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当深思而慎取

2016-10-08 17:12李一霖
作文·初中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褒禅山皮匠深思

李一霖

作为一个中学生,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碰见一些让人望文生义的成语或大家习以为常的错误字音字形。我有心把它们统统揪出来汇总一下,以示纠正,但终究是学海浩瀚而我本人才疏学浅,不能遂了心愿。仅以此文抛砖引玉吧,以期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让我们共同维护中国文化的纯洁性,正本清源。

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话什么意思呢?今人普遍是这样理解的:不孝的事情有三件,没有后代子孙是最大的不孝。然而此话当真如此理解吗?

经查证资料,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分析原文,它的意思应该是:不孝的事情有很多,不尽作为后代子女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舜没有告知父母就结婚了,是没有尽后代之责,但君子认为,舜的行为和告诉父母一样。孟子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尧帝是在考察了舜的德行后,才决定把两个女儿嫁给他的。这两个女儿就是大家熟知的娥皇和女英。但当时,舜的父母对他还有偏见,舜觉得告诉了他们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就没有禀告父母。但古代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拜堂时也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所以私自结婚当然是大不孝。

这样一比照,一般老百姓理解的“无后为大”之意就有失偏颇了。首先“不孝有三”的“三”不是指“三件事”,而是指“多件事”,这应当算作文言文译读错误。其次被误解最深的是“无后”二字,它不是说“没有后代”,而是“没有尽到后代的责任”。之所以理解偏差会如此之大,原因也很简单:一是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就是传宗接代,多子多福;二是没有联系上下文,断章取义。读文章最怕的就是断章取义,清朝的文字狱,历史上的许多冤假错案,都是它惹的祸。

古往今来,像这样以讹传讹的例子真是不少。比方说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其实在这句话中,“臭皮匠”和诸葛亮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有人还牵强附会地为它编出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为了刁难孙权,让他派人造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宝塔。正当孙权一筹莫展之际,三个摆摊的皮匠想了个办法,他们用牛皮缝了一个巨大的葫芦,再往里面浇铸铜水。大功告成后,诸葛亮再也不敢小瞧东吴了。甚至,有人还把另一个版本的故事编进了小学课本里:诸葛亮带兵过江,因江水湍急,暗礁遍布,将士们无法过江。后来来了三个做牛皮活儿的皮匠,他们想出一个办法,让诸葛亮买来一批牛,再把整张牛皮剥下来,封好口后往里吹气,做成牛皮筏子,这样渡江时就不怕被撞了。诸葛亮按照他们说的做,果然顺利渡江。

这两个故事倒是挺生动,却都是讹传。那么它本来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其实“皮匠”应该写作“裨将”,是副将的意思,就是说几个副将的智慧加起来可以抵得上诸葛亮。可能因为“裨”字难写,老百姓就把它写成了最贴近生活的“皮匠”了吧。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玩笑话倒也没什么,但我觉得在编写教材时应该考察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讹传的东西就不应该随便写进课本,否则岂不误人子弟?且有篡改历史之嫌。

还有一个常用的成语是“无奸不商”。一提到这个词,商人那副狡猾奸诈、唯利是图的嘴脸立刻浮现在人们脑海中。实际上“无奸不商”原本写作“无尖不商”。古代买米以升斗作为量器,卖家在量米时会以一把红木戒尺削平升斗内的米,以保证分量准足。但诚信的商家总会在上面多加一撮米,形成一撮“尖头”,尽量让利给顾客。这原本是告诫商人做生意要讲诚信,童叟无欺,如今却演变成了对商人的讽刺、鄙夷,甚至侮辱,这真是谬之大矣!

王安石在《褒禅山游记》中说,褒禅山也叫华山,不过不是五岳中的西岳华山。作者在文中写道:“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又在文末写道:“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者以山名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于是触目伤怀,感慨不已。放眼当世,何止是古籍,有多少事莫不是以讹传讹。小到用错别字、错用成语,让人贻笑大方;大到散布流言蜚语,蛊惑人心,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不轻信传言,不在没弄清事实的情况下散布这些传言,是每个人的责任。“深思而慎取”不是学究,不是迂腐,而是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它应该成为每个人为学做人的准则。对当今社会网络发达、信息速递快播的现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褒禅山皮匠深思
语文“创课”需要反思意识
——以《游褒禅山记》教学为例
何鸿舫巧治“黑疸病”
“臭”皮匠开启法国“香”时代
且行且深思——智能交通发展之我见
街边即景
深思慎取意 细说与君听——《游褒禅山记》主题一元论
“杨皮匠”雅鞋吸引国际佳丽
记游寓志脉络清——《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游黄山记》比较谈
对“桃花源”的追问与深思——关于《桃花源记》的深度研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