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动物生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

2016-10-14 07:32潘士锋邢华张汤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4期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

潘士锋 邢华 张汤杰

摘要:本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探讨了研究型教学在动物生理学课程理论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为改善教学效果,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动物医学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动物生理学;课程理论教学;实施;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96-02

一、引言

动物生理学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等生命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课和专业基础课,也是国内所有高等农业院校相关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入学考试的必考课。它不仅是后续专业课程如兽医病理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临床诊断学等学习的基础,而且对畜牧兽医生产实践中动物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也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根据动物生理学课程的特点,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尝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对实现动物医学类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动物生理学教学中运用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不足

传统的动物生理学教学主要是在“教师中心论、教材中心论、课堂中心论”的三个中心论观点下进行的教学,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绝对主导者,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教学方法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得不到很好调动,再加上教材、课件中有些内容理论性较强或过于抽象、枯燥无味。此外,传统的动物生理学教学,考核方式也有所欠缺,最终的考核指标只关注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数量,而忽略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导致学生养成只掌握知识、不思考知识的坏习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随着动物医学内涵的发展,对畜牧兽医人才素质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势必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在结合传统的教學方法基础上,如何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启迪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21世纪新型的畜牧兽医人才就显得十分必要。

三、动物生理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研究性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教师不再是教学的绝对主宰者,仅仅对教学活动起指导性作用,相反,学生却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和主要参与者,强调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不再单一关注教学结果,而更加强调了教学的过程[2]。而且,研究性教学更加强调了课堂内和课堂外学习的有机统一。可以说,研究性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2005年教育部首次推出“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的相关文件以后,国内不少大学都在进行本科生创新研究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3]。扬州大学作为一所省部共建高水平大学,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从2006年开始就在部分课程理论教学中实施了研究性教学尝试,动物生理学就被确定为首批试点课程。但由于操作组织上不到位,学生学习主动性缺乏和时间与经历不足等问题,使得研究性教学一直以来未能在此课程中得到很好开展。但是,随着教育部关于动物医学基础系列课程改革最新指导思想的出台,以及扬州大学“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的提出,扬州大学在2014年颁布了《扬州大学关于推进研究性教学专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加快推动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动物生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也乘势而上,取得了快速发展。

四、动物生理学研究性教学模式的理论教学实践

研究性教学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阶段展开:(1)确立问题阶段;(2)项目实施阶段;(3)成果交流阶段;(4)总结评价阶段。

1.确立问题阶段。首先根据《动物生理学》教材的内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特点,在各章节设计出既有研究价值,又使学生有一定兴趣的问题,并在教学大纲中列出,供学生选择。例如,正常情况下,动物体内流动着的血液不发生凝固,流到体外发生凝固的原理分析;血管的压力感受器在维持动脉血压平稳中的作用实验证明与原理分析;迷走神经在维持动物呼吸节律中的作用实验证明与原理分析;完成反射的基础是结构和功能完整的反射弧的实验证明;大量饮水与高血糖对尿生成影响的原理分析等。本文主要以动物生理指标的测定技术及临床意义为例,阐明动物生理学研究性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研究问题确立以后,学生们根据兴趣爱好自动组成学习小组,一般5~6人/组,自行推举组长并分工协作开展研究。

2.项目实施阶段。此阶段是研究性教学的核心阶段。学生们确定要研究的内容以后,查阅文献、整合知识、收集信息,以研究的问题为导向,自主设计并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本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多渠道获取研究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做出综合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最后,在学习小组内要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完善结论,并且每位同学要独立完成1个PPT。PPT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相关概念、测定原理、测定方法(重点)、常见动物的正常值、注意事项、临床意义(重点)等。PPT必须文字与背景对比明显、图文并茂,便于阅读,突出重点。指导教师对全部PPT审阅、评分后作为平时成绩备案。

3.成果交流阶段。在本阶段,每一组选择一位同学进行研究型教学成果汇报演讲,演讲时间8~10分钟/位。学生们对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成果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自由平等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汇报结束以后,将汇报内容形成书面报告材料。

4.总结评价阶段。根据同学的演讲情况,对演讲的形式与内容进行客观点评,并对演讲主题进行总结。“课堂讨论”允许争辩,教师既是听众又是点评员,既要评价成果质量,更要关注研究态度、研究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最后,师生共同讨论本次研究性教学活动的收获与体会,为以后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性教学提供参考。还要注意提醒学生在期终考试的试题中,将包括部分课堂演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课程成绩除了常规学习考试成绩外,还包括研究性学习成绩。大致比例设定为:常规学习考试成绩占70%,研究性[学习学生的陈述、报告、论文、作品(宣传)等成果]成绩占20%,平时成绩(参加研究性学习次数)占10%。

五、动物生理学研究性教学具体实施效果评估

1.实施班级和人数。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性教学尝试主要在动物医学1301~1303、1401~1402两届五个自然班开展,一共129名同学。

2.实施效果评价。对5个自然班开展研究性教学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研究性教学实施的效果并进行相关总结。调查的结果显示:95%的学生认为,研究性教学方式更容易被接受,比单纯的教师主导性授课效果好,能充分理解知识,并可以适当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90%的学生觉得通过研究性教学,实现了与教师的角色互换,深刻体会到了教师上好一堂课背后付出的努力;97%的学生意识到劳动成果的获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表明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会尊重教师及其劳动成果,这一教学方式加深了对教师的了解,培养了良好的师生感情;100%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对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也有较大的提高作用;10%的学生认为,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准备,比较浪费时间。

六、结语

总的来说,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动物生理学教学中的实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与创造能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地更加透彻和灵活,继续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也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科研动手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得到加强。学生不仅掌握了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理论,也了解了学科的前沿动态和最新实验技术,促进了动物生理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动物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对动物医学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和推广,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丙云,陈胜锋,雷历,等.动物生理学课程特点与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58-60.

[2]朱桂琴.研究性教学及其基本范式[J].教育探索,2003,(7):37-38.

[3]计红,王春仁,李士泽,等.研究性教学在动物生理实验教学中的实践与效果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5):1585-1586.

猜你喜欢
研究性教学实施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教务管理优化路径探析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