个人一起聊、一起唱,相处了十个月,这对她艺术功底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文革后期,黄梅戏开始大量移植样板戏,安庆市专门成立了一个《红灯记》剧组,安排斯淑娴演李奶奶,后来因她成分不好,换了演员,她又回到了农村。文革10年,斯淑娴没有演过一场戏,这对一名演员来说,无疑是最残酷的打击。

四、获新生老当益壮

1978年文革结束后,黄梅戏开始恢复传统戏,斯淑娴也回到了剧团,并出演了《珍珠塔》《春香闹学》《金玉奴》等一大批剧目,直到1998年退休。

斯淑娴嗓音优美,被圈内誉为“斯派”唱腔。对此,她认为过去是演员唱,作曲家在此基础上谱曲,可以和演员达成很好的共识,而现在黄梅戏的曲牌太多,太注重创新,一些作曲家已经脱离了传统戏的根基,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演员的需要,使得黄梅戏的路越走越窄。同时,一些年轻演员心态浮躁,基本功不扎实,用脑学、用脑思考的演员少,观众难以接受。戏曲是走心的艺术,只有用心唱、用心演,才值得台下为你响起的掌声。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戏曲艺术由过去的大众娱乐变成小众娱乐,从业人员数量急剧萎缩,有些剧种面临濒临消失的窘境。黄梅戏也面临着传承与保护问题,传承与保护,人是第一要素,离开了人,传承与保护就变成空话。值得一提的是,在黄梅戏名家龙宝玲、饶庆云等老艺人见证下,斯淑娴在去年初正式收朱登、施桂枫二人为徒,她表示:“黄梅戏的传承靠年轻人,作为老一辈艺人应不遗余力地传授给他们。年轻人应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在立足传统基础上推陈出新,使黄梅戏这门传统艺术保持旺盛活力。”

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斯淑娴曾几度落泪,60多年的风雨从艺路,有些记忆只能停留在那个年代,也只属于那个年代。我们在感叹老一辈艺人为艺术事业奉献一生的同时,也衷心希望黄梅戏的舞台永不谢幕。

参考文献:

[1]王拓.“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研究的困境与向度——“非遗”口述史研究文献述评[J].艺术经纬,2013(4).

[2]程中原.谈谈口述史的若干问题[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3]班友书.黄梅戏古今纵横[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9).

[4]安徽省艺术研究所.黄梅戏通论[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0(12).

[5]里奇.大家来做口述史[M].王芝芝,姚力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018-02

作者简介:

吴苏悦(1994-),女,安徽安庆人,南京晓庄学院音乐学院2016届本科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江苏省优秀论文培育计划项目“黄梅戏家族传承之口述史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口述史黄梅戏传承
黄梅戏《中国梦》
黄梅戏《祝福》
大型黄梅戏《寸草心》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2016年安庆“十一”黄梅戏展演周优秀黄梅戏剧目展演一览表
关于口述史的若干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