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的缺失

2016-10-14 13:25叶鸿武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大学精神缺失文化

叶鸿武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大学文化却失去了其独立自主的精神,失去了开拓创新的精神,失去了一种安静、缜密思索的读书的文化氛围。

关键词:大学精神;文化;缺失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37-02

大学之大不在于楼房之大,而在于精神之大。大学是一个思想的汇聚地,是人才的培养场所。一个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是因为它担负着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责任。而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取决于他们的思想境界,其次才是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强大。北大、清华之所以是所有中国学子梦寐以求的梦想地,就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思想文化、师资队伍。

一、大学精神内涵

19世纪20年代,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思想。他认为高校应该学校自治、学术自由,因此吸收了德国大学的教育思想制度,试图以西方的学术思想来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的确,在20年代,自由的学术氛围、宽松包容的学校环境创造并聚集了一批思想激进学者,如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更有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辜负铭等学者思想。相比之下,几十年后的今天,物质充裕了,思想滞后了,条件更好了,学习的途径多了,反而学习的东西却少了。我国的一些高校,沉浸在一种功利的氛围之中,浮躁、空虚的精神在很多人身上体现。大学精神缺失了什么?

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长期发展中所形成的能体现大学独特的社会群体思想和行为特征的主导性的价值观念、道德情操、行为方式及气质,它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民主精神、人文精神、创造精神、批判精神、宽容精神和启蒙精神。[1]大学的精神体现在器物上,体现在学生的精神面貌上,体现在大学的校园文化上。大学不是走向社会的一个培训场,而是一个文化的场地,是浸染学生、影响社会的一個机构。张春生认为,大学里培养的人应是关注人类的人、关注社会的人,而不是只关注自身的人。[2]

也有人从大学的功能的角度来分析当代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简而言之,大学具有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其根源于1100年至19世纪中叶的英国学者纽曼、德国教育家洪堡以及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范海斯三位教育家主要观点的整合。[1]目前,人们普遍认可这种说法,认为大学是一个培养社会精英、引领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场所。大学不是一个训练和复制机器的场所,所以学生不是一个只懂得一门或者几门技术的机器。大学是一个文化的场域,一个学校的好坏体现在这个学校的文化上,是一个器物的文化或者是一个机械的、缺乏人性的文化。杨德广先生认为,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物质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大学环境文化。

二、高校大学精神现状

周武君认为,大学校园里最缺乏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诉求。[3]的确,当代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社会竞争的压力,生活的快节奏以及当前人们对于物质的要求提高但是精神文化贫乏。大学精神的缺失,大学文化的缺失,导致了学生无心恋学,奔走于考试、考证、考公务员等一些谋生的技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即培养人。笔者整合前人的观点结合当前校园生活的实际,认为当前大学精神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主义盛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科学技术效率成为当前社会的主导因素,人们充斥在方便快捷的科技环境中,不能够安静下来做一些对自己心灵有益的事情。技术主义、工具主义盛行,不仅仅是在科技领域,甚至是在人们的生活领域,使得学习不再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活意义更不是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M·海德格尔认为现代社会的特点是“发达的技术吞噬了人,使人成为既无历史又无家园的漂泊者。”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的孤独者,甚至是一个工具,单纯是为了生存而不断的剥夺自己的幸福的工具而已。

2.功利主义盛行。物欲横流的社会,市场经济的竞争,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的享受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提升,不是为了要让自己过的幸福安宁,而是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外在东西。正如前面所提及的,人们学习或者生活,做任何事情之前都是怀着某个目的,而这个目的是驱使他们行动的前提,是行动的起点也是终点。曾华认为,高校过浓的功利性,使大学把更多的资金与精力放在了如何去研制新型的科研技术、如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实用性成果、如何赶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却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教师做学问只是为了得到更大的课题和更多的研究经费而不是为了教书育人,更不是为了引导学生,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环境。

3.官本位主义盛行。近年来,国家提出了高校区行政化的口号,但实际上好像成为一句空的口号,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大学的教师不搞学术,不引领这个时代的思想潮流却热衷于当官;学生不是在学习文化知识,不是在进行知识的碰撞和交流,而是追求物质的享受,这是不是当前中国教育中最大的缺失呢?

三、大学精神的应然取向

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经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要改变当前的大学现状,首先应该改变的是校园的文化环境,而改变校园的文化环境则要从教师入手。教师是大学校园的文化生力军,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是学生精神的催生者,教师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的是学校的教学水平,影响的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校的精神文化。根据当前大学校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善大学的校园环境,改变当前的大学精神文化。

1.营造书香校园。朱永新教授曾提出了在基础教育中要营造书香校园的概念。在高校之中也应该营造一种学习的氛围、学术的氛围、交流的氛围、文学的氛围,而不是官本位的氛围,不是一种浮夸的文化,不是一味的申请课题经费搞大项目,做大校园。校园再美也是物质的校园,而一所校园的人文气息是由它所承载的文化决定的。洪堡曾说,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而我们当今的大学却是一个考试的培训机构,是一个凡俗之地。

2.精练师资。教师是文化的生力军,是校园文化的代表人物,要改变一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就必须要改变教师的精神面貌。高建勋认为要精练教师应该做到: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在大学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注重对教师精神激励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二,要把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不一定是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和聪明才智;其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术权力,尤其是要尊重和认可教师在智力上的投入和贡献。建立完善人才的回报机制,用事业留住人,用感情留住人,用良好的环境留住人,用适当的待遇留住人。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引领者,是文化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如果教师能够发挥精神上的引领作用而不是教导学生世俗化,那么我们的校园会有更多的朗朗書声。

3.重视文化的价值。走在校园,经常能够听到学生说:读书无用。学生抱着这样一种学习的态度,很难想象能够学得有多好。大学精神的缺失很大一部分也是学生精神文化的缺失。表现在对古典传统文化的不重视,对专业学术的不认可,只认准找好工作这回事。高校的文化氛围竟然下滑到这样的地步,又如何来重建我们的大学文化,如何来传承我们的古典传统文化。曾华认为,任何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产生自己杰出的大师,就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具有一种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具有多种学科广泛汇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当前的大学正是因为缺少积极进取的学生,缺少探索创新的学生,导致文化的价值不在,古典传统的精神不复存在。而在高校之中,学生是国家文化的传递者和接受者,是文化的创新者,是科技的创造者,若学生不再重视文化的价值,不再认可教育的作用,很难想象,中国的教育能够走多远,中国的学生能够生活的多么快乐。如何提升我们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来让学生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一所学校的好坏不是取决于物质环境,而是取决于大学的精神文化。要改变当前社会虚荣、浮夸等风气,校园文化的改变势在必行。大学是国家的未来建设者的培养场所,是文化产生的源泉,为了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要改变当前的文化风气。大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所在,是一个国家创造力的出发点,因此需要社会共同改变我们的大学,改变大学的精神,提倡一种自由民主,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平昌.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及其关系[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

[2]张春男.浅析大学精神的内涵[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4)

[3]周武君.大学精神:校园文化缺失与重构的价值旨归[J].现代教育管理,2004,(8).

猜你喜欢
大学精神缺失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关于大学和大学精神的思考
大学精神的培育在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大学精神培育是提升高职院校软实力的必要途径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