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式植物景观空间形态研究以杭州西湖公园绿地为例

2016-10-14 06:23陈冰晶王晓俊
风景园林 2016年5期
关键词:组团主轴草坪

陈冰晶 王晓俊

自然式植物景观空间形态研究以杭州西湖公园绿地为例

陈冰晶王晓俊

植物景观空间是近几年来的研究热点,但受制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性与植物材料的复杂性,单纯的几何形式归纳并不能描述绝大多数园林中常见的植物景观空间形态,尤其是自然式的植物群落。通过对杭州西湖公园绿地的经典案例进行调研,创新地归纳出空间的形态的3种原型——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在调查案例中,围合型空间的形态较易识别,通过控制入口大小与位置,弱化空间自身的一览无余;流动型空间具有明显的空间轴线,游览路线通常与轴线相交以获得纵深的空间体验;组团型的空间有步移景异的体验,游览路线往往呈环绕状布置。通过对3种空间原型的组合可以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为自然式植物景观空间设计提供了思考途径。

植物景观设计;植物景观空间;空间形态;自然式景观

修回日期:2016-04-19

随着“植物景观空间”概念的普及,风景园林师进行种植设计时,已经开始将注意力从植物本体转移到植物所形成的空间上,许多研究者对植物景观空间的意象、类型与结构进行了总结与梳理。但由于自然环境的有机性与植物材料的复杂性,植物景观空间研究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李雄曾将植物景观空间根据构成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口型、U 型、L 型、平行线型、模糊型、焦点型等不同的类型,并依此对杭州花港观鱼公园的空间形态进行了分析[1]。然而,此后有研究者通过调查杭州西湖园林绿地,认为自然式植物造景的草坪空间形态丰富,很难用具体的类型去描述和概括[2]。在此背景下,笔者选取了杭州西湖绿地中的优秀案例,对其内植物景观空间的形态展开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通过走访相关园林专家并结合现场游览体验,选择了杭州园林中3个植物造景的经典案例——花港观鱼公园、太子湾公园、长桥公园为样本开展研究。

公园内部的植物空间是连续的,研究截取了植物树冠垂直投影之外面积大于1 000㎡的空间作为研究案例,共计10个案例(图1-2)。这些案例中的植物均已生长多年,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本文的研究方法为案例研究法,是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详细分析从中总结出事物本质或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能直观地认识实际问题,并将其从实践上升到理论高度,通过揭示问题的本质,为实践提供预见性意见。

2 植物景观空间形态的原型

从空间形态出发,对所选的10个杭州公园绿地案例进行分类。由于植物景观空间形态的复杂性,本文放弃了几何形态的描述方式,而是根据植物实体与空间的关系将其归纳为3类(图3):

第一类,植物实体包围植物景观空间的形态,形成一个个独立的空间,将其命名为围合型。研究所选的10个案例中,有6个案例属于围合型(图4)。

第二类,植物实体与植物景观空间势均力敌,相互咬合,相互包含,将其称之为流动型。花港观鱼南入口、长桥公园草坪皆属此类(图5)。

第三类,空间包围了植物,在空间中形成独立的植物组团,称之为组团型。藏山阁草坪、雪松大草坪案例中出现了该种形态(图6)。

围合型的空间边界清晰可辨,植物为底,空间为图。流动型空间中,空间边界开始模糊。而到了组团型空间中,空间边界不清晰,空间为底,植物为图。

2.1围合型

围合型布局中,观察者在空间中一点即可观察到空间的整体形态。这种空间的优点是围合度高,领域感强,空间相对独立,便于主题性景点的营造;缺点是空间边界易于识别,如果处理不当,空间体验比较乏味。下面结合实际案例来说明规划该类型空间时如何扬长避短。

太子湾公园内的望山坪(T-01)相对于其它空间较为独立,其空间形态属于围合型。场地内有少许地形,坡度大约为3%,并在坡顶处设置了一座荷兰风车作为标志物,成为视线的焦点。草坪共有3个入口,分别位于空间的3个角点处。这样的入口设置使得视线从斜对角穿过空间,无形之中扩大了空间感受。为了避免入口间的对视,空间边界进行了凸起,并在一侧扩大空间边界的凸起,使得标志物荷兰风车半隐半露,更增加了空间的进深感(图7)。

对于围合型布局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扬长避短:一是引入其他园林要素,如地形、水体等丰富空间的界面;二是创造视线焦点吸引游人的视线,从而忽略空间的封闭感;三是合理设置空间入口,并对空间边界形态及游览路线进行精心设计,形成局部障景,避免一览无余(图4)。

2.2流动型

当空间之间相互连通起来,空间与植物实体所占的比重相近,互相嵌合在一起的空间布局方式即为流动型,这是介于围合型与组团型之间的一种空间布局形式。流动型空间中,空间形态往往难以在空间中某一点识别,必须不断移动观察才能在游览过程中形成对空间全貌的认识。

最常见的流动型布局是滨河景观的空间布局。由于水深对高大乔木生长的限制,自然而然地在河面上形成空间,河流蜿蜒曲折,与两岸的密林嵌合在一起形成流动型的空间形态。除了滨河景观外,在草地上也可以形成流动型的空间,如图8中C-01案例。

流动型空间中常常存在主轴,景色沿主轴展开。这个主轴并不一定是直线,可以拐弯,甚至是首尾闭合的环线,主轴也可以分叉,抑或是多主轴交错(图5)。

流动型空间有两种常见的观赏方式:一种是与主轴平行,观其广;另一种是与主轴交错,观其深。一般来说,在空间尺度并不是很大的情况下,与主轴交错的观赏方式具有比较好的效果,空间进深感强。空间尺度较大时,与主轴平行的观赏方式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宽广。长桥公园草坪空间(C-01)的主轴和园路的关系便存在交错与平行两种关系。

2.3组团型

在植物景观空间中,组团型空间也是常见的空间形态。最典型的组团型空间是湖岛型景观,许多高尔夫球场也是这种空间形态。植物组团漂浮在空间中,此时空间与植物实体的图底关系已经彻底转换,人的视线不再是先判断空间的形状,而是先集中在植物组团的形态上。组团型空间布局中,空间形态难以识别,空间体验异常丰富,常常产生步移景异的游览效果。

如花港观鱼的藏山阁草坪(H-06),在保留遗址藏山阁的周边搭配传统植物,形成一个位于草坪的中心位置的植物组团,成为整个场地的主导。分散在草坪四周的其余植物组团与藏山阁组团的关系,随着观赏点的移动,在障景、前景、邻景、背景之间不断切换(图9)。此外,离观赏者较近的植物组团控制着游览者的视线方向。图9中的A点至D点,路线总长不足百米,却发生了4次视线方向的改变。视线方向的转换,以及观赏点移动导致组团关系的改变,会形成截然不同景色,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游览体验。

组团型空间中,游览路线往往呈环绕状布置,与空间边界基本重合,使得游人在行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方向观赏空间中的植物组团(图6)。空间中植物组团的种植设计需要兼顾四面观赏的需求。

2.4小结

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这三类空间原型较好地代表了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观空间。其中,围合型的空间边界较易识别,便于形成主题景点与开展活动,缺点为空间感受容易单调,一览无余。流动型空间具有明显的空间轴线,纵深感强,指向明确,有无尽之意。组团型空间中,空间形态难以辨别,空间体验异常丰富,步移景异,但往往空间过于发散,游人不易停留(表1,图10)。

前文为了深入研究,把空间形态分为三类进行讨论。但是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明确的分类界限,不同类型之间存在着大量的过渡地带。图11展示了三种空间形态原型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处于非此非彼之间的模糊地带、不具备典型特征是植物景观空间的常态,空间布局时需要打破分类边界进行融会贯通。

3 植物景观空间形态的组合

在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三种空间形态原型的基础上,可以对其进行组合,形成更贴近于自然状态的植物景观空间。如在围合型空间中加入植物组团形成空间的焦点,抑或是在植物组团中掏空出一个可以进入的围合型空间等(图12)。侯幼彬谈到建筑的模糊性时曾提出:模糊性是巧妙地利用对立面的“中介过渡”,在相互渗透、相互过渡的关节,大做“亦此亦彼”的文章[3]。植物景观空间也可以利用这种非几何形态的模糊性组合出更加丰富的空间。

表1 三种空间形态原型的特性对比Tab.1 Comparison on three basic spatial patterns

花港观鱼的雪松大草坪(H-05)在最初设计构思时,就曾采用复合型的空间形态(图13)。孙筱祥在设计回顾中写到:“为了打破大草坪空间的单调,在草坪中央,又布置了一个桂花树群环抱而成的闭合空间,中央又设茅亭。学习了中国园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手法,构成了空间的多重性”[4]。在原始规划图纸中可以看到,在中心植物组团的内部有一块小草坪,形成一个包含植物景观空间的植物组团,好似自带庭院的建筑一般。此处的空间形态为组团型与围合型的叠加复合。只可惜后期公园运营期间禁止游人进入草坪,并且随着植物的生长,目前内部包含的空间已被阻塞。

在尺度较大的项目中,通过多重空间的组合来划分过于空旷的场地,可以创造层层深入的空间感。进入一重空间后,又进入第二重、第三重空间,可以给游人带来充满惊喜的游览体验。

4 结论

本文摒弃了几何化的空间形态分类方式,在实例研究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植物实体与空间的关系,提出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三种空间形态原型。这三类形态较好地代表了各种不同特性的空间,借此辅助可以将抽象的空间感受转化为具象的空间形态。

将植物景观空间的形态划分围合型、流动型、组团型3种基本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丰富的组合形态。这种形态分类方式可以为营造自然式植物景观空间提供思考途径。例如从围合型空间入手,最后通过不断调整空间边界形态、增大空间开口而变成流动型空间;抑或是在围合型空间中置入多个植物组团,逐渐演化成组团型空间。借助本文提出的3种空间形态的原型,可以将开敞、封闭等抽象的空间感受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形态上,架起从概念到设计的桥梁。

注释:

图13源自参考文献[4],其他图纸或照片均为作者绘制或拍摄。

(References):

[1] 李雄. 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意象与结构解析研究[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 2006.

Li Xiong.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Images of Landscape Planting [D]. Beijing: Beijing ForestryUniversity, 2006.

[2] 李伟强, 包志毅. 植物景观空间组合案例分析——以杭州西湖草坪空间为例[J]. 中国园林,2013,(4):8-12.

Li Wei-Qiang Bao Zhi-Yi. Case Study of Combinational Green Space - Taking the Lwan Space in Hangzhou West Lake as An Example[J]. Chinese Landscape Architecture,2013,(4):8-12.

[3] 侯幼彬. 建筑的模糊性[J]. 建筑学报, 1983, (3): 44-49,83-84.

Hou Youbin. Fuzziness of Architecture[J]. Architectural Journal, 1983, (3): 44-49,83-84.

[4] 孙筱祥,胡绪渭. 杭州花港观鱼公园规划设计[J]. 建筑学报, 1959,(5):19-24.

Sun Xiaoxiang, Hu xuwei. Planning and Design of Huagangguanyu Park in Hangzhou[J]. Architectural Journal, 1959,(5):19-24.

RESEARCH ON THE NATURAL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OF PLANTING TAKE PARKS IN HANGZHOU WEST LAKE AS EXAMPLES

CHEN Bing-jing WANG Xiao-jun

Planting space research is a hotspot in recent years. Subjected to the organic of environment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vegetation, purely geometric forms cannot describe the general planting spatial forms in most landscape plannings, especially in natural landscape style. By analysing the typical cases of parks in Hangzhou west lake, three basic spatial form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Surround-Type, Flowing-Type and Group-Type. The Surround-Type space’s boundaries are easy to identify, controlling the size and location of entrances and then overlooking everything within the spaces could be avoided. The Flowing-Type always has a significant axis, which intersects with routes to bring the maximum spatial experiences for visitors. In Group-Type space, the view would change at every turn, and routes are usually arranged surrounded the space. Furthermore, combination of these three basic spatial patterns will create more spatial forms, which will guide the way to planting space design of natural style landscape.

Planting Design, Planting Space, Spatial Form, Natural Style Landscape

TU986

A

1673-1530(2016)05-0121-06

10.14085/j.fjyl.2016.05.0121.06

2016-03-07

陈冰晶/1990年生/女/浙江人/硕士/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环艺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绍兴 312000)

CHEN Bing-jing, who was born in 1990, is a Master and she is also the teaching assistant in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Agricultural Business College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landscape planting design. (Shaoxing 312000)

王晓俊/1963年生/男/江苏人/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景观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园林设计理论与方法(南京)

WANG Xiao-jun, who was born in 1963, is a PhD program director and he is also the professor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His research focuses on landscap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猜你喜欢
组团主轴草坪
混流式水轮机主轴自激弓状回旋机理探讨
“快递阿姨”组团送快递
喜欢组团捕猎的恐爪龙
小草坪
社会力量如何“组团”——蓝田推行“六融六共”
把握新时代 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轴
兵器组团“打雪仗”
基于FANUC0i系统的多主轴控制研究
我们都爱大草坪
INDEX多主轴技术助力汽车制造高效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