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6-10-14 06:35曾欧龚兴艳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曾欧 龚兴艳

摘要:本文通过对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办学特色的探析,就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德国FH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86-02

中国正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转型升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顺应时代要求,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和办学模式的束缚,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面向实现转型发展的社会需求进行根本性教育变革。

德国,作为世界制造业最发达的国家,非常注重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与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涵有很多相似之处,对我国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办学特色

上世纪60年代后,德国社会和经济的腾飞,得益于他们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这是世界公认的。而FH是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德国业界把FH培养的学生称为“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技术的桥梁式职业人才”。

1.FH的人才培养目标。FH研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变化,了解企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以学生就业岗位为导向,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充分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具有独立从事职业活动能力的中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同时,FH特别注重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强调学生技术应用和开发创新能力的培养。

2.FH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德国FH的专业均依据科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而设置,以专业应用为主,根据人才市场上的人才技能要求和企业需求设置课程,突出理论联系实践、重点面向行业的特征,其目的在于提供与工业技术有关的一系列实用科目和专业教学,满足就业的现实需要。同时FH采用学校、行业企业、德国工商总会(IHK)紧密结合的多元合作教育模式,学校与企业相互依存。

3.FH的专业教学特点。德国FH的教学特别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教学过程包括理论教学、专题讨论、课程实验、学术讲座和校内实习及企业实践等多种教学环节。这其中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比例占30%~40%,课程实施也是以理论和技能相融构成的模块化教学方式。在FH的教学中,企业占据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企业为学校提供大部分的实践教学经费,同时由主体参与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且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4.FH的师资队伍建设。FH对老师要求很高,特别是其职业实践性能力,要求教师具备学历和职业资质双重证书。教授的评聘除了有规定的学历和资历要求外,还特别要求在研究和开发方面至少有5年以上专业背景,且强调必须3年在高校以外。同时,FH的教授每4年可享受一次“调研休假”,每次时间为半年,教授们可到相关企业调研或任职,以了解产业界的最新发展动向、最新成果、最新问题等,并以此开展学术和应用研究。此外,FH还从工厂、企业的工程技术专家中聘任一些学有专长、经验丰富人员做兼职教师。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真正实现了“大众化”,2015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达749万人,“就业难”已成了社会普遍现象。可同时又有调查显示,现在众多企业存在“用人荒”问题,其中最缺乏的就是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人才供给与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的错位对接,导致了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根本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借鉴德国FH成功的办学经验,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1.人才培养目标以地方经济发展、企业需求为导向。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为经济社会提供不同的服务。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精英人才相比,应用型大学必须以为地方区域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以培养企业需求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即“将理论转换为技术、将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和产品”的能力;二是能借助科学方法,解决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具体问题;三是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2.专业设置与行业及区域产业链对接。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采用的基本是传统的单纯学科性的专业设置模式,且在专业设置前,也没有对市场和地方产业人才需求做调查,大都是盲目的跟风开设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市场灵敏性不高,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德国的FH的专业设置,其执行流程非常科学和严谨,一般先由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机构进行市场和企业调研,做出企业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分析报告;德国联邦工商协会(IHK)根据分析报告制定专业培训框架和职业资格标准;学校再根据框架和标准开设新专业,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主线。

3.课程结构以实践教学环节为重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实践教学是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区别于研究型高校,彻底改变“学术本位论”,向重专业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转变,教学体系建设核心体现“应用”两字。学校在开展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同时,更应集中精力加大实习实训基地、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等教学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可逐步推行“2.7+1.3”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大一在校学习一年的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大二在学习专业课之前,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认知实习,大三结束全部的理论课学习后,暑假开始学生就进入企业开展生产实习。学生在工作实习中要注意发现企业生产实践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并可以此来作为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由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论文成绩由企业和学校联合评定,且由企业主导。

4.教学过程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体系中,企业无疑要充当非常重要的角色,必须要通过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到教学工作中来。首先,学校要确立主动服务意识,教师要经常到企业调研,提供服务,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建立长期的、深厚的校企合作联盟。其次,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德国企业积极主动接受FH学生的实习实践,主要是企业非常信任FH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质量,FH的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很强,一到企业很快就能熟悉生产流程和工艺,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可以独立的进行生产活动,而学生经过企业实际工作经历又一步提高了素质和技能,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和双赢。在校企合作模式上,201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核心提到的“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我认为是种极好的模式,不仅能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同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运行机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适合的途径。“中心”由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负责,与高校共同制订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

5.教师队伍以“双师型”素質为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重学历、重理论水平,忽视专业实践能力。在人才引进上,只对学历和专业有要求,高校招聘的青年教师基本是研究生毕业直接入职,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同时,又没有很好的针对实践能力培养的继续教育体制有效引导教师进行必须的企业实践,工程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而另一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受聘到学校任教也受到制度的制约。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其一在引进人才和职称评审、职务晋级等方面都应向应用型教师倾斜,将专业实践经历作为重要评审权重项,并形成长效机制。其二科研立项侧重科技开发和应用方面,控制理论研究的项目数量。其三建立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的继续教育体制和考核机制,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其四聘请在工程实践领域专家来学校授课或开办讲座,以保证教学内容及时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张有龙,赵爱荣.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办学特色分析及借鉴[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16).

[2]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校企合作的形式、特点与发展趋向[J].比较教育研究,2012,(2):63.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微课和慕课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