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风骨 古建之魂

2016-10-18 08:05
中华民居 2016年4期
关键词:爱子岳阳楼太子



园林风骨 古建之魂

《阙楼图》,壁画界画,发现于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

中国的古建筑多为木建筑,在历史的尘烟中,多数早已灰飞烟灭。而界画的存在,可以带我们穿越时空,直观地看见那个遥远时代的历史风貌,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和建筑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现陈列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墓壁画《阙楼图》,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唐代界画。《阙楼图》所在的墓葬的主人是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懿德太子,全名李重润。他年仅19岁就被人构陷而被武则天杖杀。唐中宗李显复位之后,立马追封爱子为懿德太子,将其重新安葬。懿德太子的墓葬开唐朝首例,依帝王制度修建,并以壁画的方式为打造了辉煌富丽的宫室,《阙楼图》就是其一。

值得关注的是,《阙楼图》这幅华丽恢宏的壁画描绘了一类等级极高的礼制性建筑——三出阙。阙是宫门前的标志性建筑,按等级可分为单阙、双阙、三出阙。其中,三出阙是等级最高的一种建筑形制,是帝王居所的标示。在两唐书中关于宫阙的记载有很多,阙甚至成为皇宫的象征。但是在遗留下来的壁画中,都为单阙或者双阙,唯有懿德太子墓中的《阙楼图》为三出阙。从中也可以看出唐中宗身为帝王却无法保护自己的爱子,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为爱子圆一个“帝王梦”的无奈和心痛。除此之外,画中宫阙墩子华丽,画面上楼身的平面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宫阙为平坐节柱子,栏杆接点及撮顶上饰金铜饰件;宫阙出檐远,头栱比例大。这些都为研究唐代皇家建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至今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据考证已经修建过数十次。名篇《岳阳楼记》就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写的。从现存的关于岳阳楼的画作,特别是元代画家夏永的界画《岳阳楼图》、明代画家安正文的界画《岳阳楼图》中,可以清晰地发现岳阳楼的建筑形制发生了些微变化。在夏永的《岳阳楼图》中岳阳楼为二层三檐重檐歇山顶建筑,而在安正文的《岳阳楼图》中则为六边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这都与现存的岳阳楼三层三檐十字脊歇山顶建筑有很大不同。这些传世画作,是古代岳阳楼演变的重要形象参考资料,对我们研究岳阳楼建筑形制的演变很有价值。

《岳阳楼图》,由元代画家夏永所画。

《岳阳楼图》,由明代画家安正文所画。

界画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修建和传承付出了一份绵薄之力,用真实的记录协助思考、提供借鉴。与此同时,界画中的山水与楼台相得益彰、辉映成趣,体现了中国建筑的重要观念——建筑应该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界画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宣扬皇廷威严而存在,当然也就顺理成章地影响着后世的建筑形制。界画中的山水意境是界画创作的一种突破,同时也体现着古人在居处上的风水讲究,选择背山靠水的环境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居住文化。若能住在空气清爽、泉林清美的山水楼台之中,在生活方式上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不失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惬意。这份惬意在清朝袁耀手中更是体现得最为极致,他的《蓬莱仙境图》《九成宫图》乱石穿空、云吞浪涌,多出了一份飘逸的仙风道骨,体现了道家文化中将自然视为至上的追求。而建筑反而成为山水的点缀,人依托着亭台楼阁与山水融为一体,与泉林共呼吸,与天地齐徜徉。

界画的传世意义,或许一开始就不是如文人画那般用于安放心灵、陶冶情操,而是要求准确细致地再现所画对象,科学地记录古代建筑以及桥梁、舟车等。从审美角度而言,界画又与古人的居处意识形态紧密相连,是匠心与文化碰撞的艺术火花。但这种艺术却因为小众,始终没有成为中国文化的经典符号。

这就不得不令人想起,日本放送协会(NHK)早年曾拍摄的一部关于日本民俗文化的纪录片,其中对江户古地图做过细致地回顾与梳理。江户古地图反映了日本江户时代的地域原貌,具有不可小觑的艺术价值,如今早已成为日本民俗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之相较,界画的发展和传承却面临困境。界画若有灵性,不知道会不会一想到下一个百年的后继无人、烟消云散,就难过地留下泪来?只要有心的人一想想,就会觉得抑郁而难堪吧……

《仙山楼阁图》,绢本,由明代著名画家仇英所作,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画脱胎于南宋“院体”,又兼容文人画之长,具雅逸之致。

猜你喜欢
爱子岳阳楼太子
孙高华
太子洗马
当太子你可以住几间房?
爱子的力量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不经意诞生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