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岸北园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

2016-09-28 20:43戚正欣
钟山风雨 2016年4期
关键词:右派剧团家乡

戚正欣

2015年3月23日,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从口岸北园走出的抗战老战士陈模先生,走完了他92年的光辉历程,在北京与世长辞。

胡耀邦向他行了三鞠躬礼

1979年3月,北京西苑饭店。团中央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团委书记会议在这里举行。会议快开始了,与会的代表已陆续到齐,这时,一位应邀参会年近六旬的老人从外面走进会场,在后排随便找了个位子坐下,根本没有引起周围人的注意。

这天,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长、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的胡耀邦被邀请给大会讲话,他刚走进会场,一眼就看到了坐在后排的这位老同志,紧紧握住老同志的手,问他的工作问题解决了没有,当对方回答说已经解决了,耀邦同志又问他的身体怎么样,老人回答说身体挺不错,这时,耀邦同志连声说道:“那就好,那就好。”随即拉上他走到前面,让他坐在第一排的一个椅子上。

大会开始前,耀邦同志走上主席台,指着前排坐着的那位老同志说:“这位是陈模同志,是我们团中央的高级干部。在57年反右派斗争中,陈模同志吃的苦头最多了,把他整错了,造成冤案。这件事情我也有责任,最后我还是签了字嘛!整错了人,就得改正。我现在向陈模同志赔礼道歉!”说着,走到陈模面前,弯下腰,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陈模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口岸北园到孩子剧团

陈模,原名傅承谟,曾用名程谟,1923年9月8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口岸镇北园(现江苏省泰州市口岸街道口岸社区北园组)一个贫农家庭。在家乡念了6年私塾。1931年,家乡发大水,9岁的他跟随父母逃难到上海,在一家纱厂做童工,过着如夏衍《包身工》中描绘的那样的生活。1936年,进入了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上海临青学校工人夜校读书。

上海“八一三”抗战后,以临青学校孩子歌咏队为基础,成立了孩子剧团,吴莆生(中共党员)任干事长(后改为团长)。陈模任干事会干事、生活管理部部长,并担任《抗战儿童》杂志主编。他们出壁报,画漫画,呼口号,贴标语,以抗日戏剧、歌咏为武器打击日本侵略者,成了全国有名的抗日宣传队伍。

同年11月上海沦陷,吴莆生率领剧团22个年龄在8到16岁的孩子离开上海,经南通、徐州、郑州,于1938年1月抵达武汉。1938年4月,孩子剧团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收编,由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直接领导。

武汉失守后,孩子剧团辗转长沙、株洲、桂林、柳州、贵阳,于1939年1月到达陪都重庆。在武汉及重庆,周恩来和邓颖超多次接见孩子剧团成员,郭沫若和民主人士冯玉祥给剧团提供了许多帮助。陈绍禹(即王明)、冯玉祥、茅盾、沈钧儒、邵力子、吴国祯(时任国民党汉口市长,后曾任国民党中宣部长、上海特别市市长)等均为孩子剧团题了词。

在此期间,陈模于1938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5岁。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加紧了对孩子剧团的监视,陈模也被特务列上了黑名单,党组织让他秘密撤离重庆,于1941年到了延安。

在哈尔滨参加创建青年团

在延安,他担任了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教育长彭真的秘书。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处于政治真空,党中央指示东北局,迅速在东北建立长期永久的根据地,“必须派必要的老部队和干部去开辟工作,……有如汉高祖之汉中”。在这一形势下,陈模跟大部队来到了东北。

陈模被编入“五四”青年干部工作队,队长是蒋南翔。后来蒋南翔任东北局青委书记,直接领导哈尔滨的青年工作,把陈模调到了他身边。在东北,陈模历任中共哈尔滨市委学生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书记,哈尔滨市毛泽东青年团执行委员会主任兼青干校党总支书记、干部科长,黑龙江省团委副书记。

陈模把哈尔滨的青年工作搞得热火朝天。前方需要军火和衣被,他就提出“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响亮口号,号召机械厂的青年工人夜以继日地生产枪炮子弹,鼓动被服厂青年工人突击生产军服、军被,支援前方。他还在青年学生中进行宣传鼓动,请了许多知名人士与学生见面,作报告,举办青年干部学校,为建团做准备。

在陈模的努力下,在中共中央青委和东北局的支持下,1947年11月进行了农村和工厂的建团试点,近两千名民主青年联盟盟员转为青年团团员。陈模担任哈尔滨毛泽东青年团团部主任。后该团改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哈尔滨建团的经验,为在全国各解放区建团工作提供了借鉴。

中国青年报的元老

陈模从小爱好文学,在孩子剧团时就是个“小笔杆”。他在哈尔滨做团的工作时,常给团中央《中国青年》杂志写文章。1951年初团中央要创办《中国青年报》便看中了他。3月,将他调来参加筹备工作,后担任报纸副总编辑兼报社党总支书记,这时,他只有28岁。

陈模出身好,有团的工作经验,又懂点文学,在报社主管青年运动的报道(包括青工、青农、学校和团的工作),几乎覆盖了报纸的“半壁天下”。

1955年末,随着形势的发展,青年报决定从1956年元旦起由周二刊改成日报,而这时,报社总编张黎群又随刘少奇去了南方视察,改版的重担就落在了陈模身上。改版的许多重要事项都要他作出决策,在报纸是否横排上,他拿不定主意,于是他通过他人向周总理作了请示。总理说:“你们报纸读者主要是青年,青年喜欢新生事物,所以我赞成青年报带这个头,改横排。”从而坚定了陈模改版的信心。

改版后,他不是坐在家里编报,而是带领编辑、记者,深入基层,亲临现场,作了不少及时有分量的报道。他深入工矿企业和农村,报道了若干先进模范人物,从而推动了全国城乡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厄运临头泰山压顶不弯腰

15岁就入党的陈模也没能躲过1957年的那场政治风暴。反右斗争开始后,胡耀邦率中国青年代表团访问中近东国家,报社的运动由另一名同志主持。此人一贯极左,以整人出名。陈模未能逃出其毒手,在讨论右派名单时,常委梁步庭、张曙光、张黎群都不同意将陈模划为右派,认为陈模从小参加革命,历史清楚,表现好,现查他建国以后写的100多篇文章也都没有问题。张黎群甚至说:“陈模吃过小米,扛过枪,你把他划成敌人,他想不通,会自杀的。”会议主持人立刻厉声批判道:“你这是温情主义。他要死,就让他死好了。”

耀邦同志出访回国后,听说中青报打了右派17人,占中青报总人数的17%,很是焦虑和着急,力保陈模等几位同志,却未能成功。

戴上右派帽子的陈模精神上受到极大打击,深感无地自容,无比悲愤的他决心卧轨自杀。他独自从报社要了一辆汽车驶向西郊,在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宿舍门前遇到了蒋南翔,蒋得知其想法后,进行了连夜的贴心开导,才让他重拾活下去的信心。

1958年开春,团中央(含中青报)系统的“右派”们都要下乡劳动了,胡耀邦与陈模等下去的人谈话。他说:“你们犯的错误就其性质是十分严重的,可我今天不谈这个‘十分,而着重讲另一个‘十分,就你们的前途来讲是十分光明的。你们既要看到你们的错误、不足,还要看到你们的长处和优势,……我相信,你们会迅速地进步的。许多原来是党员的人,还会回到党组织里来。”陈模流泪了,好多人流泪了,掌声在大厅里经久不息地响着。临别时,耀邦同志拉着陈模的手说:“要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啊!”

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

“四人帮”粉碎后,陈模的右派问题逐步得以解决。1978年7月,陈模给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的胡耀邦写信,要求平反。不久,为了让陈模早日出来工作,胡耀邦帮他先解决了重新入党的问题,重新入党第二天,他就被任命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党委副书记兼少儿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同年12月,中央57号文件下达,他的右派问题得以彻底改正,党籍也得以恢复。1981年5月,陈模调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市文联党组书记、文联副主席。

从1958年到1978年,整整20年,正是人一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时期,可陈模却被“右派”和文革耽误了,他不消极、不悲观,千方百计把失去的时间找回来。在以后的30多年里,陈模以顽强的斗志、旺盛的精力创作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陈模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1939年出版中篇小说《台儿庄的小战士》,1979年以来出版有长篇儿童小说《奇花》、短篇儿童小说集《失去祖国的孩子》。选集有《陈模儿童文学选》、《陈模童话故事选》。离休后继续从事儿童文学创作,2002年出版了中篇革命传统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和小说集《啊,高老师》。迄今已创作出版28本著作,4部电视剧,1部电影,达350多万字。作品多次获奖,是中宣部表彰的抗日战争时期老作家之一。

陈模离乡数十年,始终没有忘记故土,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家乡每有人去,他都问长问短,关心家乡的近况。他自己也曾多次回到家乡,为家乡学校的学生作报告,辅导学生写作。上世纪80年代末,家乡一企业负责人因得罪了上面个别领导而遭诬陷,企业濒于倒闭。他知道后,深入调查,弄清真相,写出了颇有分量的长篇报告文学,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为后来该企业负责人的甄别作出了努力,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顾鸿)

猜你喜欢
右派剧团家乡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小说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