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患焦虑抑郁干预前后的对比研究

2016-10-17 01:17王华英梁应丹王忆春
关键词:持续性量表血液

王华英,梁应丹,王忆春

(黔南州人民医院护理部,贵州 558000)

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患焦虑抑郁干预前后的对比研究

王华英,梁应丹,王忆春

(黔南州人民医院护理部,贵州 558000)

目的:探讨持续血液透析病人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实施心理治疗干预,探讨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RSD)及自行设计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我院94位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调查,并开展心理干预治疗。结果:干预前焦虑发生率为94.7%,严重焦虑病人占39.4%,干预24周时严重焦虑发生率下降到1.1%;4个时间点患者焦虑的发生状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前患者抑郁发生率为100%,严重抑郁病人占63.8%,干预后24周时严重抑郁发生率下降到5.3%,4个时间点患者抑郁的发生状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血液透析病人易产生焦虑、抑郁,透析期间医护人员对其心理治疗干预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

血液透析病人;焦虑;抑郁;心理干预

文献报道63%的透析患者存在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以焦虑、抑郁为主[1]。血液透析病人在遭受疾病折磨时,同时还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担。研究报道,心理治疗方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和不依从行为[2]。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研究对我院94例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心理干预性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到我院血液净化科进行持续性血液透析并同意接受干预治疗的94位病人。入选病人均无既往精神史、智能障碍和药物依赖史(近1个月服用某种抗抑郁药者),语言沟通无障碍、严重听力无障碍。其中:男性61人,女性33人;平均年龄48.26±15.31岁,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22岁;汉族50人,布依族16人,苗族18人,其他民族10人;农民55人,非农业39人。参与新农合63人,城镇医保11人,职工医保20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3人,初中40人,高中及以上31人;结婚85人,未婚9人。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主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79例、尿毒症5例、糖尿病肾病等10例。接受心理治疗平均干预时间为214.9±71.3天,最长时间为461天,最短时间为191天。

1.2 调查工具与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及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抑郁量表(HRSD)[3]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民族、个人行为因素(如吸烟、饮酒等)及病人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调查员均为血液净化科医生和护士组成,调查员工作前均经神经内科心理医生统一集中进行培训,考核合格后才能参与调查与心理干预工作,工作时要求使用统一用语、方法和解释口径,确保收集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填表时采用“一对一”方式进行,调查员首先将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逐项解释,由血液透析病人自行填写或由病人口述调查员记录填写,调查量表完成后由调查员逐项复核。参与干预95人,1人退出,收回有效问卷94份,有效率为99%。

1.3 心理干预方法 综合心理干预由1名心理治疗师和3名经过专业培训的主管护师实施心理干预。实施为期24周的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社会支持:协助患者解决家庭问题,争取家属的配合,并告诫家属其言行及情绪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及治疗,劝导家属在患者面前不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还要经常安慰鼓励患者,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②沟通交流:初期血液透析患者,对前途忧心忡忡及对透析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及预后作悲观的估计,易产生紧张、害怕的心理,应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透析中多与患者交谈,尊重和关心患者,给予热情耐心地开导,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消除紧张的心理,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③激发患者的生活热情:由于长期的透析治疗,有些患者情绪低落,唉声叹气,兴趣索然。针对患者的个性特征,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或讲一些有启发性的事例,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向往。④让患者了解血液透析:向患者讲解血液透析的目的、原理、全过程及其必要性和血液透析过程中严密的监护措施,减轻患者恐惧和抗拒的心理。⑤老患者帮助新患者:邀请长期血液透析效果好且自身素质高的患者现身说教,把其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告知新患者,鼓励新患者多与老患者交流思想,以增加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对血液透析疗效的信心。

1.4 焦虑和抑郁的评定方法 焦虑和抑郁的评定分别采用HAMA和HRSD量表。干预前,采用评价工具对患者进行基线评价后,然后连续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并在干预后的第2周、第8周和第24周分别进行测评。HAMA判断标准:总分小于7分无焦虑症状,7-14分可能有焦虑,14~21分肯定有焦虑,21~29分有明显焦虑,大于29分为严重焦虑,本研究小于14分判断为无焦虑。HRSD判断标准:总分小于8分为正常,8~20分轻度抑郁,20~35分中度抑郁,大于35分为严重抑郁。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采用LSD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焦虑、抑郁的发生率 干预前焦虑发生率为94.7%,严重焦虑病人占39.4%,干预后焦虑发生率下降,到24周时严重焦虑发生率下降到1.1%;4个时间点患者焦虑的发生状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0.92,P=0.000)。干预前患者抑郁发生率为100%,严重抑郁病人占63.8%,干预后抑郁发生率下降,到24周时严重抑郁发生率下降到下降到5.3%,4个时间点患者抑郁的发生状况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149.569,P=0.000);说明患有焦虑与抑郁的病人经过医护人员有效的治疗干预后,病人的心理状态会得到了有效改善与缓解,见表1。

表1 干预对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焦虑、抑郁的影响(n=94,%)

2.2 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干预前后焦虑抑郁状态评分

从表2可见,病人在初评、第2周、第8周、第24周的HAMA总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3.792,P=0.000),各时间点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评、第2周、第8周、第24周的HRSD总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52.925,P=0.000),各时间点之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有焦虑和抑郁的病人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心理干预疏导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表2 干预前后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焦虑、抑郁的评分(n=94,±s)

表2 干预前后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焦虑、抑郁的评分(n=94,±s)

干预时间 HAMA焦虑评分 HRSD抑郁评分干预前 29.5±9.6 44.7±15.2 2周 25.6±8.5 39.9±14.6 8周 20.6±9.1 30.6±14.1 24周 13.8±8.6 20.3±13.5 F,P F= 53.792,P=0.000 F= 52.925,P=0.000

3 讨论

持续血液透析患者者的焦虑和抑郁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焦虑和抑郁水平评分高于李钦君[4]等报道,严重焦虑的发生率和重度抑郁的发生率分别达到39.4%和 63.8%,高于陈俊明[5]等报道,因此,对持续血液透析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改善其生存质量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持续血液透析患者再其透析期间连续实施综合性的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在干预两周后患者的焦虑与抑郁就有所改善,至干预24周后,患者的重度焦虑和重度抑郁分别下降到1.1%和5.3%,焦虑与抑郁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改善,说明持续血液透析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最希望获得医护人员的安抚与鼓励,以此消除因疾病带来的恐惧、害怕、自暴自弃、不遵医嘱、放弃生命等心理问题。病人在透析治疗期间,加强医患间的心灵沟通、心理安抚与心理指导尤显重要,它可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获取新生的希望、克服心理障碍能力,以完好的心态主动适应社会、家庭。为了能有效的促进和改善持续性血液透析病人的心理状态,医护工作中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医院要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心理咨询能力的培养,促进医护人员具备有良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能力,有效的对病人开展心理干预治疗。

(2)科室要高度重视健康教育与健康知识宣传,特别要加强对患者和患者家属的健康知识普及,使病人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正确认识,提高血液透析水平,降低抑郁和焦虑的发生率。

(3)社会、家庭要高度重视给予血液透析病人精神上和经济上的支持,鼓励他们主动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对持续血液透析患者,政府出台更多优惠的报销比例。

[1] 赖喜玉, 李爱霞, 李锦墁, 等. 心理护理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4): 142-143.

[2] 杨兰兰, 范凤燕, 李海燕. 心理干预对血透患者焦虑/抑郁症状和生活质量的影响[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 36(3): 77-79.

[3] 刘芳宜, 朱丽明, 方秀才, 等. 三种不同心理测评量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评估[J]. 胃肠病学, 2012, 17(2): 48-51.

[4] 李钦君, 张长岭, 张曙光, 等. 持续性不卧床腹膜透析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及其相关因素探究[J]. 中国血液净化, 2012, 11(6): 36-39.

[5] 陈俊明, 吴培林, 徐子欣, 等. 心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研究[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1, 33(1): 24-25.

A Comparative Study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ed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ho Suffering from Anxiety and Depression

Wang Hua-ying, Liang Ying-dan, Wang Yi-chun.
(Department of Nursing, Qiannan People’s Hospital, Duyun, 558000, GuiZhou)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nxiety, depression occurrence of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patients, take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for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d explore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Methods 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Depression Scale(HRSD)and self-designed basic questionnaire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94 continuous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Qiannan People’s Hospital, and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esults Before the intervention,the incidence of anxiety was 94.7%, patients with severe anxiety accounted for 39.4%, and severe anxiety incidence dropped to 1.1% after 24 weeks intervention. The anxiety occurrence of four time poin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was 100%, patients with severe depression accounted for 63.8%, and severe depression incidence dropped to 5.3% after 24 weeks intervention. The depression occurrence of four time poin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are prone to anxiety, depression. Carrying ou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dialysis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atient’s mental disorder.

hemodialysis patients; anxiety;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R439

A

1673-016X(2016)04-0019-04

2016-03-04

黔南州科技和产权局科研基金项目(2014)30号;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项目(QNYZ201433)

王华英,Email:18299450@qq.com

猜你喜欢
持续性量表血液
云创新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构建持续性学习机制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多彩血液大揭秘
持续性迭代报道特征探究——以“江歌案”为例
神奇血液
持续性根尖周炎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报废血液的初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