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6-10-14 07:32王淑杰王胡军隋媛媛徐岩李殿云马研张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教学研究创新改革

王淑杰 王胡军 隋媛媛 徐岩 李殿云 马研 张莉

摘要:本文着重分析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农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所采取的改进措施,并通过开展教学研究进行相关分析,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手段,可以使学生拓宽视野、启发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的课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是适应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关键词:教学研究;改革;创新;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68-02

一、前言

《农学概论》是农业工程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与其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本课程的目的是介绍农业工程技术所涉及到的土壤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熟悉并掌握农业科学有关的原理与方法,了解现代我国农业生产的概况、特点及生产过程,掌握农机与农艺之间的辩证关系,解决农业机械化生产及科研中的现实问题。展望农机化的发展趋势与未来——向着高速、宽幅联合作业,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方向;遥感,计算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农业机械化中日益广泛应用的方向发展。

现代《农学概论》主要研究现代农艺技术及高产、高效措施的课程,本课程的核心议题是围绕农艺与农机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学工作。因为农机与农艺之间是辩证统一体,农机是载体,是潜在的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通过一定的现代科技手段,才能把它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造福于人类社会。当然转化的最优选择就是使农业实现机械化生产。农业生产要实现自动化、智能化、设施化、安全化、标准化、规模化、高效化,必须运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技术。

农业机械只有满足生产的要求才能在生产中得以广泛地应用与发展。新农业机械的出现将会促进农艺技术的改革,推动农业生产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所以,农艺是农机设计的前提和发展的动力源泉。

农学概论课程是一门通论课程,具有覆盖面广、内容丰富等优点,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授课教师不仅仅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雄厚的生产实践经验和高深造诣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抓住该门课程的教学特点,掌握农业机械化生产发展、科研新动态、生产新需求,并把这些思想灵活地渗透并应用到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需求并抓住学生的学习兴奋点。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掌握一种主动学习的方法,养成善于分析及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勇于创新。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的授课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及课外实践的效果,把理论教学、生产实践、大学生科研创新实验相结合,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应该是我们全体教师努力搞好教学研究的方向与永恒追求的发展目标。

二、灵活多样教学手段的运用,有助于改善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把多媒体幻灯片、微课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地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大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节约教师大量的板书和绘图时間,也有利于学生专注于课堂理论知识的讲述。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丰富并扩充教学信息量,才能显著地提高教学效率,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应该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传统教学法教师主要以板书为主,辅以挂图进行课堂讲授,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课堂讲授信息量严重不足,教学质量也难以提高。所以丰富多彩的幻灯片内容,微课、慕课等新兴教学模式的运用,教师的广博见闻与科研生产实践素材的积累,渊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表达的口才,引人入胜、生动的课堂讲解,一定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地提高,也会带动相关学科课程的融合发展。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课堂讲解不应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本本主义”,应该时刻铭记授课的对象是“第4~5学期的大学本科生”,要分析并掌握他们的成长特点,抓住他们渴求知识的心理特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他们创新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热情;不但要注重课堂互动环节,还要不断地关注学生评教和信息反馈建议,及时地、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尽快进入最优教学状态。

通过对课后反馈信息调查,发现学生对新知识与实践课程的需求的迫切性,因此,应该及时改版(每3~4年更新一版)教学大纲,不断地填充新知识,更新教学新内容。例如:在本课程改版教学大纲过程中,2013版教学大纲增加了作物生产现代化研究进展一章。本章主要对作物生产机械化、作物生产智能化、作物生产设施化、作物生产标准化、作物生产安全化进行专题研讨。这一改革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研讨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填充与更新了教学内容。如在作物的营养与施肥一章,结合施肥新技术进行专题训练:如空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主要涉及到GIS、GPS、RS技术的应用实例);遥感技术(RS)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例;人工智能技术(AD)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讲授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一章,添加专家系统在作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讨内容。对原地膜覆盖技术一章也进行综合与扩展,改编成设施农业技术涉及到的温室栽培知识及工厂化育苗等相关内容,综合习题涉及“温室中CO2施肥技术的应用的综述”。在作物种植制度与生产模式一章对生态农业的新型模式“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的特点及原理进行扩充。

教学改革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自主申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书本上的理论,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发挥知识的主导作用。学生应该有为社会服务的意识,不断强化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四、加强教学教师团队建设

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与专业水平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研究室具有高质量的专业教学团队是4人,3名博士,(其中1教授,2名博士讲师),1名农学本科(早年毕业生)实验员,分工明确,互相协作配合。在近几年的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教学组教师队伍从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地提高,并着重对中青年教师进行培养与专业训练。

首先,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合理的课程团队,对于提高整体教学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学概论》是一门实践性强、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有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课教组成员在正常授课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科研和教研及参与教学管理等任务,这就为“产、学、研”相结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于卓越工程师实验班着重添加10学时实践课内容(详见大纲),配置高素质的教授授课,做到精英学生与精英教师合理配置。同时,有一定科研造诣的教师还应该辅助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大学生创行性团队,这对学生参与社会、参与科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这门课程在科教研究中的主导作用。

五、存在的问题

多年教学效果调查表明:大多数选课的学生强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定学时的实习、实践环节,以增强其对农艺学知识的理解。农艺学与农业机械化学是农业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两门骨干课程,是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科学,所以,其教学离不开实践环节,努力增加实践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农爱农的理念,也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具有显著的直观性、实践性、探索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因此,建议:加强开设实践应用课程。今后应适当考虑带领学生到校内外试验田参观实习,使学生真正了解农业机械化生产与管理的特点与一般过程。同时也可以通过参与教师的科教项目,使学生完成对农艺学知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的飞跃,不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创造价值,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真正发挥该课程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的主导作用,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类。(待续)

猜你喜欢
教学研究创新改革
改革之路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瞧,那些改革推手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
《protel DXP 2004》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