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探析

2016-10-14 13:25秦雪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道路特色

秦雪

摘要:“中国特色”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视域出发,通过对“中国特色”进行多层次的考量、分析,着重探析其对于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29-0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中共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实践与探索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建设形态或模式,它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意蕴。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准确定位和阐释“中国特色”对于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便深入细致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理论内核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视域考量下的“中国特色”

(一)认识前提:“中国特色”的词性定位

“中国特色”首先是一个中性词汇,我们不能因为“中国特色”与“社会主义”经常放在一起使用,所以就主观的认为它自身就带有了褒义的色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是高于社会主义。两者之间只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而不是好与坏、优与劣的关系。不能脱离普遍性谈特殊性。”[1]因此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视域下考量“中国特色”一定要把握这一认识前提,以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地位作用做出客观科学的评价。既不能将其完全等同于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抹杀其自身所具有的“中国特色”属性,也不能片面的抬高其理论地位,将其视为放之四海皆准的不变真理。

(二)认识重点:“中国特色”的层次把握

任何真理性、规律性的认识如果不加以层次性的把握便容易成为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上的把握是指要从多重层面、视角出发来观察和分析事物,以便得出系统全面的认识。一般来说,“中国特色”宏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旗帜等;“中国特色”中观层次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中国特色”微观层次指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更为具体的做法。[2]因此,在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框架和科学内涵时,我们要着重区分清楚“中国特色”在该层次中的内涵指向和价值意蕴。

(三)认识原则:“中国特色”的适用范围

该认识原则是在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把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在改革开放的实践探索中产生的科学认识及理论所进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它是在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的理论结晶,有其特定的历史容量和适用范围。因此,在对“中国特色”进行层次上的把握时要特别注意其适用的具体条件和范围。一方面要避免陷入西方的思维模式、话语逻辑,而丧失自身的理论个性和话语主权;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将其不加限制的泛化和庸俗化,这样只会曲解“中国特色”的本义,使人们陷入对“中国特色”的片面认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视域考量下的“中国特色”

(一)实践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起点始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做好了政治和组织上的工作准备。一方面,它修正了过去的失误;另一方面,它确立了要开始“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历了惨痛的教训、总结了历史经验之后找到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一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走什么样的道路,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走向和发展前途。只有在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沿着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建设方向前进,才能真正探索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路,能够有效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创新之路。

(二)实践过程:“中国特色”一以贯之的鲜明体现

中国特色社會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中国人独立自主来建设的。它对待西方的先进文明秉持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态度,对本国建设道路的发展方向、战略布局保持着高度清醒的认识;其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原则上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道路”,即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中心、发展方式、发展道路等各个方面都彰显了本国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发扬了本国的优良传统和文化优势,集聚了人民的智慧结晶和创新精神,真正开辟出了一条以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精神内核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

(三)实践动力:“中国特色”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

实践无止境,实践产生的认识亦无止境。“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属性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过程中,要不断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以不断适应在实践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从经济领域到社会政治领域,改革越是向前推进,所触及的矛盾就越深,涉及的利益就越复杂,碰到的阻力也就越大。”正是在这种时代境遇下,“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和丰富。比如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生动阐释和创造。为破除改革发展难题,厚植改革发展优势提出的“一带一路”思想,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

三、“中国特色”对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探析

(一)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把握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中国独特的文化渊源、历史进程和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要找到适合自己特点的建设理论和发展道路。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便是我们在三十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找到的能够有效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中国特色”为科学的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和认识视角。

一方面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前提。“中国特色”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所“独有”的风格、形式和特点,毫无疑问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一个事物的特色主要是通过与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而存在的,因此“中国特色”必然要在矛盾的普遍性中得以彰显。“中国特色”内含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相同的共性、普遍性,同时也要承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性、特殊性,即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实现对其的科学运用和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原理是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关键。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适用条件相对性和客观真理绝对性的辩证统一。“中国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标志性存在,同样要遵循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中国特色”内含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的原理要求我们既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普遍真理性意义,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只有在合适的条件、程度、范围内反映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实际,才会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维度和层面上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人口众多、资源有限、问题复杂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应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必然也要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而向前发展。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要毫不动摇的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性。“要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基础上”。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首要前提。只有牢牢的把握住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现实,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到最有效的运用和发挥,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

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也要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我们也要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的内涵和层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坚持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一切有益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三)认识“中国特色”有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30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正确判断,首次明确而完整地提出,全党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应该说“三个自信”的提出,既是基于全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独特优势的清醒认识和肯定,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增强全体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和自信心而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方面,在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内涵层次、表达形式时,也要侧重对其理论体系内现有的理论成果和新的理论思想进行“中国特色”式的阐明和解释。“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种科学的理性认识,只有采用人民大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话语体系和表达逻辑才有可能使大众信服,成为一种彻底性的理论,一种真理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其理论自信。同时,在研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现路径、发展中心、发展原则时,也要侧重把其建设道路中涉及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依据、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任务赋予“中国特色”式的解读和联系。比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依据同中国特殊的基本国情相联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的总任务同中国独特的历史文明、伟大的建设成就相结合,从而增强其道路自信。

另一方面,在设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体系、运作模式、适用范围、运行机制时,也要侧重把其制度设计中涉及到的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组合起来进行“中国特色”的考量和阐释。比如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经验的基础上同本国的政治状况相结合的一种制度,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造;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是在对各地区民族状况、经济政治特点、风俗习惯等进行了富有“中国特色”式的全面考量之后才确立下来的。通过对中国现行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等进行“中国特色”式的考量和阐释,有助于增强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其制度自信。

参考文献:

[1]陶文昭.要正确使用“中国特色”这个概念[N].北京日报,2011.

[2]张森林.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国特色”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

[3]宁要微词,不要危机.[N]人民日报,201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