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旅游经济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及影响机理

2016-10-18 06:25孔少君展梦雪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5期
关键词:苏中苏北区位

孔少君,展梦雪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江苏省旅游经济时间和空间演变过程及影响机理

孔少君,展梦雪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主成分分析等多种定量方法,分析了江苏省13个地市2005~2014年10年间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间存在不平衡性,苏南、苏中、苏北3区域间差异呈“W”型波动,但总体差异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结构呈“橄榄球”型,两极分化明显,球体中间聚集大量城市,且呈现出分布相对均衡、缓慢交替发展的趋势;而球体两端城市数量较少,位次变化不明显。

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影响机理;江苏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发展,在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发展历史、旅游和需求供给关系变化和区位条件差异的影响下,旅游经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渐凸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异趋势。为此,学者从不同的研究尺度、研究方法、研究区域等层面对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和失衡状况开展了大量研究。从研究尺度来看,大尺度宏观层面的研究较为集中和深刻[1-3],如在国家层面[4-5]、区域层面[6-7]和省域层面[8-9]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传统的统计学研究方法应用广泛,如泰尔系数、基尼系数、模糊数学分析、聚类分析等[12-14],此外空间分析技术对旅游经济的分析也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如空间自相关分析[10]等。这些方法都为探讨平衡区域间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研究区域则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和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地区[8]。笔者拟以江苏省13个地市以及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区域经济学方法综合运用变异系数、区位熵以及广泛应用于区域经济研究的主成分分析[15]三大定量研究方法量化分析地区旅游经济差异,探讨江苏省旅游经济的时空差异和变迁。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该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2005~2014年),以及江苏省各地市旅游局、统计局官方统计数据,选取了6个统计口径一致的指标:旅行社数(个)、星级饭店数(个)、入境旅游人数(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亿元)。同时采用陈智博[11]行政区划与聚类区划相结合的划分方法,将江苏省13个地市划分为苏南(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北(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苏中(南通、扬州、泰州)3个区域进行比较分析。

1.2研究方法

1.2.1标准差(VOC)、变异系数(CV)。

(1)

1.2.2区位熵(LE)。

Qij=Sij/Pij(i=1,2,3;j=1,2,…,n)

(2)

式中,Qij为i地区j市的旅游经济区位熵,Sij和Pij分别代表为i地区j市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占全省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数的比重。Qij≥1,为旅游经济发达区。

1.2.3主成分分析法(PCA)。

(3)

式中,Fj为江苏省各地市旅游经济的综合得分,Qh为所提取主成分的贡献率,Zjh为第n个市域在主成分上的得分。(j=1,2,…,15;m=1,2;注:只有两个公因子特征值大于1)。

2 江苏省旅游经济差异分析

2.1江苏省旅游经济时间演变过程分析根据江苏省2005~2014年旅游收入数据,运用Spss 20.0计算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图1)可知,在此10年间,江苏省旅游经济标准差从110.882迅速增至474.025,年均增长率为15.64%,绝对差异增大;变异系数从1.004降低到0.849 4,年均减小1.703%,相对差异减小。上述变化体现了在旅游总体发展规划的影响下,各地市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大扶持力度,培育旅游业竞争优势。由于各地市旅游业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苏南、苏北、苏中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的差异,各个地市间旅游经济收入的绝对差异增大;与此同时,由于欠发达地区对当地旅游发展的重视和投入,使旅游经济得到了快速起步和发展,旅游经济间相对差异减少。

图1 2005~2014江苏省旅游经济时间演变过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Fig.1 The temporal process of Jiangsu tourism economy from 2005 to 2014(standard deviation and variable coefficient)

从图2、表1可知,2005~2014年,江苏省旅游经济区位熵平均值呈总体波动上升趋势,发展势头良好,13地市区位熵平均值在0.9附近浮动并且趋于1,尤其在2011~2013年期间一路上扬,表明江苏省旅游经济较为发达且形势良好。区位熵平均值呈“W”型,2005~2007年处于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0.890 427下降至11年最低值0.883 044,降幅为1.26%;在2008年小幅度增长之后,至2010年再次处于小幅度下行趋势,降低幅度为0.88%。这是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前兆性和后续性影响,打破了江苏省旅游经济原有的动态平衡;2010年及此后区位熵平均值呈波动上涨趋势,直至2014年达到0.912 158的最高值。

这一上涨趋势是江苏省总体经济发展的一部分,也体现了总体规划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指导和驱策作用。将研究尺度具体到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来看,平均区位熵的数值大体与苏中三市区位熵平均值相仿。呈“M”形波动的苏中三市区位熵平均值,从发展趋势、波动状况以及区位熵值来看,均可粗略代表江苏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苏南地区的区位熵平均值较高,虽然总体呈现“M”形状波动,但其区位熵始终大于1,可将其旅游经济划归为发达地区,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此外,苏南五地市区位熵波动范围较小,旅游经济稳定性强,总体呈现较高水准稳步发展的态势。苏北五地市的旅游经济区位熵值较低,总体在0.7~0.8呈现明显的波动趋势,明显低于江苏省总体平均水平,对于江苏省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负影响。苏北地区旅游经济呈现出旅游经济发展不稳定、欠发达的特点。

图2 2005~2014年江苏省3个地区及13个地市旅游经济时间过程Fig.2 The temportial process of tourism economy of 13 cities and 3 districts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5 to2014

城市City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南京Nanjing1.1572331.1202011.1420451.1498261.1484791.1606521.1361941.1316741.1442771.113857苏州Suzhou1.0719961.1189391.1140911.0430301.1026521.1073361.0950821.1145531.1165511.137821无锡Wuxi1.0592661.0923961.1006821.1223131.1373301.1255031.1285411.1546801.1494271.150175常州Changzhou0.9992510.9483490.9189560.9681350.9266300.9462650.9557180.9389170.9356140.961167镇江Zhenjiang1.0158610.9357680.9164540.9285500.8825640.9070400.8617790.8954850.9135280.887510南通Nantong0.9290940.9824270.9452920.9500180.9448200.9633100.9962610.9855440.9734890.940862扬州Yangzhou0.8783480.8751370.8871800.9134090.8718120.8682420.8697630.8610990.8611610.901759泰州Taizhou0.8258860.8636390.8486560.8462920.8246470.8425110.8656930.8275800.8381440.841758徐州Xuzhou0.8051230.7845540.7964700.8283450.8418340.8466790.8463100.8374900.8600880.851810连云港Lianyun-gang0.9283040.8855830.8916180.9070590.8837810.8732200.8850740.8989610.8695330.862733淮安Huai'an0.6122110.6306350.6500270.7223180.7521870.7917680.8038680.7912690.7784380.795870盐城Yancheng0.6905120.7205340.7072230.7039710.7029180.5747180.7244870.6980840.6994150.695214宿迁Suqian0.6024660.5621380.5608810.5653020.5405910.5390730.5514190.5512440.6014270.717521

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区位熵总体都呈上扬趋势,这与之前变异系数测度结果相仿,旅游经济总体稳步发展,相对差异减少;但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之间的区委熵差值较大,以苏南为先、苏中为次,苏北为末,绝对差异增大,这与标准差测量结果吻合。

2.2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过程分析运用Spss 20.0对2005~2014年10年间江苏省各地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进行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其KMO值均大于0.7,满足进行主成分分析的条件。通过主成分提取方法计算得出江苏省13个地市10年间的得分及排名分布情况如下。

从江苏省旅游经济位序(图3)中发现,苏州市在此10年间旅游经济总位序值远远高于其他地市,在江苏省旅游经济总量中占有绝对优势比重,呈现出优势极其明显的首位分布特征。苏州市位于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地带,随着沪宁高速、沿江高速等的建成,成为联系上海和南京,以及苏北与山东、浙江与东南沿海两大旅游通道的交通枢纽;苏州旅游资源和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久远的旅游业发展历史;同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发展基础,当地政府对于旅游事业的投入使得苏州旅游业如虎添翼;南京和无锡分居旅游经济位序的第2位和第3位,虽有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此二者与苏州一起构成了江苏省旅游经济的主要支撑点;南通、常州、扬州、镇江、徐州、连云港6地市排名处于位序图中间部分,排名交替变化。南通旅游经济一直持续上涨,并在2011年反超扬州,居总体排名的第4位。南通具备丰富的旅游资源、广阔的旅游经济辐射区,尤其是随着苏通大桥建成、“十一五”规划专项资金的投入,南通逐步跃升为江苏省旅游经济举足轻重的一环。扬州、镇江、常州三地市在2011年后皆处于下行趋势,被南通所赶超。而苏北的地区的连云港、徐州两市则一直处于波动发展,发展态势不稳定,且上涨幅度有限,仅仅与下滑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盐城、泰州、淮安、宿迁4地市在位序图排名分别处于第10、11、12、13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旅游业欠发达,但在10年间波动变化较小,总体旅游业呈平稳发展。

图3 2005~2014年江苏省旅游经济空间过程(主成分分析位序)Fig.3 The spatial process of tourism economy of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5 to 2014(rank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3 江苏省旅游经济差异影响机理分析

3.1外在影响机理

3.1.1经济因素。旅游业的后向联系效应明显[15],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其经济实力相符合。此外,近距离旅游作为出游的重要形式,目标地区及其周边地区游客可支配收入以及消费水平是实现此种旅游形式的必要条件。其次,旅游业与国民经济发展其他部门的高度关联作用明显。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和高速发展需要其他相关经济部门的有力支持。江苏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烈的正相关性:苏南地区的南京、苏州、无锡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旅游经济发达且发展程度稳定。苏南地区的其余两地市常州和镇江,旅游经济总体处于平均水平之上。苏中地区三市南通、扬州、泰州处于相对发达状态,而其余经济基础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市旅游经济区位熵处于平均水平以下。

3.1.2交通因素。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影响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通过运用Spss 20.0计算统计数据中的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得知,两个指标与旅游经济总量的相关性分别为0.98和0.92,体现了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对旅游经济的高度相关性。江苏省处于我国东部沿海,便利的水路空交通条件以及发达的交通网络提供的可达性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相关性分析中,R2值最高的苏南地区不仅仰赖沪宁铁路、苏通大桥等交通优势,使单位时间内辐射范围更为广泛,扩大了辐射腹地。尤其苏南地区受长三角核心地区的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明显,而苏北地区则缺乏发达的核心引擎,发展机遇条件差。

3.1.3政策因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但针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发展目的的政策也会导致旅游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在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中,力图构建“一构架”、“一网”、“五带”、“四区”的“1154”格局,将13个地市划分为四大板块:南京、苏州、无锡是支柱;扬州、镇江、常州、南通是旅游增长极;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是苏北旅游的重心;泰州、宿迁是江苏省旅游发展新的增长极。此政策使已形成规模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旅游经济稳步提升,而作为新的增长极的泰州、宿迁等地亟需更为深入地加入旅游经济发展中,同时获得更广泛的扶持和更多的优惠条件。

3.2内在影响机理

3.2.1资源因素。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凭借条件,构成了驱动区域旅游经济差异和平衡变化的基础。袁丁[16]通过空间点密度估计以及双向优化排序算法对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数量和优良级进行评估,发现南京、苏州、无锡的旅游资源丰度和资源等级都明显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且存在良好的空间聚集性,旅游资源整体条件优越;苏中地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较为分散,集聚性差;而苏北地区旅游资源整体更为分散,且发展程度有限,未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各地市旅游资源的赋存程度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3.2.2基础设施因素。旅游服务设施是吸引游客,促进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因素。通过运用Spss 20.0对星级酒店、旅行社个数与旅游经济总量的相关性分析,发现R2达到0.97和0.92,呈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旅游经济发达的南京、苏州、无锡等地旅游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交通信息化、智慧旅游都有较高程度的发展;淮安、宿迁、盐城旅游基础设施参差不齐;而其余地市旅游基础设施发展状况相对较好。这与旅游经济的发展状况相符合,并再次证明了旅游基础设施是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4 结论与讨论

(1)江苏省旅游经济时间差异呈现绝对差异增大、相对差异减小的趋势。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之间差异呈现出“W”型波动,并总体呈现出减小的趋势。3个区域间差异变化不稳定,各自内部的差异逐年平稳减小,江苏省旅游经济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2)就空间差异而言,江苏省旅游经济呈现“橄榄球”状,球两极均有少数城市组成,球顶由南京、苏州、无锡三市组成,发展变化较小,发展较为平稳;球底由淮安、盐城、宿迁三市,发展波动较大,总体水平较低;其余7地市均分布在球中间位置,呈现交替变化趋势。

(3)从区域经济发展、旅游交通与可达性、旅游业宏观政策分析以及规划等外在动力方面对江苏省旅游经济差异进行机理分析,从资源优势度、基础设施的完善等方面阐述了内在影响机理中资源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的主旨内涵。

此次研究的旅游区域划分是研究旅游区域经济差异的基础,更加科学的旅游区域划分也将是研究江苏省旅游经济差异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1]郭利平,陈忠暖.中国区域旅游经济综合实力分析和类型划分[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17(3):88-96.

[2]朱俊杰,丁登山.中国旅游业地域不平衡分析[J].人文地理,2001,16(1):27-30.

[3]甘巧林.旅游大省旅游业发展实力比较:兼析广东旅游业的发展实力[J].旅游学刊,2003,18(2):15-18.

[4]陆林,余凤龙.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J].经济地理,2005,25(3):406-410.

[5]乌铁红,张捷,李文杰,等.中国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演变及成因:基于入境旅游经济区位熵的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5):189-194.

[6]汪德根,陈田.中国旅游经济区域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11,31(5):529-536.

[7]肖光明.珠三角城市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6):72-77.

[8]方叶林,黄震方,王坤,等.基于PCA-ESDA的中国省域旅游经济时空差异分析[J].经济地理,2012,32(8):149-155.

[9]苏建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非均衡演变的时空差异研究:以山西省为例[J].技术经济,2009,28(7):73-76,108.

[10]李在军,管卫华,蒲英霞,等.山东省旅游经济的时空演变格局探究[J].经济地理,2013,33(7):176-181.

[11]陈智博,吴小根,汤澍,等.江苏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J].经济地理,2008,28(6):1064-1068.

[12]张鹏,郑垂勇,丘萍.中国旅游增长收敛吗:基于1990-2008年入境旅游收敛性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148-151.

[13]沈惊宏,陆玉麒,周玉翠,等.安徽省国内旅游经济增长与区域差异空间格局演变[J].地理科学,2012,32(10):1220-1228.

[14]郭伟,张丽峰,汲学俭.中国省际旅游经济效益的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2003(2):60-61.

[15]楚义芳.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151-155.

[16]袁丁.基于GIS的区域旅游空间优化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

Spatial-Temporal Process of Jiangsu Tourism Economy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KONG Shao-jun,ZHAN Meng-xu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46)

Various quantitative methods we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such as variable coefficient,location quotient 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 of tourism economy in 13 areas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analyzed from 2005 to 2014.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gional tourism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unbalanced.There was a “W” shape of difference existing in the three main areas of southern region,northern region and the central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areas declined.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identified as a "football" type,in which a number of cities gathered in the body of the ball and presented a tendency of relative balance distribution and slowly and alternative development.However,cities at the both poles of the ball were relatively small with no significant changes in rank.

Tourism economy;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s;Influence mechanism;Jiangsu Province

孔少君(1991- ),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经济与旅游心理。

2016-07-18

F 590.3

A

0517-6611(2016)25-163-03

猜你喜欢
苏中苏北区位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掘港的悠悠年昧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郑州:紧抓区位优势 未来发展可期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蒙元京畿区位论
地理区位
苏北发展
苏中发展
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反“扫荡”与反“清乡”斗争——纪念粟裕大将逝世10周年