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本质危害及其防范措施

2016-10-15 11:48郭敬苗兴成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本质防范措施

郭敬?苗兴成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其本质,提出了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侵蚀和攻击的相关措施。要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宣传工作;树立学术文艺创作的良好风气,健全舆论监控管理制度;改进高校政史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性思辨基本素质。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危害;本质;防范措施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来源于拉丁文的虚无主义一词最先以动词“虚无化”形式出现,意为“完全毁灭和无的过程”。[1]经过雅柯比、屠格涅夫等的发展演化,“‘虚无主义准确无误地切中了西方现代性的历史进程”。[2]虚无主义在西方国家和中国历史及社会实践中的发展实际,尤其是其经过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歪曲捏造、恶意传播,演变成为一种错误社会思潮后,就变成为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一种极具误导性和破坏性的思想力量,一种对抗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冲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理论工具”。如此,就不得不戳穿其伪装的面目,还原其罪恶原型,同时也可以为虚无主义正名,使人们了解虚无主义的真正内涵。

社会主义探索建设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先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极大地鼓舞了中国社会民众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由于受“文革”理论与实践的破产及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干扰蛊惑,部分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威信提出了质疑,对中国革命的进步性及开国领袖毛泽东等产生了信任危机,让历史虚无主义在中国开始生根发芽。随后,在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初步成果基础上附带的一些问题,加之苏东剧变、社会主义势力减弱,一些人怀疑中国社会制度、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错误思潮再次泛起。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的今天,由于受改革开放逐步深入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些必然的负面因素及中国改革处于深水期阻力与困难现实处境的影响,使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又一次成为影响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潮。

二、从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认清其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影响的看似是文化领域,实质上是“一种思想意识形态的鸦片”,[3]会使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失去历史的依据;看似是停留在学术研究、历史研究或文学艺术创作等范畴,实质上是在影响现实社会。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能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和扰乱民众的思想。他们企图从根本上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狼子野心跃然纸上,昭然若揭。如果不及时戳穿其真面目,提出应对措施,其必然会危害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进而势必会影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步伐。

首先,历史虚无主义披着学术的外衣,以学术研究为借口,重新“评价”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表面上看似乎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做到了标新立异,也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心理。但这些所谓的学术研究没有基于客观的历史事实,违背了历史研究的方法和创新,学术很难沾边,所“创新”出的理论必然是荒谬的,甚至可以用妖言惑众来形容。就个人而言,真正的学术研究、理论创新及文学艺术创作必须是建立在客观历史基础之上,以满足人民的精神与物质需要为目的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创新或文学艺术创作。因此,历史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伪学术,也是一种伪创新。

其次,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不是对所有的历史进行评价和解释,而是有选择地评价和解释历史。通过分析总结他们抛出的观点,我们不难得出他们选择评价和解释历史的标准:凡是中国现阶段已经定性并为民众所认可的具有革命、进步性质的历史事件,凡是对历史进步做出重大历史贡献的杰出人物,他们都进行批判和污蔑;反之,他们则大加赞扬和歌颂。从他们有选择性地评价和“解释”历史这一点来讲,他们是反历史的,他们有明显的、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图,这种政治企图实质上就是它们受西方资本主义蛊惑和利诱,妄图通过否定中国革命的进步性,丑化杰出人物形象等,颠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最后,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对立,是主观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任何历史人物都具有阶级性。历史虚无主义者肆意捏造客观历史事实,主张用所谓的人性分析方法来取代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通过超阶级历史评价标准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是典型主观唯心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表现。另外,历史虚无主义在评价马克思主义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教条主义,是历史虚无主义的典型。这种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事实上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企图从“根本上掘除马克思主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科学性和道义进步性”险恶用心的最明显体现。[4]因此,历史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水火不相容,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想理论。

三、防范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侵蚀和攻击的措施

第一,进一步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宣传工作。马克思主义作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经历了历史实践的检验,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大的特点是实事求是与与时俱进。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巨大胜利和步步深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与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然将不断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作为自身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注意,多元思潮的产生既有国际资本主义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也与中国实行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并存的经济制度有关。主流价值理论体系创新和宣传的必要性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要满足日益变化的群众的精神文化与物质利益需要,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始终占据第一位置。因此,防范抵制包括历史虚无主义范围内的错误思潮的关键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宣传,坚持时刻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崇高威望。

第二,树立学术文艺创作的良好风气,健全舆论监控管理制度。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在中国的侵蚀与蔓延,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方面的价值观导向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文艺创作,其都必然拥有一个中心主题或者历史使命。创新是必要的,但也是要有原则和前提的。不能是所有的新观点、新创意都能被称作创新。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必须基于社会现实,以弘扬正气、积极向上内容为主题。生活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却不是在善意地理解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别有用心地、恶意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这本身就是敌人、汉奸的行径,必然会落得“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下场。此外,在信息渠道多元化时代,信息在方便了人们沟通和交流的同时,也误导了人们的理性思维。在信息传播方面,必须健全监控管理制度,不让社会任何领域出现制度监控管理真空现象,从源头上通過制度根除错误思潮侵蚀人们头脑的现象。

第三,改進高校政史课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理性思辨基本素质。高校教育在防范抵制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个人认为,高校应该采取以下做法或遵循以下原则:要重视开设历史与政治课程的作用。一方面来讲,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五千多年历史,是文明与辉煌交织,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学生对其应有足够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可以为自己民族的光辉历史感到自豪骄傲;另一方面,对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糟粕的部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受的欺凌与压迫,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学生在了解熟悉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学校应注意引导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部分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在充分了解和认知历史的基础之上,使学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进步性、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和合法性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时,学校教育应注意培养学生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情操。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历史常识和初步的是非辨别能力后,高校教育还应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等多种方式途径,积极鼓励学生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揭露,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毛泽东在一次对党的高级领导干部的讲话中曾预见性地指出:“历史上不管中国外国,凡是不应该否定一切的而否定一切,凡是这么做了的,结果统统毁灭了他们自己”。[5]著名学者梁柱先生在分析和概括毛泽东评价斯大林所坚持的原则时也深刻指出:“如果历史被否定了,现实的社会制度就会失去存在的理由”。[6]前苏联因否定党的光辉历史和党的领袖而灭党亡国的教训是我们的前车之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与包括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潮在内的各种社会错误思潮作斗争,坚决杜绝一切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言论和行为。全社会的每一分子,尤其是每一个党员同志都必须认真践行“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对中国近现代史、革命史及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有充分、准确的认识,自觉培养起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和做到坚决维护党的权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 许恒兵.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演进、危害及其批判[J].思想理论教育,2013(1)31.

[3] 李殿仁.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极大危害性[J].红旗文稿,2014(20)8.

[4] 李艳艳.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新特征[J].思想教育研究,2015(7)37.

[5] 本刊编辑部.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学习和总结历史的论语[J].党的文献,2007(5)16.

[6] 梁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特点及其危害[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4)11.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本质防范措施
夏季开空调,怎样才能不生病?做好这些防范措施很重要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放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