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中求稳 稳中见新

2016-10-17 02:50林观盛张蓓
广西教育·D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试题新课标考查

林观盛 张蓓

今年高考我区采用了首次出现的新课标全国Ⅲ卷,这是广西第二年采用新课标全国卷。其中的理综卷生物试题,结构上与去年采用的新课标全国Ⅱ卷一致,考试内容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和《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以下简称考纲)的要求,内容简明、基础,呈现出“变中求稳,稳中见新”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的特色,符合新课标“提高生物学科素养”的育人要求,对中学生物教学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2016年高考全国Ⅲ卷理综生物试题分析

(一)试题结构

今年的全国Ⅲ卷理综卷生物试题总分90分,由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组成,其中:必考题包括6道单向选择题(36分)和4道填空题(39分),共计75分;选考题赋分15分,采用二选一方式,考生可以在用《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和《选修三: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中的有关内容所命制的两道试题中任选一道作答。

(二)试题所考查的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

综合以上二表,从考查的知识内容分析:今年的全国Ⅲ卷生物必考题涉及16个学科知识点、1个实验考点;选考题所考查的内容则相对集中,且关联的必修内容十分有限,“选一”考查了与微生物相关的2个考点,“选三”集中考查了基因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必考题围绕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调节、生态这四个主干内容展开,尽管考查考纲要求的实验仅有1项,但是穿插考查实验分析能力的试题不少,如第2、4、29、30题,总分值为25分(不含“选一”中的实验考查),占生物全卷分值的27.78%。由此可见,全国Ⅲ卷生物试题不仅突出考查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知识,而且非常注重生物学科实验为本的学科属性。

从考查的能力要求分析:今年的全国Ⅲ卷生物试题纯粹考查Ⅰ级能力要求的题目仅有第5-A、31(1)、32(2)题,总分值为8.5分,占生物全卷分值的比例为9.44%;其余试题则均为Ⅱ级能力要求。由此可知,全国Ⅲ卷生物试题强调了能力立意,强化了试题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生物试题的能力要求,依照考纲规定,包括以下四项: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由表3可知,全国Ⅲ卷生物试题对四大能力的考查均比较充分。

(三)试题特点

对比分析近两年新课标全国卷,可以发现生物试题的命题特点及趋势。

1.变中求稳,突出考查主干知识。首次出现在高考中的全国Ⅲ卷,保持了全国卷多年来的稳定性:在试题设计上严格遵循新课标和考纲的要求,不偏不怪;在知识内容上突出对主干知识的考查,非选择题4道必考题覆盖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调节、生态四大核心知识,选考题也出在主干知识微生物和基因工程上。

从表4可以看出,近两年高考生物试题的考点和分值分布均相当稳定。细胞代谢板块的分值仅差1分,且“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考点重现;生态板块的分值不变,涉及的考点也相差无几;其他板块如遗传与变异和生命活动调节方面,也有相似的特点,其中生命活动调节板块甚至出现了考点轮流考查的现象。分析考纲和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我们的备考极具指导意义。

2.以点带面,注重对板块内知识的综合考查。试题通过设置具体情景或者由某一概念出发,进而涉足相近的知识点,既扩大了知识点的覆盖面,又充分考查了考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例如第31题就通过“冻原生态系统”的情境设置,综合考查了生态板块内群落结构(丰富度)、生态系统结构(分解者)、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特点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实同样的出题方式在去年的全国Ⅱ卷第5题也有体现:以生态系统为描述对象,通过选项的设置,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相关内容。今年以这种方式出题的试题还有第2、5、32题,2015年有第5、30、32题。

3.稳中求新,通过“追溯缘由”体现能力立意。近年来,高考中用已经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解释相关现象的原因、理由、依据等试题已经成为高考的一种新趋势(见下页表5)。

由表5可知,“追溯缘由”的出题方式涉及主干知识各大板块,分数权重较大,且经常与实验探究题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查。这类试题难度较大,对考生的学科能力要求较高,要求考生能够充分挖掘和提取题干中的有用信息,准确运用生物学术语、概念及原理,展开分析、阐述和说明,对表达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4.重视学科本色,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得到强化。实验是生物学科的根基所在,“实验与探究能力”又是生物考试四大能力要求之一,注重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是高考生物试题一贯的风格。

去年的新课标全国Ⅱ卷理综生物试题中涉及实验与探究能力考查的必考题共3道,合计24分。今年全国Ⅲ卷理综生物试题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再次得到了体现,仅必考题直接考查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题就有4道计24分:第5题从课本经典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入手,设置学生熟悉的情景,考查对实验现象及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第30(2)题同样给出了实验结果,但设置情景新颖,需要考生在正确提取相关信息后,再运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第29题则是探究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试题给出了相关的实验结果,需要考生通过对比分析和处理,方能得出正确结论。此外,选考题第39(2)题则综合考查了生物实验研究的各种核心技术。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今年的生物高考依然注重考查考生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二、2017年高考生物学科备考建议

(一)研究试题,把握高考方向

高考试题反映了考纲的命题思想和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要求及命题立意。对比近三年全国卷理综生物试题考查的知识及能力要求,不难发现以下规律:试卷结构不变,考查内容稳定,细胞代谢、遗传定律、调节和生态等一直是最重要的考查内容,而且问题的开放程度及对考生理性思维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整理和研究近几年全国卷的高考试题,分析试题中知识点的分布及能力要求在试题中的对应关系,有助于我们了解命题者的能力考查动向,并据此制定相应的备考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重视教材,构建知识网络

今年试卷中的第1—4题、32题、39题、40(3)题均选取了教材内容作为题材,涉及细胞膜的成分、特性,温特实验,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两种DNA连接酶的准确名称等内容。建议大家在第一轮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准确理解教材中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并用好旁栏中的资料分析、思考题、问题讨论、拓展题等资源,适当对核心主干知识进行补充和拓展。到第二轮复习备考时,再打破章节界限,采用小专题复习模式,对相关知识点实现学科内的综合,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网络。特别提醒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经历“知识点—知识链—知识面—知识网”的构建过程中,努力实现自我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准确解题,规范表达能力

近年高考,从新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已掌握的生物学概念、原理陈述原因、理由、依据等已经成为趋势。今年高考试题中有关“依据”“原因”“理由”等的问题多达8处,这在往年高考试题中是很少见的。因此,针对考生答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方法策略的备考,便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在今年的高考生物题答卷中,考生在这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不能有效获取题目中所要考查的概念或原理,导致答题出现方向性错误。例如第30(2)题的问题是“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进食时,需要注射葡萄糖溶液,据图分析,注射葡萄糖溶液除了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外,还可以 ”,部分考生的回答是“维持内环境的渗透压”,这就是典型的没有从题目中提取到有效的信息,盲目作答。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备考时,可以用“抓关键词法”或“概念筛选法”来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抓关键词法”就是抓住题目中出现的生物学专有名词、术语,以此确定答题方向。按照此法,第30(2)题在所提供的材料中明确给出了这样一条信息“酮体是脂肪酸分解代谢的中间产物,其酸性较强”,这是物质类信息,抓住特点“酸性较强”,答题方向便可以自然地指向内环境理化指标pH值了——如此思考,则答案势必不会偏离要求。如果不能快速找到答题方向,还可以采用“概念筛选法”来确定答题方向。如第31(2)题,当考生可以很快确定考查的大方向是生态系统,而对具体考点不是特别清楚时,便可以调用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从中筛选出所考查的内容其实就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分解者”的功能了。

二是虽然能够解析出考点,信息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规范表达上吃了亏,出现了用词不准、问题不清和要点缺失三个方面的问题。如第30(2)题,有考生给出的答案是“中和pH”,这是典型的用词不准,应改为“维持或者调节pH值”,这样才比较切合题意。第31(2)题,有考生给出的答案是“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这是没有审清问题,应当围绕题目的主体“冻原生态系统”来组织语言进行答题;还有部分考生给出的答案是“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具有分解作用”,这是典型的要点缺失,只答出了题目考查的原理,没有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在回答原因类型题目时,必须答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说出原理,二是对具体情境进行分析。规范表达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必须在平常的备考训练中“百炼成钢”。

总之,学生在备考过程中必须进一步熟悉和理解教材中的生物学术语、生物学概念和生物学原理,加强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的训练,学会在新情景下准确运用生物学术语解释、说明、分析、归纳,全面提高规范阐述生物学原理、生理过程的能力。

(四)研究实验,提高实验与探究能力

今年的全国Ⅲ卷生物试题特别突显了对“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生物课程属于科学课程的性质”。为此,我们必须加强实验研究,在平常的教学和复习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

首先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帮助学生从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等方面进行梳理和总结。比如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小结,可以用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路:运用了模型构建的实验有哪些?经过了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些步骤的实验有哪些?等等。以问导学,要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寻找实验的共性,学会分析实验设计背后的原因。

其次是加大实验分析课的比例,对学生进行科学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的教育,强化找自变量、因变量的训练。在对学生进行实验分析训练时,还要合理安排有梯度的试题,如单因素对照实验分析、单因素梯度实验设计、双因素实验分析等,使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得到长期的充分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各项相关能力,尤其是实验探究能力。

(责编 白聪敏)

猜你喜欢
试题新课标考查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