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并非“吃苦体验”

2016-10-13 15:56
大众健康 2016年9期
关键词:同伴榜样挫折

韩秀梅

“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很快能从痛苦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

现在的幼儿由于家长的溺爱,普遍任性、心理脆弱。这是转型期的社会环境与传统的子女观、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相互作用形成的。美国心理学界流行“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的说法,遭受挫折很少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深感痛苦的。所以在教学中给孩子一点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挫折教育”不能等同于“吃苦教育”、“失败体验”。给孩子适度的忽视、给予孩子必要的纪律约束和适当的批评、适当的劳累,可以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但仅仅这样做会把孩子心理引向另一个误区。“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产生乐观的品质。“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很快能从痛苦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给家长们提出如下挫折教育建议:

一、在现实生活中敢于放手、给予机会。生活情境因为有真实性和自然性,能使孩子充分体验挫折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对挫折的思考和把握比较成熟,因而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容易接受、容易把握。在幼儿园,我们可创立系列教育活动,从小班开始,使幼儿逐步学会刷牙、洗脸等生活自理能力;在中大班,则培养幼儿爱劳动的习惯,训练幼儿自己穿衣、整理床铺、做值日生等自我服务能力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在这些活动中他们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排除这些自然挫折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幼儿的耐挫能力,又增加了幼儿的自信心。

二、在游戏中给孩子提供体验挫折的机会。教师设计的游戏中制造难题,让幼儿开动脑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经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如把幼儿喜爱的玩具藏起来让幼儿寻找,让幼儿到黑暗的地方取东西等。但是,在创设和利用困难情景的时候,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注意适度和适量。设置的情景要能引起幼儿的挫折感,但不能太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增加难度;另外,幼儿一次面临的难题不能太多,否则,过度的挫折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使其产生严重的受挫感,从而失去探索的信心。

三、树立榜样,多鼓励,增强抗挫折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向孩子讲述一些名人在挫折中成长并获得成功的事例;要注意老师的榜样作用,老师对待挫折的态度和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态度和行为;同伴也是孩子的“老师”,教师要抓住同伴的良好行为树立榜样,增强幼儿抗挫折能力。例如有些幼儿不敢走平衡木,老师在旁边鼓励说,别怕,你行!或者说,你像某某小朋友一样勇敢,老师相信你!在榜样的影响下,幼儿会树立信心,努力去克服困难。当战胜困难后,老师的“你真行”就会变成幼儿心理上的“我真行”。幼儿只有不断得到鼓励,才能在困难面前淡化和改变受挫意识,获得安全感,提高他们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

四、为幼儿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交往可以使幼儿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在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能力强弱等。这样,他必然会在不断的磨练中学会如何友好相处、如何合作,从而更好地在同伴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另外,同伴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指导,也能够帮助幼儿更好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五、对幼儿适时进行心理疏导,诱使“抗挫品质”的形成。如帮助孩子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等。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地实现目标,让孩子体会只有战胜了困难才能前进一步,而进步、达标的全过程就是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在平时则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活动,把握其心理发展趋势,如果孩子在克服困难时几经尝试均告失败,就应及时给予具体帮助。防止孩子因受挫折而产生失望、冷淡等不良心理反应,在必要时可帮助孩子一步步实现目标。

让幼儿学会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即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幼儿的发展规律。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承受并克服挫折的能力,持之以恒。任何放纵和迁就的行为都会造成幼儿的依赖思想,要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挫折、战胜挫折的本领。

猜你喜欢
同伴榜样挫折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终身不遇
落地
榜样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