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现代都市精神生活

2016-09-28 19:02胡杏
戏剧之家 2016年16期
关键词:空虚都市现代性

胡杏

【摘 要】都市的现代化,带来了科技的革新,经济的发展,也使人的精神生活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关于时间瞬时性的感受,震惊式的体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甚至有人规避社交“自我隐退”,患了“畏触症”——“城市病”在都市中满是“触角”。我们呼唤都市精神生活的改善,呼唤精神生活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关键词】现代性;都市;短暂;震惊;空虚;理性;算计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8-0265-02

李欧梵在《上海摩登》的序言中坦言:“我认为现代性一部分显然与都市文化有关。”的确,现代性的问题被提出,与工业化、城市化、甚至全球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作为工业化与城市化空间载体的都市,自然成了现代性的发散与集聚地。在现实的生活中,客观的环境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又有什么变化呢?现代都市精神生活又呈现出怎样不一样的特点呢?

最早注意到城市的发展和人的行为、体验之间联系的当推本雅明。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捕捉到现代生活的“倩影”,她“短暂”“偶然”“过渡”。人们认识到时间的不可琢磨,看不到时间背后的历史与过去,转而去关注它的当下性,并指向未来。这应该是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的快节奏有很大的关联。当下的科技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你还来不及去把握当下的经验,下一个新的东西的出现,使得你过去的经验变得毫无用处,历史似乎丧失了价值,把握现在就成了当下生活的主题。

经验变得“无处可寻”,取而代之的是不断对现在的生活做出反应的“震惊”体验。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东西、新感觉,也带来了它的附属品“城市病”。作家沈从文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常常自诩为“乡下人”。由乡村移居到城市的他,常常对城市“颇有微辞”。他认为城市人睡眠不足,营养不良,连感官都有点麻木不仁,还说这样的城市人是不幸的,造成这种不幸的是这个现代社会。显然,对他来说,城市的精彩、新奇都隐去了,只剩下城市的喧嚣,还有“失眠症”。城市的喧嚣刺激着人的神经,让它难以放松下来,人的精神也变得紧张。

沈从文由于对都市有着深刻的怀疑和难以弥合的对抗心理,于是冷眼审视都市,对都市文化予以毫不留情的批判。在他笔下,都市人被金钱与权势等非人因素支配,他认为人性的没落全在于丑陋的都市,“这种‘城里人仿佛细腻,其实庸俗;仿佛和平,其实阴险;仿佛清高,其实鬼祟……老实说,我讨厌这种城里人。”明显地流露出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

都市人一切向钱看的心理,西美尔则把它解释为是受到货币经济的影响。在西美尔看来,“现代性史前史存在于货币经济的发展之中,他认为是货币经济,而不是资本主义引起了社会关系的转化,并造就了都市生活主要特征的根源。”西美尔明确地指出,“货币经济确实主宰着大都会,在奔流不息的金钱溪流中,所有事物都以相等的重力漂荡,都市人从未表现出如此的务实。”而这种务实的态度,将交换形式上的平等与实际上的冷酷无情结合起来。

对于货币这一手段的盲目追求,使现代人产生了空虚和无聊的感觉。现代人为了无限制地追求快乐,其神经长时间地处于最强烈的反应之中,再也感觉不到对象的意义和价值的差别。个体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成为一种毫无激情可言的自动化体验和反应,一切变得陈旧、平庸、千篇一律和没有新鲜感。因此,货币也在结构着都市人的情绪:“货币对主体的人激起了两种相反的情绪:最深的悲哀和最大的幸福。”

因为货币,任何东西都变得可交换了,并且是“等价交换”。货币既是把人和物分隔开的屏障,又是消除这一隔阂的媒介。一切物品都可能成为商品,物品也祛除了其身上的感情、寄托等附加值,变得单调,没有什么特色而言。货币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介入,虽然大大增强了人际联系,使个体获得空前的自由和解放,但是这种自由的代价,却是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无情以及人类对独特性和差异性事物感觉的日益萎缩。

于精神领域,则表现为“理性至上”和“算计”。无价的东西被赋予“价值”,再与货币来等价,继而交换。人与人再也不需要“情感”,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越来越小,心理距离却越来越大。都市人在交往中表现出的不坦诚、冷漠,甚至是腻烦,被理解为提高抵制他人的要求和期待这种能力的手段。

本雅明在《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也提到了都市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感觉的麻木。在各种流动的空间中,例如公交车上,人们可能相对几个小时而没有一句交流,人们好像都在乐于活动在自己的私人空间里。隐私,是作为一种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但某种程度上也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的世界你进不来,你的世界我进不去,人们的思想好像是独立了,但在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缺少智慧的碰撞,不是一种封闭是什么?这与都市自己自诩的丰富、包容精神形成了反差。一端是城市的“丰富多彩”,一端是人精神的凋零。

西美尔将人精神方面的这种自我封闭归纳为“自我隐退与现代畏触症”。所谓“自我隐退”“矜持保守”显示了现代都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生活于现代都市中,人们为了保留最后的个体性和自由,往往采取“自我隐退”的保护机制。都市繁华的内核中是都市人越发感觉到的孤独,形单影只,宁愿退回到自己的壳。这种避免与他人接触,谨慎交往,最终产生一种现代感觉特征,在病理学上被称为“畏触症”,也就是怕极了接触物体。“畏触症”,不仅表现为对物的畏触,也表现为对人的畏触。大都会的精神生活异常丰富,而个人只是孤独地走在人群中。

都市文化,对个体自由的需求,导致个体最终选择“向内转”,即所谓的“审美隐退主义”,退回到内心深处,保护个体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但这种自由和个性的保存在我看来,是一种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于个人和社会都没有益处。

对现实的规避让我联想到“宅男”和“宅女”。这类人群大多是青年、青少年群体,也是随着现代化的出现而出现的。近年来,“宅”文化渐渐地和社会、时代的发展相适应,呈现出积极的方面,但是其消极的方面也是明显的。

由于网络的普及,淘宝、微信、支付宝、快递等服务的发展,使得“宅男”和“宅女”足不出户似乎就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问题,甚至包括交友、恋爱。但是,“宅”的生活方式,在方便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处事心态。“宅”群体通过网络超越空间的距离结交各方各类朋友,免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际障碍,在交往和处事时有选择真实与隐匿的自由。然而,长期的不使用口头语言来和人交往,也容易导致宅族群体性格愈加孤僻,不善言谈现象更为严重,甚至会带来社交能力的错位与委缩。进一步讲,发展下去很容易使人产生懒惰心理,放弃社交,放弃与社会的连接,放弃责任,甚至放弃工作、成为“啃老族”。

现代性带来了人们意想不到的新奇、变化,但并不是所有“新”的东西就毫无缺点。现代化的都市就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不可言说的“痛苦”,人与人的淡漠、算计、距离、畏触,需要呼唤温情的阳光。人脸上的麻木、无表情,需要呼唤真诚的笑容。

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不会自动带来精神生活的改善,都市物质生活的发展也不能以精神生活的衰退为代价。都市文化建设应该与城市改造同步进行,否则就会出现都市发展与都市文化建设不相协调的情况,这两者之间差距的加大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增订版)[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2]李欧梵.未完成的现代性[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欧梵.上海摩登[M].上海:三联书店,2008.

[4]本雅明.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史书美.现代的诱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空虚都市现代性
潜行水下 畅游都市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购买“空虚”
15 Seconds to Stardom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威尼斯:水上都市
都市通勤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高三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