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低年级学生提问意识比较与思考

2016-10-14 01:05钱雪兰
价值工程 2016年5期
关键词:提问意识比较小学生

钱雪兰

摘要: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不善于提问和思考的人是难以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之一。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小学生提问的性别、提问对象以及提问类型三方面对南通市小学高、中、低年级学生提问意识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与分析,并针对其中的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进而增强小学生提问意识,促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目标的实现。

Abstract: Thinking begins with questions. The one who is not good at asking questions and thinking will have difficulty in forming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he elementary curriculum reform, we are demanded to classify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questions, the encouragement of their abilities to raise questions and to solve problems a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one of the targets of further teaching reformand talent training. This investigation mainly adopts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with the aim to compare and analyze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question-raising consciousness of high-grade students, mid-grade students and low-grade students in Nanto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as follows: the student' ssexes, the objects of question-raising and the types of questions. Meanwhile, it puts forward practical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above factors, which could strengthen the pupils' consciousness of raising questions and accelerate the aim of fostering the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spiritand abilitiesto practice to come true.

關键词:小学生;提问意识;比较

Key words: pupil;question-raising consciousness;comparisons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5-0184-06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1.1 时代发展的呼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愈加激烈的世纪。我国能否立于世界先进国家之林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创造力的竞争是人才竞争的关键。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要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目标之一。

1.1.3 现实的需要

李政道博士对我国学生提问情况作了精辟地概括:“中国古代研究做学问,而现代的学生都是在做学答。”这成为了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桎梏。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发现: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成了教师的特权,小学生很少提问。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不善于提问和思考的人是难以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为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目标的实现,我们应从小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提问意识,发展提问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2 重要概念解释

1.2.1 本研究中的小学低、中、高年级分别指小学中的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

1.2.2 提问意识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提问”是指指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在传统教育观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提问”成了教师的专利,学生只有按照教师的思路回答问题的权利。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提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思维的一种问题性心理品质。”[1]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包括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问意识指提出问题的意识,包含于问题意识之中。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将本研究中的提问意识界定为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面对难以解决的或疑虑的问题时产生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将驱使学生向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其中对象主要包括教师、家长、同学以及自己。学生提出的问题类型大致分为三类:巩固型问题:学生试图通过提问巩固新学到的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探究型问题:学生试图扩展所学的知识;复合型问题:学生试图检验所学知识,解决概念冲突,探索新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2]

1.3 研究的范围与限制

1.3.1 研究的范围

本研究中的对象是南通市小学生,主要从提问性别、提问对象、提问类型三方面着手对小学高、中、低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与分析。

1.3.2 研究的限制

①由于受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中的小学生选择于南通市的部分小学。为了减少部分中间变量的影响,学生分别选择于三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南通市文亮小学以及南通市三里墩小学。

②由于研究能力、水平有限,基于对提问意识的概念界定,本研究主要选择从提问性别、提问对象、提问类型三个纬度对小学高、中、低年级小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比较与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的范围,可能导致分析不够全面,有待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扩充内容。

③小学生提问的类型主要根据问卷中学生所写问题来分析。由于小学生提问范围广,具有随意性、偶然性,所以在统计过程中可能会因主观判断而存在误差。问卷内容设计有待改善。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从文献资料的查阅结果来看,国外关于学生提问意识或问题意识的研究并不多。因为国外的教育制度、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直都体现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提问不成为其“问题”。如: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或呈现问题时应该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依据,不断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提高思维能力;美国教师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依据是看学生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教育教学方面,澳洲人习惯用启发和探究式教学等。这些对于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提问意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每事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创造始于问题”。正值知识经济时代,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如何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經成为了教育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01年)后,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纯粹从学生提问意识角度分析的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是在研究学生问题意识的成果中体现出来的。

目前我国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培养问题意识的意义、价值;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与原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对策。

2.1.1 关于培养问题意识意义、价值的研究

一些学者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培养问题意识的作用:有助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和提高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虽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众多,但最终可归结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杨淑萍在《培养问题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1999)中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素养;戚俊萍的《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2001)提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助于锻炼学生勇于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2005)认为重视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未来社会的需要。

2.1.2 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现状以及原因的研究

目前我国学生的提问意识淡薄,根据原因的不同可以将这类学生分为:从来不想提问的学生、不愿或不敢提问的学生、不会或不善提问的学生。面对中国的“去问题教育”,不得不令人深思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学生提问意识淡薄?

就目前研究成果而言,最为全面的论述是徐建平、黄桂平的《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障碍分析》(2004),本文从学生内部、教师、家庭、社会几方面对学生无问题意识原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①学生主体因素分析:学生学习价值取向的误区、学生的心理误区、学生的思维定势障碍、提问的技能障碍、学生的信息障碍、学生个性心理因素。②教师因素分析: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障碍、教师权威障碍。③家庭因素分析:父母的学历、父母对子女的学习要求、家长重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的控制和引导、落后的评价观念。④社会因素分析:传统教育思想障碍、社会评价观念。

2.1.3 关于培养和增强学生问题意识方法、途径的研究

针对我国从来不想提问、不愿或不敢提问、不会或不善提问这三类学生,要培养或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问题意识,其目标是不同的:

①从来不想提问题的学生存在思维惰性,学习处于盲目状态,一味接受,从不发问。教师要引导其启动大脑,使其问题意识实现从无到有的飞跃。

②不愿或不敢提出问题的学生虽然具有困惑、焦虑的心理,但迫于某种压力未能表现出来,问题意识呈潜在状态。教师要设法使其潜在、静态的问题意识外显化、动态化。

③不会或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尽管思维比较活跃,但因存在知识、经验、语言等的障碍,或限于思维发展的水平,提问不得要领,浮于表面,缺乏深度。教师要在巩固学生已有问题意识的基础上,提高其发问的水平。[3]

培养或增强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和策略概括如下:

①让学生想问——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②让学生敢问、愿问——创设民主、平等环境,消除心理障碍,鼓励大胆提问。

③会问、善问——教给方法,提供引导,使学生会问、善问,增强提问意识。

2.2 思考与启示

面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现状,研究者从教育、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身的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对策,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①研究偏重于课堂教学中的培养策略,缺乏家长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的研究。

②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提出了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对策措施,但淡薄状况没有得到很大改观,一些对策有待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研究。

③关于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越来越多,但对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和爱提问题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很少,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更应关注儿童提问意识的发展状况,从小保护他们的提问意识。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3.1 文献研究法

笔者主要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人大复印资料以及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库)检索、收集、阅读与课题相关的著作和论文,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整理,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3.2 问卷调查法

3.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小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参考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话理念下的课堂提问》以及2002年陆小英的《儿童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培养》中的调查问卷,其中21道封闭式选择题,最后2道开放题用于收集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对学校、教师、家长等提出的一些建议。在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小学生整体的提问意识状况,并主要从提问的性别、提问对象、提问类型三方面对小学高、中、低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与分析。

3.2.2 被试的选择

受研究能力以及研究条件的限制,被试选择于南通市的部分小学。为了减少部分中间变量的影响,笔者选择了三所不同层次的学校: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文亮小学以及三里墩小学,对各校高、中、低年级分别随机调查30名学生,共270名学生,其中男生139人(低年级:50人、中年级:47人、高年级:42人);女生131人(低年级:40人、中年级:43人、高年级:48人),实际收回有效问卷共246份,有效率为91%。

3.3 比较研究法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对小学高、中、低年级学生提问意识进行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小学生提问意识的因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在對收集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从小学生提问的性别、提问对象以及提问内容三个方面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与分析,试图全面了解小学生提问意识的发展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这样更能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促进学生提问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4 结果分析与探讨

4.1 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整体提问现状

表1和图1中的数据显示:一方面,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经常提问的人数均不足1/3,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比例呈逐渐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不提问的小学生比例随年级的升高呈明显上升趋势,2/3以上的小学生表现为偶尔提问。可见,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整体提问状况不容乐观,且随年级升高提问状况越来越差。

4.2 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提问意识的横向比较

4.2.1 提问的性别比较

由图2、3、4可见:

①低年级中,女生经常提问的占37.5%,男生经常提问的占20.83%,女生经常提问比例明显大于男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低年级男生的提问意识比女生淡薄。

②中年级女生经常提问的占22.22%,几乎不提问的占11.11%;中年级男生经常提问的占19.05%,几乎不提问的占4.76%。中年级男女生经常提问比例相当,差异并不明显,但女生不提问的比例增加明显。这表明:中年级女生的提问意识淡薄趋势比男生更严重。

③在高年级阶段,女生经常提问的占10.87%,有时、偶尔提问的占63.04%,不提问的占26.09%;男生经常提问的占14.29%,有时、偶尔提问的占61.90%,不提问的占23.81%。数据显示:在提问次数上,高年级男女生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

4.2.2 提问的对象比较

由表2可见:

①低年级学生在提问对象上趋向于如下次序:教师、家长、同学、自己。

②中年级学生在提问对象上趋向于如下次序:同学、教师、家长、自己。

③高年级学生在提问对象上趋向于如下次序:同学、自己、家长、教师。

4.2.3 提问的类型比较

由表3可见:

①低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偏重于探究型。喜欢提出的问题有:“为什么会下雨、打雷?”、“为什么下雨时蜻蜓要低飞?”、“为什么月亮跟着人走?”、“为什么萤火虫的尾巴会发光?”……这一阶段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较强,他们不断对自己“未知”的世界进行发问、进行探究,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属于探究型问题。

②中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偏重于探究型和巩固型。常见的问题有:“为什么会产生静电?”、“为什么锅底是圆的?”、“为什么地球有引力?”、“为什么恐龙在6500万年前神秘的消失呢?”、“为什么鸡蛋放在醋里会变软?”、“什么叫新陈代谢?”、“为什么五月是槐乡孩子的季节?”……这一阶段学生表现为:一方面,好奇心驱使他们对“未知”世界继续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他们提出的问题部分来源于所学知识,通过对已学知识的提问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出的问题主要归属于探究型和巩固型。

③高年级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巩固型为主,兼具探究性。提出的问题有:“二氧化碳是什么?”、“怎样克隆动物?”、“请问宇航员叔叔,你在太空是怎样生活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那5+6=x这是方程吗?”、“为什么蜂窝采用六边形来设计?”……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来源于已学知识,通过提问巩固所学知识,但不乏探究性。

4.3 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提问意识的纵向比较

4.3.1 提问的性别比较

由图2、3、4可以看出:

①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女生经常提问比例从37.5%下降到10.87%,不提问比例增加了26.09%,女生的提问意识呈现出明显的淡薄趋势。

②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男生经常提问的比例从20.33%下降到14.29%,不提问比例增加了23.81%,特别是从中年级到高年级,男生不提问的比例从4.76%增加到23.81%,可见:男生的提问意识也随年级的升高在渐渐淡薄,且在高年级表现得更为明显。

4.3.2 提问对象的比较

表2数据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选择教师和家长作为提问对象的比例在减少,而选择同学以及自己作为提问对象的比例在增加。

4.3.3 提问类型的比较

从表3可以看出:虽然各年级段小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究的成分,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主动发现、探究的意识逐渐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正如科学家贝尔纳所说:“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这启示人们应摆脱已有知识的局限性,敢于、善于探索和创造。

4.4 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提问意识差异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4.4.1 学生自身的原因

①语言表达能力差异。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新异事物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虽然在三个年级阶段中,低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最强,但总体来看,他们的提问意识水平不高。从表4中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不提问的原因主要是有问题但不会问。他们缺乏提问的技能,有时即使有问题但也不知道怎么提出。女生的语言发展相对比男生要早,语言表达以及语言组织能力较强于男生,这是女生智力因素中的优势成分,为女生提出问题提供了先天条件。因此,低年级男生的提问意识比女生要弱。

②性格与思维方式差异。

一方面,男、女从幼儿起,社会、家庭就用传统的性别角色规范对其施加影响。要求女生温顺、安静、文明,女生与母亲接触较多并对母亲有较强的依赖性,易形成安分守己、墨守成规等性格特征。她们性格中的守旧性、依赖性、动摇性,减少了其独立思考的锻炼机会,在学习中对一些疑难的、抽象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不敢大胆提问,不利于其思维的发展;而男生多不拘于细枝末节,平常好学、好问、好奇、好思、好动。[4]

另一方面,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指出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个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一般发生在四年级(约10-11岁),如果教育有方,可以提前到三年级,这个时期也被称为学习中的“关键期”。理解记忆与抽象记忆较强的男生思维发展迅速,他们不善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学科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语文和英语学习大部分要求学生进行记忆,数学也只是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女生充分发挥形象思维以及机械记忆的优势,安于记忆的学习方式,渐渐阻碍了思维的发展。

因此,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任务的加重,与男生相比,女生的提问意识在小学阶段表现出明顯的下降趋势。

③心理压力渐增。

从表5中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有问题不敢问”逐渐成为了学生不提问的主要原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5]质疑问难其实是个人思维独立性、批判性的表现,是创造的前提,要提出问题也同样需要有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状态。

一方面,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对小学儿童的创造力发展进行了研究,他指出,在9岁时,儿童变得十分注意使自己和同伴保持某种一致性,并放弃自己许多有创造性的活动。[6]也许正是儿童的这一从众心理使得他们渐渐不爱“出风头”,有时即使有问题也不愿向成人提出,特别是在学校,他们怕向教师提问会引起同学的不满,从而失去同伴。

另一方面,小学生在提出问题时会担心提问不当而受老师和家长的批评,所以不能够无所顾忌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有时成人对小学生的发问、经常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捣乱而加以批评、训斥甚至讽刺和挖苦。在调查中发现有82.52%的小学生认为与同学进行讨论感觉自由、没有压力,在教师与家长的压力下他们渐渐选择与同学进行讨论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因此,随年级的升高提问的学生逐渐减少,且提问对象以同学为主。

4.4.2 教师方面的原因

①教学评价误区。

长期以来,学校评价以及教师评比注重升学率。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知识的灌输,强调标准答案,即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强调学生对新学知识的机械记忆,忽视学生的质疑问难和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新授完知识后教师象征性的问道:“你们还有没有问题要问?”这里的提问并不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而是检查学生对新授知识的接受情况。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传统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的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样的评价标准逐渐削弱了小学生的提问意识。

②教师权威与教学模式影响。

传统的师道尊严使得教师自身存在权威感,致使学生有问题不敢问。事实上,教师也很少鼓励学生进行提问、质疑,有时甚至对学生的提问进行批评,提问成了教师的特权。经调查,目前86.59%的小学课堂教学仍然采用师问生答的教学模式,小学生渐渐将教师视为标准答案的所有者,久而久之,他们形成被动接受的习惯,缺乏主动思考,提问意识逐渐淡薄。

4.4.3 家长方面的原因

朱棣文教授曾经说过,在美国,教师和家长总让孩子从小养成自己思考与评价事物的习惯,特别是要求孩子看待事物要有自己的新观点,提出新的问题。[7]而在我国,从表6可见:虽然小学生升学并不再是难事,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随着年级的升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分数,忽视对子女提问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他们平时很少和子女一起讨论问题,即使讨论也几乎是关于学科学习方面的知识。家长对子女的这种培养目标以及教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他们的好奇心,阻碍了思维的发展,扼杀了小学生的提问意识。

5 结论与建议

5.1 目前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提问意识的整体变化趋势

通过第四部分的分析与探讨,可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①小学高、中、低年级学生提问意识总体水平不高,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

②原本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儿童渐渐变得不会问、不敢问、不善问、不想问,提问意识随年级的升高逐渐淡薄,且女生的提问意识淡薄趋势更为明显。

③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提问对象由教师和家长逐渐转向以同学为主。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书《学会生存》中强调:“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8]面对小学生的“去问题”现象,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发挥教育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促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目标的实现。

5.2 培养小学生提问意识的建议

5.2.1 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学生提问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校应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向教师和家长宣传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重要性,使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一致,共同合作,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对教师以及学生的评价方式,在学业评价方面,改变单一考察学习成绩的方式,将学习过程的表现、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等也纳入评价体系。

5.2.2 家长应积极鼓励提问,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善于思辨、质疑的人往往是会学习的人,具有创造力的人,而孩子是否具有思辨的习惯与家庭的氛围及家长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9]家长应注重对孩子提问意识的培养:引导思考,在学习和生活中多问孩子“为什么”;鼓励提问,在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与其一起讨论思考问题,鼓励提出自己的看法,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积极评价,不对孩子的提问置之不理,不因提问质量不高而批评他们,而应进行适当的启示与点拨,促进他们积极思维。

5.2.3 提问是师生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课堂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场所,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针对学生提问意识淡薄的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

①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提问兴趣。调查中发现,在正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很少利用多媒体教学。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生动活泼的呈现现实世界,可以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图形等方式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师可以根据“最近发展区”原理,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提高质疑能力。

②积极鼓励,正确引导。面对小学生整体提问意识淡薄的现状,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提问。小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很大程度上依赖他人的评价,年级越低,越依赖他人的评价。因此老师应正确运用肯定与表扬来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问的勇气。隨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逐渐让学生明白提问有助于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适应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以及社会的要求。特别要注重对女生的引导,教师应根据男女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教育,促进女生积极思维、不断提问。

③提供方法技能指导,教会学生提问。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提问技能的缺乏,有时即使发现问题也不知道该如何提出,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水平不高。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对不会提问的学生耐心帮助,如,鼓励学生用“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等句式对老师、家长以及同学进行提问;可以采取口头提问与书面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归纳、演绎、类比、对比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对于这些方法的指导,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问时进行示范,并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在观察模仿中学会提问。

④营造民主氛围,形成师生对话。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越来越多的学生不敢提问的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允许对别人的观点质疑;师生间进行平等的讨论与交流;对学生表述不当或肤浅的问题应正确对待,不要挖苦嘲笑,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胆怯心理,为他们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有问敢提。

⑤给予提问机会,突显学生主体。建构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活动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互动活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提问的权利,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与提问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解决,不断提高思维独立性与批判性。

⑥鼓励合作探究,发挥同伴作用。在调查中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偏向于向同学提问。作为教师应充分利用同伴交往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使学生在互相讨论中相互启发,进而发现问题,更好地提出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而且有利于促进他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注释:

①姚本先: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教育研究,1995(10):40-43。

②李耀俊:科学学习——深层和浅层学习通道的对比,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3):30-32。

③郑招浩:谈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保护,教学月刊,2005(8):25-26。

④丁文燕:对小学女生数学学习困难的一点思索,http://www.adzx.cn/nei/Article_Show.asp?ArticleID=3527,2007-04-02/2007-05-28。

⑤韦炳炳:浅谈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思想政治课教学,2003(11):7-9。

⑥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94。

⑦徐建平:学生“问题意识”形成障碍的微观因素分析与思考,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4(7):33-36。

⑧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1):128-131。

⑨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385。

参考文献:

[1]丁尔荣.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上)[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12:31-32.

[2]冯克诚,何曼青.学生能力培养与训练实用全书(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方建文,丁祖诒,武宝瑞.全面素质教育手册[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7,10:668.

[4]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382.

[5]David 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337-476.

[6]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58-59.

[7]戚俊萍.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现代技能开发,2001(05):30-31.

[8]陈海燕.问题意识——走向成功的动力源[J].教书育人,2005(Z2):73-74.

[9]陆小英.儿童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及培养[J].学科教育,2002(4):38-44.

[10]余建平,黄桂平.学生问题意识形成的障碍分析[J].現代中小学教育,2004(10):36-38.

[11]龚春燕.创新学习的关键:学会提问[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12):44-48.

[12]李志新.更新教育观念强化问题意识[J].云南教育,2002(29):8-9.

[13]郭桦.创设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32):30-32.

[14]李源.是什么压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J].广西教育,2002(23):45-46.

[15]刘志坚.浅谈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2(11):27.

[16]邱广欣.是谁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J].基础教育参考,2006(5):61-62.

[17]梁福全.学生无问题意识成因摭谈[J].卫生职业教育,2006(13):52-53.

[18]张英杰,李伟.试论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因素[J].中国西部科技,2004(11):22-23.

[19]辛欣.对话理念下的课堂提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20]Chris Kreger.Problem-Based Learning [EB/OL].http://www.cotf.edu/ete/teacher/teacherout.html,2005-4-28.

[21]The Inquiry Process [EB/OL].http://scene.asu.edu/habitat/inquiry.html.

猜你喜欢
提问意识比较小学生
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研究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有效提问
提高高中生解决化学问题能力的方法
同曲异调共流芳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