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民素质缘何参差不齐

2016-09-28 10:56田霞高若婷
人民论坛 2016年25期
关键词:失衡社会转型现代性

田霞+高若婷

【摘要】引起国民文明素质失衡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包括现代性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影响,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影响,以及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的影响等。从根本上说,当前国民文明素质失衡是一种历史性现象,它会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

【关键词】国民文明素质 失衡 社会转型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艾利亚斯在《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的进程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受制于不同阶段的社会结构,是一定国家、民族和社会不同力量之间的关系结构长期发展的结果,它的形成也受制于某一民族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心理结构和个体心理结构,由整个社会努力习得并使之固定下来。可见,国民文明素质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涉及体制的、政策的或个体的因素,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领域。对于这些领域的深层原因,要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进行哲学的思考。

现代性的消极影响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的变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国民的精神世界、生存状态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进一步泛滥。消费社会漠视人的精神世界,工具理性阻隔了价值理性,道德堕落、信仰缺失和精神萎缩成为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日益加深的两级分化问题使国民产生失衡心理,这是造成国民文明素质失衡的深层原因。

国民能够理性地认识生活世界的公共价值,但是在对自身价值的理解上发生了偏差或对立,人们的公共价值准则与对自我的理解相分离的结果,是产生了种种相互对立和冲突的价值观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状态。人性畸形张扬,自我批判能力严重不足,自我修养缺乏,道德观念难以提高,腐败现象、欺诈行为时有发生,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凸显。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不和谐现象也日益凸现。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显著提高,但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利用,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雾霾天气严重危害人的健康,自然资源开始枯竭,这些现象说明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文明、心理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的生态文明素质还十分缺乏。

因此,现代化建设是提高人的文明素质的必要条件,但它却不一定能自然而然地促进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相反还可能对人的发展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市场主体天然地具有利益最大化的倾向,如果不对其加以理性的指导和培育,就可能导致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下降,成为妨碍市场良性运作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障碍。

社会转型期问题的凸显

如果说现代性影响了精神文明、心理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状态,那么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则对人们的生活文明、道德文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执政机构在处理公民公共事务的过程中,不道德行为因为成本低而不断泛滥,这种制度缺失的社会背景加剧了国民文明素质失衡的情况。功利主义的泛滥,使假冒伪劣产品、商业欺诈行为屡禁不止,在少数地方、部门和单位,部分党员干部缺乏理想信念,生活奢靡,专制思想严重。一系列负面事件敲响了警钟。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固然与个体的文化道德素养息息相关,但缺乏外部机制的约束也是催生不文明行为的重要原因。制度的不规范,使发生不文明行为的成本比较低,从而助长不文明行为的发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违法不究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人的行为方式与社会和国家利益相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市场经济不完善和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的表现。

其次,在当前中国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结构、公民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但对于市民社会而言,公共空间发育仍然不足。中国社会转型,实质是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就意味着人员的集中和加速流动。与城市化过程中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公共空间相对变小,加之中国社会成员的文化背景、整体素质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种陌生人社会在共享公共空间时,各种关系的处理就变得较为复杂。人们在家族血缘关系等熟人社会中往往会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但是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社会成员频繁流动,人们进入陌生社会以后,就容易不遵守甚至故意违反社会公德。中国人缺乏公德意识和公共精神,不是因为中国人有劣根性,其深层原因是个人在私人领域的权利总是被压制,其私人利益无法通过正当渠道得到满足。中国的传统教育和德治以塑造圣洁的“新人”为宗旨,而现实的中国社会却促成了一些人的奴性、糜烂、冷漠等精神气质。

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和区域发展不平衡

国民的文明素质结构取决于社会结构,归根结底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偏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不同地区,国民文明素质呈现出较大差异,文明素质的高低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刻影响。

要提高国民的文明素质,要充分考虑我们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特点,尤其是充分考虑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现状。要考虑到我国区域间和各民族间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状。东南部经济带整体比较发达,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增长,市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文明素质有了显著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较为关注自己居住的生活环境,对他们的文明素质的要求目标也比较高,提高起来也比较容易。而在我国中西部、内陆边疆等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相对低下的欠发达地区,有的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义务教育普及难度很大,文盲较为普遍,他们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文明程度比较低,普遍存在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思想。可见,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需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为物质前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国民文明素质的需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

全球经济一体化把全世界纳入西方话语范式中,导致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冲突。在对待中西方文明的关系问题上,有新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些学者主张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要以自己的传统文化为根基,并对西方现代文明加以批判性吸收。他们一方面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另一方面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文化传统的民族性不能掩盖人类的普世价值。尽管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容取代的部分,但是西方文明中也有合理的内核。文化在具体形态上尽管表现出千姿百态,甚至水火不容,但实际上不同文化中有共同的人性,因此不同文化间有一定的兼容性。

特殊性不能代替普遍性,过于强调文化特异性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我们在向西方文明学习的过程中,总是过于重视形式和表面的学习,而忽视了西方文明中实质性的东西。西方文明中如自由、民主、科学、人权、平等、法制等价值追求不仅是西方的,也是全人类的。任何一个国家如果不把自己卷入到这种世界生活中去,其固步自封的消极态度就会导致民族的衰落。中华民族创造的动力不可能来自传统,而只能来自于当代改变了的现实生活。因此,需要以现代化的需要为标准,来批判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合时宜的过时的要素,对传统文化进行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当然,在中国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正在不可避免地被解构,而趋向现代性。如果说文化传统对于文明的形成没有影响的话,那么世界就不可能呈现出多样的文明样式。完全抛弃文化传统,就会导致文明的合法化危机。因此,不能完全忽视文化的延续性对于塑造文明的影响。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思想政治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①刘智峰:《道德中国:当代中国道德伦理的沉重忧思》,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责编/谭峰

猜你喜欢
失衡社会转型现代性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双城记》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偷自行车的人》与《小武》分析比较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
试论高中招生失衡的原因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