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生态道德建设研究

2016-10-15 09:07卫松杨兴友
中国市场 2016年34期
关键词:雾霾生态文明

卫松+杨兴友

[摘要]道德是经济发展的特殊生产力。贵州生态道德的建设对建设生态文明贵州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道德的建设需要从教育入手,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消费观;同时要注重发掘贵州农村传统的生态道德文化以重塑农村生态道德体系;通过政府引导、奖惩并用、社会参与,构筑贵州生态道德高地,建设生态文明新贵州。

[关键词]生态道德;生态文明;雾霾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4.210

2015年2月28日,原央视主播柴静的一则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夜之间吸引了上亿人的眼球。人们再次把关注的焦点聚焦于“雾霾”之下,欢乐的气氛由此凝重,重灾区的居民又陷入了谈“霾”色变之中。近年来,“雾霾”一词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雾霾本身并不是近年的产物,只是在中国近年来由于污染导致“雾”和“霾”结合而成。由于2013年雾霾影响到全国30个省市,“雾霾”成为当年的年度关键词,在这之后,雾霾有越演越大之势向全国范围扩散,影响最为严重的为东中部省市。柴静的《穹顶之下》虽然只是一个引子,但是其特定的发布主体、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方式带来了不同的社会反响,特别引发了人们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再次关注。

对于地处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贵州人,常见壮观的地形雾、锋面雾、辐射雾等,对于“雾霾”还少见。特别是在我国开始大面积出现雾霾后,贵州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环保法庭,实施了《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发布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等一系列措施,确保贵州青山绿水常在。据贵州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称:贵州发出“多彩贵州拒绝污染”强音,推进“12件环保实事”,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贵阳空气指数优良率提高9.8个百分点,在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石漠化治理上成效显著,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9%。

生态文明贵州的建设不能让政府唱独角戏,社会行动和个人行动还须及时跟上。在省委省政府发出创建生态文明贵州号召下,生态文明行动需要内化为个人行动的准则,就需要构建生态道德体系。

1 构筑生态道德高地对创建生态文明贵州的积极意义

生态道德是道德范畴中一种特殊道德形态,它是用以“自觉调整人与自然关系而形成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行为实践的总和”[1]。生态道德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中对人类活动具有基础性的指引作用。

按照中央要求,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两加一推”主基调下,在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引领下,贵州的未来要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随着贵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难免在人与自然上会出现冲突。在利益的驱使下,部分企业或个人难免会以环境破坏的代价换取当前的利益,而环境破坏的后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负外部性,也即“我”受益,大家为此承担代价。在国家层面上看:有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在贵州层面有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环境保护条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排污费征收及管理条例》等以及众多的规范性文件。但是,这些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实施、监督、惩罚都需要出台一系列实施意见和配备一整套设备和人力系统,其成本之高、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如果人们能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上升为人对自然的非道德行为而被禁止或主观意识到不可为,那么这就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道德。通过道德的内化来约束企业或个人的生产、生活行为,从而形成全社会共同遵守的生态道德。除此以外,构建贵州生态道德高地,对贵州创建生态文明省还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1 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强大正能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作了概括和提炼,高度凝结为24个字。而“和谐”二字则是“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居有所安”的生动体现,其更多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根基。早在10年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其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重要内容。构建生态道德高地有利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更为强大和完善的道德体系内化为人们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正能量。古语云:凡有大成者,无不厚德载物。道德构成了和谐社会的根基,特别是在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1.2 充实和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为生态文明贵州建设保驾护航

生态文明是国人走到物质文明较为发达的今天,对人类发展向往和追求的一种更高新型文明型态。工业文明的确给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带来了难以修复的破坏。尤其是人类毫无节制地开发自然界的矿藏、石油、天然气和水等资源,任意垦殖砍伐草场、森林等,大规模地污染和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生存和发展问题,引发了人类深刻的反思。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我们过于陶醉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在第一步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成果,但是,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抵消了。”工业文明的根本缺陷在于完全忽视了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能力。在警醒历史的基础上,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生态文明就成为人们的理性追求。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生态道德又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论语》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也说明在国家治理中道德的重要性,而法制应是最后的底线。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中应把生态道德体系作为先行的基础性重要组成部分。

1.3 提高人们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为贵州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

部分传统的产业往往建立在较大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上。贵州要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就需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努力引导“三高”行业转型,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生态的第三产业。鉴于绿色、低碳、环保、生态产业往往是新兴产业,面临的风险更大,在技术创新和市场开拓上都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民间资本在唯利是图的推动下投资的积极性并不高。如果在全社会建立起生态道德体系,企业、个人的生态责任性将得到极大提高,民间资本投资生态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将会大大提升,这将为贵州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无穷的动力。

2 构筑贵州生态道德高地的建议

为了实现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生态文明贵州,生态道德建设理应先行,生态道德的建设中教育又理应先行,以教育为切入点应是生态道德建设的最佳选择。

2.1 从各级教育入手,树立人们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生活观

教育部门应从生态道德角度出发,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帮助人们树立与生态道德相契合的价值体系。目前的生态教育中更多是侧重环境问题、法律法规的教育,在生态道德教育上较弱。生态道德的教育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思想观念上要树立人与自然同存共荣的自然观,坚持万物平等。挪威社会哲学家阿伦·奈斯以深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万物平等,以反对柏拉图的“人类中心论”对自然带来的破坏[2];中国古代就倡导“天人合一”[3],后来宋代朱熹发展为“万物一理”,人应该视自然界为生命体的存在[4],在贵州某些地方还存在给动物、植物、石头等过年的传统习俗,这也正是尊重自然和敬畏自然的体现。二是建立社会、经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追求发展上应坚持人的平等和代内、代际公平。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等都体现了代际间的平等。西方的美国法学者爱迪·B.维丝最早提出了代际公平理论的三大原则:保存选择原则、保存质量原则及保存接触和使用原则。[5]从发展经济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上看,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破坏后代发展为原则。三是引导人们选择健康、适度消费的消费观。部分人们的消费不再是为了实际的需要,而是为了消费带来的象征意义,这样的消费观念也就超越了消费的真正目的而成为过度消费。比如购买大排量豪车、高档别墅、无节制的奢侈品等。人类应改变过去那种高消费、高享受的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费,选择健康、适度的消费行为,提倡绿色生活,以利于人类自身的健康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实现以上三个观的教育,可以在初级教育中制定配套的、通俗易懂的教育读本,出版环保生态方面的报纸、杂志,举办生态文明方面的相关活动等。在中职教育中设置与生态环保有关的职业教育专业,在高等教育中应将生态道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所有学生中开设,同时还应有应用型和研究型的专业教育。在高等院校学生的业余活动中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活动,扩大社会行动的影响力,加强在各种媒体渠道进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态道德宣传和实践,特别要加强在城乡社区的实践。除此以外,还应该在在职人员的职业教育中加入生态道德内容,使从业人员把生态道德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

2.2 大力发掘贵州传统的生态道德文化,重建农村生态道德体系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17个,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贵州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比为39%。各民族在千百年的生产和生活中,产生了在今天看来仍然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生态道德观。比如大多南方少数民族对山神、树神都有非常高的崇拜情结,高山给人以精神上的震撼和提供丰富的生产生活资源。侗族、布依族、土家族生活地区还存在众多以保护森林而刻的碑。彝族传统的生态观认为“杉树护竹林,竹头不沾露;竹子护杉树,杉根不进风”;“大山若和谐,不起风和雨;原野若和谐,牛羊会兴旺;江河若和谐,鱼虾会兴旺;社会若和谐,人类会兴旺。”[6]这也反映出彝族对自然与人关系的认识。通过对传统生态道德文化的发掘,结合现代的媒介形式进行宣传,比如发展为现代的村规民约、通俗歌曲等,再次唤起农村居民对山、水、物的敬畏,从而内化为对生态道德的遵守,以重建农村生态道德体系。在贵州提出走山地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农村居民大量走向城镇的背景下,为农村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可能,这也正是重建生态道德体系的良好契机。

在贵州余庆的松烟,近年来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并把每个道德模范做成挂历,在家家户户宣传,产生了非常大的积极影响。建议以后在评选道德模范时可以把生态道德的评价作为一个衡量指标。这样的做法对其他地方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3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奖惩并用,构筑生态道德高地

生态道德体系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个人、社会组织、政府等的协同参与和推进。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利益的诱惑,传统道德往往让位于经济利益,道德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在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作用被弱化甚至被忽视。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急需重建生态道德体系,而在其过程中的政府作用不容忽视,在其初期还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子作用。目前来看,除了继续加强环保执法倒逼人们遵守法律法规以外,还应在各行各业建立环境评价标准并严格执行。打通环保法庭在公益诉讼上的各种障碍,环保执法要坚决、及时,做到教育与惩处并重,扩大环保执法在公众中的影响力。加大对环保问题的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对生态保护做得好或有贡献的要给予奖励,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要依法严惩。大力扶持新兴环保产业,特别对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参与环保事业给予支持,对下岗再创业、大学生创业涉及的生态环保行业应给予特殊支持。要充分研究和借鉴英美发达国家过去治理环境问题的经验。

伟大导师马克思认为:广义生产理论中的道德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狭义生产的方向。[7]国内学者王小锡也总结认为: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看,道德在创造使用价值中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资本形态的道德对价值增值也发挥独特作用。[8]人类发展至今,已深刻意识到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无疑是对农业、工业文明的扬弃。建立生态文明,我们人类是主体,因而,我们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教育、法律、制度、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中,而笔者则取其道德一题加以论释,以期为生态文明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抛砖引玉。

在国务院2014年批准贵州作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背景下,生态文明贵州的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共同参与,需要内化为每个参与主体的生态道德体系的支撑,只有占据生态道德高地,才能在2020年拥有一个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生态系统稳定,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文化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的生态文明新贵州!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伦理学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68.

[2]高春花.生态文明视阈中的生态道德观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13(11).26-30.

[3]刘涛.论生态道德[J].理论观察,2014(9).36-37.

[4]姚进生.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构建当代生态文明的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76-80.

[5]高春花.生态文明视域中的生态道德观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2013(11).26-30.

[6]周锦鹤,陈梓楠.凉山彝族传统生态道德观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99-10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5.

[8]王小锡.论道德的经济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11(4).55-66.

猜你喜欢
雾霾生态文明
可以消除雾霾的新型无人机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从雾霾中突围
雾霾的中医认识及其防治
雾霾下的清晰
工程咨询在防治雾霾中要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