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探究

2016-10-08 00:19郭艳鸿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8期
关键词:课堂导入学习兴趣高中语文

郭艳鸿

[摘 要]现在是新课程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又要还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益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导入作为一节课的开端,对于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高低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及作用。语文课堂的导入方法探究是本篇文章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导入;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恰到好处的课文导入就如一块磁铁,一进教室就吸住学生的眼球,便能在开课伊始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活泼,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为整堂教学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因此,设计导入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切入点,内容和方式必须独辟蹊径,富有新奇性,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以下是我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积累的一些课堂导入的方法,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诗歌导入

诗歌是一种最主要的抒情文体,在课堂导入中恰当引用诗歌,能起到渲染气氛、调动情绪、使相对枯燥的学习在诗情画意中展开的作用。

比如我教《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就引用了一些诗词:“一提到深秋,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秋天的萧瑟。

如战国楚·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自古逢秋悲寂寥,如被尊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绘了一幅秋郊黄昏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但也有人发出不同的声音。唐刘禹锡《秋词》中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作者另辟蹊径,一反文人悲秋的伤感情调,赞秋气、吟秋色,唤起人们冲破云霄凌空直上的勇气;更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多少年后,有位诗人在长沙奏出了同样的一首秋之壮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让我们走进诗人的内部世界,领悟他对秋的所思、所想,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这样,既让学生积累了一些诗词,又营造了诗意的氛围,为后面的诗歌教学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可谓一举两得。

二、歌曲导入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作用,能熏陶人的性情,能抒发人的情感。现在中学生很爱听歌曲,许多人也都有MP3、MP4等,利用课余时间在听歌曲,甚至两人合用一个在听。所以我在教高中语文必修一时,就利用学生爱音乐的特性,让他们先熟悉音乐,提起对课文的兴趣。

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主题曲《好汉歌》: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参北斗哇,说走咱就走你有我有全都有哇,路见不平一声吼哇,该出手时就出手哇,风风火火闯九州哇!嘿呀依儿呀唉嘿唉嘿依儿呀……”

激昂的曲调立刻调动了学生的激情,在这时我又抛出了问题:“ 在我们的印象中,梁山好汉就应该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当遇到不平之事时就会挺身而出,手刃仇敌,铲除贪官,替天行道!歌词当中也有这么一句——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是否所有的梁山好汉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呢?”学生的兴致又被调动了起来,迫不及待的想在文章中找出答案。

又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就让学生听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让学生在柔美的韵律中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如在教戴望舒的《雨巷》时,就从《丁香花》入手,让学生对丁香花有一定的理解,从而明确作者的丁香情结。教《鸿门宴》时,让学生听屠洪刚的《霸王别姬》,音乐响起,学生立即被歌曲中所体现出来的项羽对虞姬的万丈柔情以及英雄末路的无奈深深吸引,然后再问:“曾经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怎么会沦落到这样一种下场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司马迁是如何告诉我们的。”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

三、创设情景式

教师在导课时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定的情境,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深入体验教材内涵。这样,学生在导课中积蓄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

下面我就运用创设情景式的导入新课《荆轲刺秦王》:

今天,我们来上新课《荆轲刺秦王》,关于荆轲,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北宋苏询称其“始速祸焉”,朱熹认为他“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但司马迁却为他立传,并在《史记》结尾评价其“名垂后世”。还有其他人,如陶潜,称其“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为什么前人对他会做出这种评价。相信我们学了这篇课文,也会对荆轲有更深入的了解。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又如上杜甫的《登高》时,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景: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他疾病缠身、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个老人是谁呀?——是杜甫。

四、故事性导入

讲故事是教师进行新内容导入常见的方式。用这种方式构成的导入往往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为中学生年龄尚不太大,有很强的好奇心,对听教师讲故事自然非常感兴趣,所以,在语文课上运用故事性导入,还是非常合适的。

上《咏怀古迹》(其三)前,我就先给学生讲了有关昭君出塞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同样如上《小狗包弟》一课前,我先用低沉而委婉的语气给学生讲述了一个文革中志愿军战士回国后受到极左势力迫害的悲惨故事,使学生都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从而为理解小狗包弟及作者巴金的遭遇,激发他们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忏悔意识,做好了充分的情感调动准备。

设计这种导入语,所选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且对学生而言要颇具吸引力,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这种导入语的作用。教师在运用这种导入语时,一定要先锻炼讲故事的能力。精彩、动人的故事情节,合适的语速,多变的语调,再加上教师丰富的表情,必然会使你的导入语娓娓动听、真切自然,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五、多媒体导入

在高中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如《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荷塘月色》、《再别康桥》、等等,对这些古今中外的诗词文赋,要进行咀嚼鉴赏,品味其中的美,美的氛围和背景是不可少的,但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地结合,且费时费劲,收效甚微,而用网络的超时空性,下载适合的声音和图像,利用多媒体链接,会令意境全出。

如教学《滕王阁序》,学生预习全文后,会感到文字很生疏,不能感受其美,这时在上课之前先播放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在滕王阁录制的现场配乐朗诵,再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从视觉、听觉上引起审美的兴奋,获得审美的愉悦,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兴趣去背诵体悟;也可用于加深学生理解,在涵咏文字后,再播放。

在美的氛围中更能体味文本的内涵和美,这是一种惬意的、赏心悦目的教学境界,一种教学艺术化和教学科学化完美结合的体验。在这种境界中,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怎么会不提高呢?学习语文的兴趣怎么会不大增呢?

课堂导入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精心设计好导入语言,灵活运用多样的导入方法,才能迅速引领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他们以课堂主人翁的姿态,开展生动活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最终获得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课堂导入学习兴趣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