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启发式实践教学改革

2016-10-14 07:32杨劲峰韩晓日李炳学李娜王月罗培宇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启发式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杨劲峰 韩晓日 李炳学 李娜 王月 罗培宇

摘要:以提高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实践操作能力出发,通过对“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采用启发式和对比式教学改革,达到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主动性,锻炼学生查阅文献能力、报告撰写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能力;启发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32-02

一、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高校实践教学,是指为了实现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在高校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各门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注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一类课程[1]。实践教学是指大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的各种实践环节,具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包括课程设计、实验、毕业论文设计、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顶岗实习等[2]。

《农业生产实习》是沈阳农业大学土地与环境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实践必修课之一。作为重要实践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及实践可使学生掌握农业中玉米栽培的整个环节,重点了解种植前土地的整理、翻地、起垄、播种方法、种肥的选择和施用、间苗、除草、中耕、追肥、收获记产、考种等农业生产环节,使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亲自动手操作,掌握最基本的农作物种植、管理等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针对此实习课程的开设,各大院校差异较大。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实践环节中仅仅设置了两门专业实习:资源环境野外大实习和专业认识实习。两门课虽然包含了所有农资专业所涉及的专业课实习,但实习周数为4周,时间略短,难以覆盖所有专业课所学知识。纵观其他高校,如西北农林、华中农业大学等,他们多数将专业课程实习整合在一起,却没有专门的《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程。

《农业生产实习》实践课为沈阳农业大学农资专业自主设置的实习课程,此课程主要针对玉米种植整个环节进行系统讲解和动手操作。可以说本校开设的实践课针对性较强,通过实习可以使学生系统了解玉米栽培过程,掌握农事操作的基本方法,明确农业生产中计产的方法。目前国内各农业高校尽管实习课程开设的门类各不相同,但大多数实习多为“坐车前往—下车参观—坐车回校”模式,总体上学生实习热情不高,体会不到实习的意义。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教学的改革,一直是高校教育者探索的课题。在众多建议和措施中,实习教学中增加学生亲自参与机会、提高学生主动性已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多所大专院校的实践教学改革已经对如何调动学生主动性,增强创新能力,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加深对理论课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总体上变化不大,效果甚微。因此,如何更合理的推进实践教学改革成为目前至关重要的课题。

本文针对目前农业生产实习的现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教学工作情况,从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改革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如何建立科学的、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体系,从而更好的引导學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以致用,成为农业生产过程中解决问题的实践者。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践指导教师队伍的“混乱化”。农业生产实习以往没有固定的课程组和任课教师,主要是由教研室主任随机安排,导致课程缺乏连续性和持久性,没有建立一支良好的教师团队。我校2008年后才逐步组建了完整的课程组和教师梯队。其次授课教师到国内其他高水平院校进修的机会几乎没有,多年的教学仅局限于本学校,发展较慢。

2.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套路化”。以往实践教学一直延续教师讲解,学生照搬的“填鸭式”教学,学生很难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为被动教学方式。通过近几年与学生交流,学生戏称实践课程为“种地”,只能片面理解实践课程设置的意义,导致学生能力提高幅度不大,教学效果甚微。

3.授课对象实习成果的“大锅饭化”。由于一直以来采用“大锅饭”的方式,所有学生统一进行农业生产实践,导致“干多干少一样,干好干坏一样”现象严重。学生实践热情较低,成果较差。另外,由于没有进行实践任务的细化,导致无法合理评价学生实践成果。

4.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的“单调化”。一直以来农业生产实践考核主要是以最终实习报告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导致了“重结果,轻实践”。在多年的实习报告评阅中,发现部分同学存在抄袭现象。目前的实践考核方式已经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改革措施

1.加强实践教学队伍的整体实力,建立良好的课程组。选拔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优秀教师担任实践课的技术指导,以保证实践课程的主导方向不偏离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总体规划。重点培养中青年教师,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充实实践课程组师资力量。注重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培养,建立定期进修制度,加强实践教师与其他院校的学术交流与协作。结合教师科研课题,鼓励教师将自身科研经历和经验传授给本科生。

2.改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具体为:(1)生产资料的购置(种子、化肥等)由教师购买,然后教师将玉米品种、肥料品种等提供给学生,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及结合以往学过的“作物栽培学”、“植物营养学”和“施肥原理与技术”等理论知识,自己设计播种量、施肥量等技术指标,写出计算依据。(2)田间操作的实施——对比操作。每个小组实习操作分为个人实践区和教师指导区。个人实践区针对玉米生产的每个环节(播种除外),各实践(施肥、间苗、除草、追肥、记产、收获等)全部由学生自主安排。每个环节学生都要自行决定操作方法、所需工具、注意事项等,并写出操作方案。教师指导区为每组对照操作区,由教师讲授,学生进行第二次操作,与个人实践区进行对比,查找错误的地方,撰写对比报告。

3.提高学生的实践主动性——责任制度。改变传统的大锅饭做法,在开学初对不同人员进行分组。每4~5人一组,自由选择。整个专业分成15~20组,每个小组划分不同地块,整个生产实践过程中各小组只负责自己地块的各项工作,做到“分田到户,责任到人”。开展生产评比活动,每个小组间所采用的材料完全一样,只是管理和操作方法各异。最后针对产量进行评比,分别设置状元、榜眼、探花,对产量最高的前三名进行奖励(奖金和证书)。

4.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现场评分与实践效果相结合。改变单一的实习报告评分机制,建立一套围绕预案的撰写—实践环节执行—各环节实践效果—田间管理—产量等环节评分机制。(1)预案撰写。每个实践环节操作前都要进行预案的撰写,写出实践所需用具(根据农业生产实际需求)、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任课教师根据方案的内容进行评分,占总成绩的10%。(2)实践环节的执行及对比报告撰写。针对玉米种植中不同的生产环节,考察每个小组时间安排的是否合理。此部分占总成绩的10%。(3)实践效果。此部分为重点,主要对每个小组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践效果进行考核。例如播种环节,考察播种方法的正确与否、施肥的方式、用量等;间苗环节考察是否有遗漏的苗(即每穴多于1棵)、除草方法、追肥方法和计产方法等。每个环节都要在现场进行评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扣分。无差错不扣分,出现1处错误扣除1~2分。此部分占总成绩40%。(4)计产方法和产量高低评比。在实践最后环节考察每个小组采取的产量计算方法是否正确与产量的高低。而不同小组间产量的高低也决定整个实践环节的。此部分占总成绩的30%。(5)田间管理及实习报告的撰写。此部分考察学生整个田间管理情况,如杂草等。最后撰写实习报告,此部分占总成绩10%。

四、预期效果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2]。通过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建立了一套合理、完整、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手段,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操作能力。重点变“填鸭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通过整个实践环节的改革,从而引发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兴趣,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总之,实践教学的改革必将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贾方,杨瀚宇,等.我国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困境及对策[J].大学教育,2015,(1):16-19.

[2]李韶华,吴文江,韩彦军.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2):118-121.

猜你喜欢
启发式实践能力教学改革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